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凡情感
說周家在整個光字片一枝獨秀,一點也不為過。
光字片的前身是什么呢?
這里最初的居住者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逃亡到A城的僑民,他們 在這里燒荒,除草,把地面碾平后建造了自己的家園。
他們的房子大多是里外兩層木板,中間用摻沙的泥土填滿。就是這樣的簡易房子,讓他們可以躲避風雨,不用再到處逃亡,。
后來,由于災荒,從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擁來大批流民。他們同樣無處安身,于是就地取材,也在這里蓋起草房當做臨時棲身之所。
十年后,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有了街道,還有了門牌號,與此同時,還有了拖拉機制造廠和松花江醬油廠。
可以說,在整個光字片居住的人們,大多都是無業或是工人階級。
在那個大學生都很稀缺的年代,周家卻一下子出了兩個北大學生。不是一枝獨秀是什么?
當大多數人都還在下苦力掙錢時,周家人已經通過努力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周家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里面,一共出了四個高學歷。第一代周秉義和周蓉,都是北大學生。
第二代周楠和周玥,周楠去世時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周玥是碩士學位。
周秉義當年從兵工廠的黨委書記做到全省第二大市的市委書記,還是連任,最后又做了中紀委的干部。
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家庭,出了兩個北大學生不算,還出了一個中紀委的干部,別說放在光字片,就是放在全中國,也不多見。
周家第一代出了兩個北大學生后,又通過婚姻關系為家庭納入了新成員。
如果不是那個特殊的年代,郝冬梅和蔡曉光會進入到周家嗎?
作者在原著中寫道:
大學學歷改變了周志剛的兒女以及孫子孫女的命運,他們中已經出現了四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通過婚姻關系,周家第二代人為家庭納入了新成員,蔡曉光這樣的姐夫,郝冬梅這樣的嫂子,絕不是許許多多像周秉昆一樣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弟弟們有幸擁有的。簡直也可以說,一般工人家庭的子女如果本人并不優秀。幾代人也不可能擁有這些。只有望洋興嘆的份。特殊年代的婚姻關系,還使周家第二代人中出現了一位中紀委的干部,若說周秉義的仕途與冬梅媽媽的推薦毫不搭界,那也不算實事求是。
周家兄妹的婚姻在外人看來都是“高攀”的。
像蔡曉光這樣的姐夫,郝冬梅這樣的嫂子,并不是輕易就能遇到的。
他們能進入到周家,只能說明周家的孩子很優秀,一個平庸之人是不可能吸引到他們為婚姻“低就”的。
那么,周家從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到后來的輝煌,根源究竟在哪里?
我看了原著才知道,任何事情的發展,其背后都有某種必然規律。蔡曉光跟周蓉說的一句話,就一語道破周家“輝煌”的根本原因。
周家之所以能在整個光字片一枝獨秀,有幾方面的原因,最后一條卻最關鍵,看懂這最后一條,也就看懂作家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
郝冬梅跟周秉義認識時,她爸就已經是省長,一個省長的女兒卻看中一個工人的兒子。拋開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事本身就有些離譜。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周秉義本人條件“很好”。當然了,這種“好”一方面是因為 外形,一方面是內在。
一個省長女兒自小受到的教育必定不凡,眼界也比其他人都寬,如果周秉義沒有過人之處,又怎會入得了郝冬梅的眼?
