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gout)是由于遺傳性或獲得性病因導致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能力降低所導致的一種代謝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痛風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在年輕人群中發病率明顯增高。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的首發癥狀,也是痛風最基本的表現類型。其典型癥狀是尿酸鹽沉積于關節內或關節旁軟組織引起的急性炎癥表現。X線、CT、MRI及超聲均可用來檢查痛風性關節炎。但是X線、CT對肌腱及軟組織的顯示不滿意,不能早期診斷痛風性關節炎;MRI因檢查費用昂貴不易普及。而高頻超聲有很高的分辨率,可清晰顯示沉積在關節內及周圍軟組織中的尿酸鹽結晶、痛風石及繼發的滑膜炎和骨侵蝕等改變,且操作方便、無輻射、相對價廉,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痛風性關節炎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痛風性關節炎的超聲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關節腔積液、滑膜炎
受累關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關節腔積液及滑膜增生,積液內有時可見漂浮的點狀強回聲。以第一跖趾關節最常見。也可累及膝、踝、腕、肘等關節。(圖1、圖2、圖3)
圖1: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積液并尿酸鹽結晶沉積
圖2:左足第一跖趾關節積液并滑膜增生
圖3:右足第一跖趾關節增生的滑膜上可見豐富血流信號(痛風急性發作期)
2. 軟骨表面尿酸鹽結晶沉積
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軟骨表面,超聲表現為關節軟骨表面線樣強回聲,與軟骨下方骨表面強回聲線相平行,似兩條平行的鐵軌,故名“雙軌征”,是痛風的特異性超聲表現。常見部位有股骨髁、距骨、跖骨頭、掌骨頭、肱骨頭等。(圖4)
圖4:右股骨髁軟骨表面尿酸鹽結晶沉積形成“雙軌征”
3. 痛風石
痛風石是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關節周圍及皮下組織形成沉淀,并產生慢性異物反應后,表面被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包圍所形成的異物結節。常出現在受累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等部位。超聲表現為高、低混雜回聲、密度不均的團塊影,伴或不伴有多普勒血流信號。痛風石的出現是病程進入慢性期的標志。痛風石也是痛風性關節炎的特異性超聲表現。(圖5、圖6)
圖5:左足第一跖趾關節內痛風石(箭頭所示)
圖6:右足第一跖趾關節內痛風石(箭頭所示)
4. 骨侵蝕
是指關節腔內或關節腔外兩個垂直平面上的骨皮質不連續。骨侵蝕的邊緣往往不規則,基底也不清晰,超聲上骨表面常呈蟲蝕樣改變。(圖7)
圖7:左足第一跖趾關節腔內骨侵蝕(箭頭所示)
2015年由EULAR(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和ACR(美國風濕病學會)聯合發布的分類標準中已經把超聲發現的“雙軌征”納入其中。為了規范超聲在痛風中的合理應用,類風濕關節炎和結締組織病預后評估組織(outcome measur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ical trials OMERACT)成立了超聲痛風組,并首次就痛風性關節炎的超聲下病變發布了國際共識(發表于2015年10月的Rheumatology雜志),該共識包含以下4種超聲表現:
①雙軌征:關節透明軟骨表面異常的高回聲帶,與聲波角度無關,規則或不規則,連續或間斷,能與軟骨界面征鑒別。(圖4)
②痛風石:與位置無關(可位于關節內、關節外或肌腱內),環形、不均質的高回聲和(或)低回聲聚集物,伴或不伴后方聲影、周圍可以有小的無回聲暈環繞。(圖5、圖6)
③聚集體:與位置無關(可以位于關節或肌腱內)異質性的高回聲灶,即使增益最小化或聲波角度改變仍然保持高反射性,有時伴后方聲影。(圖8)
圖8:痛風患者右側跟腱內聚集體(箭頭所示)
④侵蝕:關節內和(或)關節外骨表面連續性的中斷,需經2個垂直平面證實。(圖7)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陽性率最高的病變是滑膜炎,還可伴隨骨侵蝕、關節腔積液等非特征性改變。反復發作后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軟骨表面、關節內或周圍組織,此時超聲可發現雙軌征和(或)痛風石。雙軌征和痛風石是痛風性關節炎的特異性超聲表現,二者均與病程呈正相關。
對于痛風性關節炎,高頻超聲是一項便捷、無創、特異的優選檢查。超聲的能量多普勒功能還可用于觀察滑膜炎的血流情況,通過局部血流的多少了解炎癥的程度并監測治療的效果。不僅如此,還可借助超聲來引導穿刺和藥物注射,從而對痛風的診斷和治療能力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目前,超聲越來越成為風濕科醫生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被認為是風濕科醫生診斷的另一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