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狹窄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其發病率高達35-50%。據統計,在腦梗塞患者病例中,20-30%與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有關。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關于頸動脈狹窄的科普知識。
什么是頸動脈狹窄?
01
人體供應腦部的血管包括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其中兩條頸動脈供應大腦約2/3的血液(掌管人的感覺、運動及語言等重要功能)。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為動脈硬化,當斑塊逐漸增大引起狹窄時,腦部供血明顯減少,一旦斑塊碎片脫落,會順血流方向堵塞遠端腦血管,引起腦梗塞。
頸動脈狹窄的表現有哪些?
02
頸動脈狹窄早期可無任何癥狀。隨著病情進展,部分患者會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即“小卒中”:突然發生一側肢體麻木無力,肢體活動不靈,言語不清,一側眼晴一過性發黑,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時內完全恢復。
這些表現是由于腦部血流減少或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小斑塊脫落導致,是重要的“預警”信號。如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能會導致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盲、偏癱、偏身感覺及語言功能障礙等。
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有什么?
03
頸動脈狹窄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煙、肥胖、高齡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等。
如何檢查頸動脈狹窄?
04
頸動脈彩超檢查是最常用的篩查手段,其特異性及靈敏度均達到95%,當超聲檢查提示中—重度狹窄或頸動脈不穩定斑塊時,可能會引起腦缺血發作。
文 | 介入血管外科 趙世錄、欒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