冬梅媽最初并不認可周秉義。她認為一個出生在光字片的人即便優秀,也優秀不到哪里去。
冬梅媽在見周秉義之前,曾經對冬梅說出一大段推心置腹的話。
她指責女兒在婚姻上操之過急,如果冬梅當初能堅守擇偶的底線,堅持到現在,可選擇的標準就會更高更多。而不是嫁給一個出生在光字片的青年。
原著中是這樣描述的:
你也太沒底線了吧?媽知道當你受爸媽牽連吃了不少苦,但是再苦,咬牙不就挺過來了嗎?媽不是在監獄里都挺過來了嗎?不就是由高干女兒變成“黑五類”了嗎?不就是當了幾年知青嗎?比你爸你媽當年干革命還苦?說到底是你不夠堅強。如果夠堅強,能守住擇偶的起碼底線,光字片那種地方媽是聽說過的,那種地方的普通人家家里能出那么多優秀青年嗎?不見面,媽也知道你嫁了一個什么樣的丈夫 。
冬梅媽最初對周秉義很排斥。
可是,當看到周秉義時,她就改變了看法。周秉義身材修長,外形俊朗。她對女兒說,周秉義長得像你爸當年。
跟周秉義聊了一個小時后,冬梅媽對周秉義徹底改觀,接納了這個一度不被她認可的女婿。
周蓉更不用說,她自小就是整個光字片最漂亮的女孩。要不然,蔡曉光也不會苦等她那么多年。當然,蔡曉光對周蓉癡心還有其他方面,改天我另外寫一篇文章。
再說周秉昆,電視劇中,為了渲染鄭娟的美,特意把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鄭娟的美精心刻畫過。兩條麻花辮,美麗的面孔,在光影中一下子就把周秉昆給看呆了。
鄭娟如此美貌,美麗的女孩子一般心氣都高,如果周秉昆相貌太差,她又怎會主動表白?
可以說,周家三個孩子的相貌都不差。俗話說,一個人的內心再美好,人們第一眼關注的也還是相貌。因為內心畢竟是需要時間來了解,但外表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作家畢淑敏說過:找一個耐看的人為伴,時間的盡頭,才有一份細水長流。
從戀愛走進婚姻,再到生兒育女,其間會經歷很多事,人也在不斷地成長變化,找一個耐看的人過一生,會對婚姻的長久起促進作用。
這個耐看,并不是漂亮或是好看,而是對方在你的眼中,是經得起細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你喜歡,就好。
當然,外形好是老天爺給的,是先天條件,不值一提。但不可否認,一個好形象在婚戀市場上是有著有利條件的。
周家能如此輝煌還有其他兩個原因。
周家第一代兒女,都是很善良的。
周家父母把好品行都遺傳給兒女了。周母李素華在街道干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助人為樂的事。
周父更是如此。所以他深得徒弟們和大家的尊重。
周家父母用他們的善良影響著自己的兒女。所以三個孩子也都善良正直。
周秉昆幫助鄭娟多年,后來又賣掉家傳鐲子幫她度日,在朋友們遇到難處時,也是義不容辭,他買了大房子后,把自家的老屋和鄭娟原來的房子都借給朋友們住了。
這種善良是受父母的影響,從他們幼年起就刻進骨子里的。
周蓉雖說年輕時任性,在馮化成的事情上跟父母對著干,但是在山區,她教孩子們學習 。同樣也是把自己的光和熱都奉獻給孩子們了。
大學畢業后,周蓉成為系里最年輕的副教授,學生們都很喜歡她。也說明她對孩子們是一腔熱忱的。
周秉義連任三屆市委書記,本來都已經接到調令了,卻意外知道一些官員做的齷齪事,他很生氣,在離任前一口氣處置了十幾位干部。
那些人為了報復,寫信檢舉他。周秉義因此被組織調查。最后清者自清,那些人因為誣告,再次全部受罰。
本來,周秉義已經要調走了,如果他睜只眼閉只眼,把一切都推給下一任,也沒人可以挑理。可周秉義不是,他冒著得罪人的風險,也要親自下令處置那十幾個人。
他最后能做到中紀委的干部,和冬梅媽的舉薦是分不開的。但我認為,在處理事情上,更多是靠他自己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跟他善良正直的心性是分不開的。
正直,善良,是周家三兄妹身上都具備的品質,也是周家父母給兒女們遺傳下來最寶貴的財產。
原著中寫道:
周家兒女都是善良,正直的人,這是父母好人性基因的遺傳,也是人格力量的感召。如果周秉義徒有其表,心底卑俗,性情粗鄙,如果周蓉輕佻虛榮,淺薄狡猾,那么郝冬梅和蔡曉光那等不凡之人,恐怕幾次接觸后就會心生厭惡了。
如果說人類只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那么這一物種的進化方向只有一個,便是向善。善即是美,善即是優, 人與人的競爭,所竟善也。優勝劣汰,也必是善者優勝。能給予下一代高顏值固然可喜可賀,但不能給予下一代善的基因,也肯定是一切后天教育功虧一簣的事。
