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部頗有些意思的小清新日本電影《今天也是招人嫌的便當》,雖然片名有些無厘頭,但講的卻是特別現實的青春期親子關系的問題。
日本東京郊外的一個小島上,有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高三的女兒,女兒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在家里和媽媽極少說話,必須要溝通的時候會選擇發短信的方式。
母女倆用短信唇槍舌戰的畫面甚是有些荒唐卻又真實的過分。女兒面臨報考志愿,媽媽急于想要知道她的心思,奈何一遍遍的追問始終無果,媽媽靈機一動想到在女兒的便當里做手腳。
她把想傳遞的情緒和想問的話都用食物表達了出來,女兒看到后起初不以為意甚至反感,可是漸漸感受到媽媽的良苦用心。直到媽媽因為每天早起做便當和干多份兼職而累病,母子倆終于實現了和解。
雖然這種青春期的溝通方式有些奇葩,一般人很難復制,但這位媽媽另辟蹊徑的思維卻是值得很多家長學習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可能一下子發現自己的話變得多了起來,可是通常是越說孩子越不愿意聽,孩子越不聽父母越著急也就更加不知所措。
這般惡性循環似的溝通方式絕不是長久之計,需要父母們一起來想想辦法。
曾經那個不厭其煩愿意事無巨細和你分享的“小話嘮”,突然有一天就不愿意說話,更不愿意聽你講話了。這樣的改變其實由各種因素導致的:
“我為什么一定要聽你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開始變得有了自己的主意。很多事情他們更愿意自主思考,并希望能自己拿決定。
但很多父母卻難以轉變,還是像以前對小孩子那樣幫他們決定事情,或者命令他們做些什么,這自然會招致孩子的反感。我已經長大了,都是一樣的人,我干嘛非要聽你的。
“現在我真的很煩,就不能讓我安靜待會兒嗎!”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總是非常敏感,且變化多端,可能一點小事就會讓他們瞬間反感焦躁起來。
當孩子真的表現得不愿說話的時候,父母卻還是感覺不到,自顧自地一直在說,孩子自然會感到厭煩。
孩子的“心聲”很多父母完全聽不到也看不到,他們只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一遍遍地“折磨”孩子的耳朵,這樣的父母,你需要安靜地反思一下,你的溝通方式可能確實存在問題了。
幾個典型的溝通問題,父母們可以嘗試對號入座:
一.你是想溝通還是想說教?
以溝通的名義切入,實則還是想說教,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開口問的是孩子“今天學到了什么”“新來的老師有意思嗎?”或者是“我看到一本不錯的《名人傳》”這類的話題,可無論孩子聊了什么,最后家長的結論都是“不管怎么樣,你必須得好好學習,只有好好學習才能……”這樣目的不純的溝通方式,也難怪孩子不愿意聽了。
二.你的表情能保持平靜嗎?
都說“相由心生”,內心焦躁的家長即便嘴上說著想要愉快地聊聊天,可臉上的表情卻是無法平和的。這些家長恐怕是準備了一肚子的話要說,并且想以最快的速度全部傾吐出來。
可是欲速則不達,不管是語速還是口氣還是神態,都是無法瞞過敏感的孩子的。這種動用全身細胞急于求成的交流,孩子也必然無法冷靜。
三.你能不用一些偷偷摸摸的方式嗎?
這也是孩子最反感的一類家長,當發現孩子無法正常聽從自己的話時,他們就選擇了非常規手段。
偷看日記,私下里詢問老師都還是比較傳統的方式。更有創意者,可能會利用聊天軟件假裝和孩子成為好友,故意去套孩子的話。這樣耍小聰明的家長,且不說是有些不夠光彩的,一旦被孩子發現,想要再讓孩子聽話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既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又想要孩子好好聽話,父母們就需要重建健康的溝通方式,這里提供幾個有效的小建議:
一.別太“父母”
在孩子面前,沒有必要像在公司開會或者講話那樣,一直端著架子不放。
端架子只會產生距離感,無法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關心和誠意。所以嘗試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換成平和耐心的口吻,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朋友,再來溝通。
二.察言觀色,不想聽就先閉嘴
當父母后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當發現孩子現在不想聽你講話的時候,就請努力克制住自己的說話欲,先閉上嘴,等到孩子想說或者心情平復一些的時候再去說。那時候可能孩子就會愿意聽話了。
三.減少說教和命令,只給建議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時間有限,常常喜歡直奔主題,而這個主題很多時候就只是簡單粗暴的說教和命令。
通知孩子去做什么,必須怎么做,不然就怎樣怎樣。建議家長減少這種簡單粗暴的聊天,最好只是給一些實用的小建議,而且一定要強調不用必須聽,決定可以孩子自己拿,充分給孩子自主思考和決定權。
四.找好時間地點再開口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注重自己的面子和形象問題,家長們也需要格外在意他們的這一需求。
即便是特別想要說的情況,如果是在不太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家里有別的客人或者在學校附近,就請務必忍住,等天時地利的時候再說,效果也會更好。
青春期注定是孩子與父母張力最大的階段。所以需要各位家長格外的用心和精心,用合適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