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了最多吃兩顆糖果,一個不留神沒看住,地上就是一堆堆糖紙……
說好了只能選一件玩具,可買完還是又哭又鬧,喊得撕心裂肺:“我全要!”……
答應了要按時回家,但玩起來就不管不顧,非等大人動了氣才不情不愿地嘟著嘴挪動小腿……
“孩子難管”“不守規矩”是許多父母都可能遇到的教育難題。事實上,孩子們與規則的“針鋒相對”很大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并非有意為之。若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規則,并讓他們接受并遵守,了解孩子們難以約束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1
孩子為什么不守規矩
對于規則的逆反行為,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定義——潘多拉效應。
大量的相關研究表明,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也是人在長期生物進化中形成起來的穩定需要;而禁止一件事物,則會使這件事物產生區別于其它的特殊吸引力,使人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過來。如果沒有得到解釋,禁止還會引發各種推測和假設。當人們感到禁止的理由不夠充分時,就找不到動機來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心理平衡從而會朝相反的方面傾斜,使人更傾向于做出逾矩的行為。
簡而言之,這是由好奇心驅動的“愈禁愈為”,而年幼的寶寶們恰是懵懂又充滿探索欲的新生命。所以,那一條條規則對他們而言,正如一個個潘多拉魔盒,“打開”的過程既是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是在探索規則的邊界。
加上,成年人向孩子們描述的規則,很多是孩子們尚且無法準確理解的,遵守起來也更加困難。最為常見的就是“時間”“空間”以及“數量”。單以時間為例,2.5一3歲的孩子剛剛開始萌發初步的時間概念,這時他們只能理解晝夜這樣跨度較長的、最基礎的時間;同時,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還不會認表,對于具體時間長度的把握能力也不成熟。所以,對于“玩1小時”“晚上8點睡覺”這樣的規則,孩子們顯然無法一下子明白,更別提一下子做到了。
如上所述,“不守規矩”未必是孩子們在故意“搗蛋”,惟有爸爸媽媽們適當而耐心的堅持引導,才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規則的制約。那么,具體有哪些做法可以參考呢?
2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首先,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的一起討論制定。規矩并非為了樹立父母的權威而設,制定規則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能簡單粗暴地命令:“你必須照我說的做!”“我說不行就不行!”與孩子共同商定規矩的“細則”,孩子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也更有教育意義。
第二,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家長需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不守規矩的后果,而且這個后果最好跟孩子的切身利益相關。比如帶寶寶出去玩,在約好的時間還不肯回家,那么第二天就要全天待在家里。
第三,要就事論事,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簽。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有一些家長因為孩子在某件事上沒有守規矩,就脫口而出 “你就會搗亂!”等指責式言語,這樣會使孩子喪失信心。家長們要注意就事論事,切莫擴大。
第四,懲罰一定要及時。幼兒的記憶力尚不成熟,所以懲罰最好及時。比如早上吃飯慢這件事,拖到晚上再來教育,孩子很可能早就忘了,最好在起床時就告訴孩子:“要在30分鐘吃完,否則碗就端走了噢。”當然,鑒于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尚不精確,吃飯中途,可以適當提醒幾次,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現況。
第五,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潛意識里對父母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父母對規矩的漠視,必然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行。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范,不挑食、不浪費。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自己就要對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語言。
第六,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規約孩子。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以成年人的標準來看待孩子,把他們的淘氣行為統統視為“錯誤”,從而定下一些并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對他們長期發展也并無益處的規矩。立規矩時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思考、體諒,切莫以大人的標準來強制要求。
第七,立下的規矩要遵守“一致性”。先是“內外一致”。比如在家不許隨地扔垃圾,那么外出也不許。內外不一致只會讓孩子糊涂困惑,無所適從。
其次是“全家一致”。比如爸媽剛說好“每周只能吃一塊巧克力”,祖輩轉身就給孩子買一堆吃個夠,這樣會越來越難讓孩子遵守規矩、尊重規則。所以在家庭中,必須對規則的確立和執行達成共識。
最后是“態度一致”。家長在立規矩前后態度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態度要堅定,認準了就不動搖,這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哭鬧沒用,不合理的需求是不會被滿足的”。
只有保持“一致”,孩子才不會感到混亂,才能明白“規矩”的邊界、適用場景和意義究竟為何,在心中真正建立起規則意識。
最后,想給爸爸媽媽們推薦一條最重要、也最有效的給孩子“立規矩”的建議——家人們無可替代的鼓勵與支持,正是寶貝們探索和適應外界的勇氣來源;所以,請溫柔以伴、用心以愛,然后,期待著孩子們用同樣真誠的尊重和愛意,來回饋這個世界吧!
圖文編輯/周珊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整理自網絡;文章經授權轉載自 上海科學育兒指導公眾號;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