作家在書中表明了他的觀點,父母要給予下一代善的基因。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身做起,就像周志剛夫婦這樣,他們一心向善,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著兒女,同時也把福報傳給了子孫后代。
我很喜歡一句話:一個善良的人,就像一盞明燈,既照亮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須灌溉和強迫,只會相互傳播。做人不一定要頂天立地,轟轟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誠。人心,不是求來的,而是善來的。你施予人溫暖,人才會給予你陽光。你施予人真心,人才會給予你和善。
一個善良的人,是有人格魅力的,周圍的人會不由自主的想要靠近他。
周家兒女受父母影響,成為了這樣的人,才會吸引到冬梅和蔡曉光這樣不凡之人向他們靠攏。從而有了我們普通人眼中的“高攀”的婚姻。
外形好,品行好,這是周家子女身上的特質,但真正讓他們人生逆襲的,是下面這個特質。
相貌是先天的,是我們人力所不能決定的,善良是我們作為父母可以遺傳給兒女們的,多數人都可以做到。
在原著中,作家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后天影響對周家人的命運更為重要。
是什么樣的后天影響?
就是我們所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讀書。
讀書改變命運,這話是流傳千年的至理名言,也是作家在書中想要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
周秉義和周蓉能“高攀”了郝冬梅和蔡曉光這樣的配偶,除了好外形和善良人格的感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那個 讀書會被舉報的年代,周秉義跟周蓉依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因此才吸引到郝冬梅和蔡曉光的注意。
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在全面禁書到處燒書,偷偷讀書藏書會被舉報的年代,周家兄妹基因中愛書的一面及時覺醒了,都成了如饑似渴的讀書種子。正是這種與眾不同,不但使他們本人,也使他們當年清貧的家成為吸引郝冬梅和蔡曉光的圣地。所以高考一恢復,周秉義和和周蓉兄妹都成了北大學子,甚至在大學里也出類拔萃。
如果沒有后兩方面的特殊性,估計當年成了郝冬梅丈夫的周秉義,“文革”后也很可能遭遇婚變。即使郝冬梅決意從一而終,她母親也很難善待出生在光字片的女婿,蔡曉光更不可能對周蓉一往情深。周蓉畢竟已經五十多歲,出國十二年,以蔡曉光的條件,另找一個年輕漂亮的妻子太容易了。
如果沒有周秉義身上的這種特質,即便冬梅心中有他,她媽也不一定會善待這個出生在光字片的女婿。
在旁人看來,周秉義娶了郝冬梅,這樁婚姻對他來說就是高攀,實際上,周秉義身上自有他的性格魅力。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他都具備。可以說,這樁看似高攀的婚姻,周秉義完全配得起。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寫了,周蓉跟蔡曉光婚后,因為玥玥被馮化成帶去了法國,周蓉心系女兒,也跟著去了法國。
她的簽證是半年,她以為半年時間足夠她找到女兒,誰知她低估了一切。她在法國東奔西跑,最后終于找到女兒時,簽證也即將到期,偏偏女兒還不肯跟她一起走。
等玥玥終于答應跟她回國時,她發現自己上了黑名單,后來才知道是場誤會。但她當時走不了,于是她就陪著女兒在法國讀書,直到玥玥讀完碩士。等她回國時,她已經五十多歲。早已不再年輕,頭上也有很多白發。
回國后的周蓉沒有住處,沒有工作,昔日漂亮的女神滿臉滄桑。
而蔡曉光卻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風趣,有才華,又干著能改變很多很多人命運的導演工作。
蔡曉光如果想娶,是可以娶到年輕漂亮的妻子。
如果他跟周蓉提離婚,周蓉也不會不同意,因為她耽誤了蔡曉光很多年。
但蔡曉光沒有,他在周蓉離開的十二年中也有過幾個情人,周蓉回來后,他立刻跟情人們斷得干干凈凈。
周蓉曾經問他為何要對自己如此癡情?蔡曉光的回答只有幾句話。
周蓉問:究竟是我的哪一點才將你誘惑成這樣呢?
