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教育形態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變遷。原始社會,“長者為師”,為的是“順應環境求生存”;農業社會,“能者為師”,為的是“改造環境求生活”;工業社會,“專者為師”,為的是“習得技能成職業”。今天,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類已經進入了“愿者為師”的時代,那些在互聯網上開課的人,并不需要“教師資格證”。事實上,只要你愿意,不管你多大年紀,從事什么職業,擁有怎樣的學歷,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在“微信”“頭條”“抖音”“快手”上“分享知識”“傳授技能”“啟迪智慧”,來做教師。信息社會,“愿者為師”,為的是“各美其美彰自我”。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即將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將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知識性教學大多由人工智能承擔,教師更多是學習的設計者、促進者、激勵者、陪伴者,他們重視審美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養,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生涯指導,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和“精神指導師”。智能社會,“優者為師”,為的是“美美與共向大同”。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真善美”。真者,認知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求真,向善,臻美,人類才能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人類歷史長河中,農業文明,是一種工具進步,主要彰顯“善”的力量,人類構建了以“善”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以德為本,立德樹人;
工業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種認知進步,主要彰顯“真”的力量,人類構建了以“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知識為本,探索求真;
智能文明,是一種人格進步,必將彰顯“美”的力量!人類需要構建以“美”為中心的教育體系。
美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終點,美才是教育的本質,她彰顯了“善”和“真”,也給“善”和“真”以賦值和限度,使人類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將成為一個能使人產生最大幸福感的最優化的教育體系。過去的文盲是不識字的人,現在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未來的文盲,將是不懂審美的人。當代中國,是從漫長的農業社會走來,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迅速工業化的社會;當代中國,是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在線人口最多的社會;當代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比任何國家都更有條件率先迎接智能社會的到來;當代中國,更是處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和平崛起,正接受全球嚴苛審視和面臨嚴峻挑戰的關鍵時刻。大國崛起,需要教育支撐;中國創造,需要教育轉型;社會進步,需要教育助推;區域振興,需要教育拉動;民生改善,更需要教育服務……教育,承載更多期望,肩負更大責任。中國當代教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面臨“怎么折騰都不滿意”,“怎么努力都顯不夠”的狀態,這些并不是我們可以抱怨的理由,而恰恰是我們需要努力改變的動力所在!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既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站在未來理解今天,中國需要培養怎樣的當代教師,答案已經不言自明。未來教師不是存在于未來世界或虛幻想象中的教師,他們就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當代教師。我們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歷史,從孔子、蘇格拉底、陶行知、葉圣陶、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做挪移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肩負使命、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探索創新、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基。面向未來的當代教師,應該是肩負使命的“行者”。有教育理想,更有職業操守,熱愛學生,敬畏生命,教育興國,有為立世。讀懂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借助知識圖譜、數字畫像等學情分析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洞察學生的認知特征、優勢潛能和學習偏好。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動機、情緒、習慣、價值觀等非認知狀態,這些在傳統教學中容易被忽視,但卻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用教材教學生而不是機械地只教學生教材。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針對性支持。他們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設者。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節,以核心概念為單元進行任務設計,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建設主題課程,彌合分科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本領。知識本位的教育,目中無人。隨著“人工智能教育”的推進,教師在知識傳授、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將大部分被技術所替代,而價值引領、信念確立、道德養成、審美熏陶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未來教師將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工程師。教育是人影響人的活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磥斫處?,無所不曉的“知識權威”角色,一定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工智能永遠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教師要做充滿愛心的咨詢者、引導者和陪伴者,做學生精神成長和情感發展的領路人。正如平克所言,未來社會,屬于高情感、善合作、能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盡管創新一直就伴隨人類的成長,但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強調創新。人類到了一個發展的新拐點,在這個拐點上,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求變圖新。新時代,就是創新能力主導的時代!教育培養創變者,教師首先要成為創變者。教育創變,是行進中的創變,不能試錯的創變,更是沒有回頭路的創變。從古到今,因創變葬送的創變者和因創變者葬送的創變,總是最多的。許多創變者成為“先驅”,更多的成了“先烈”。創,是傷口的意思。創新,就是傷口是新的。有新的傷口,才會有新的愈合。創新,就是創而后新,以創圖新。所以,創新,需要勇氣,創變,需要膽識。未來教師要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具備全球視野,增進國際理解,增強跨文化溝通力。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把整個社會當課堂,而不是把課堂當成整個社會。泛在學習,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學習任何內容。身處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我們要勇于接受挑戰,從改變自我開始,重塑職業理想,優化專業素養,和孩子們一道成長,去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