原著中蔡曉光是這樣回答的:
這話問的,你當年是大美人嘛!世上美女很多,愛讀書的美女太少,愛讀書又有獨立見解的美女少之又少,你是美女中的珍品。我為珍品而癡,這是值得的。
周蓉是大美女,但光是美女并不稀奇。
畢竟,蔡曉光自身所處的位置擺在那里,他可以接觸到很多美女。如果一個女人僅僅是因為漂亮,他可能會多看一眼,但并不會高看。
他喜歡有獨立見解的美女。
他認為讀書的美女很少,愛讀書又有獨立見解的美女更少。而周蓉恰好符合這些條件。
在蔡曉光心中,周蓉 簡直就是稀有珍品,所以他才會為珍品發癡。
所以,他寧可放棄身邊很多鶯鶯燕燕,只等周蓉回來。
自古書生多癡情,我本布衣,愿意為情癡,眾多紅顏全不顧,也只為你一人癡。
應該是蔡曉光對周蓉守候多年最真實的寫照了。
蔡曉光回答周蓉 那幾句話,一語道破周家為何能在整個光字片一枝獨秀的真相。
事實上,郝冬梅的媽媽在沒有見到周秉義之前,心中對這個女婿很不滿意,看到周秉義后,周秉義的俊朗外形給了她第一個好印象,她跟周秉義交談一個小時后,已經對這個女婿非常認可了。
原著中,她對女兒說,周秉義身上有一股書卷氣,書卷氣是男人身上的好氣質,當初冬梅爸爸身上也有這種氣質。
看,冬梅媽是因為周秉義身上有書卷氣才改變看法。
那么,周秉義和和周蓉身上這種熱愛學習,熱愛讀書的勁同樣能吸引郝冬梅和蔡曉光。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魯迅先生說過: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曾經說過:
“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
偉人們是因為多讀書,他們的思想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才能引領我們新中國向前走。魯迅先生的初衷是治病救人,當他發現寫文能影響到更多的人,于是果斷棄醫從文。這才有了后來的文學家魯迅。
梁曉聲先生的這本《人世間》,寫了周家兩代人的悲歡離合,時間跨度大,不僅有老百姓的煙火小事,期間還有國家經歷的一切大事。
故事中有善良,有貪婪,有弱點,有缺點,更多的是人生的無常 。
故事告訴我們,人世間有悲有喜,有笑有淚,更有酸甜苦辣 。真正的人世間就該是這樣。即便遭遇挫折,只要我們擦干眼淚,繼續前行,光明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但我認為,梁曉聲老先生在書中真正要傳遞的還有八個字:家風,善良,品行,讀書。
他用周家人在光字片的“輝煌”告訴我們:人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
他認為做人要從內外兼修,修外就是行善,父母善良的言行就是品行,是家風,是可以影響到下一代,甚至會代代相傳,影響到無數子孫后代。
修內就是讀書,讀書才是周家人改變命運的根源。
做父母的要有好品行,多做善事,多讀書,去影響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我們的小家,我們的國家,都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