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的目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這樣說,孩子,是一張白紙,TA會長成什么樣子,完全取決于家長父母怎么畫。
那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獲得知識?還是掌握技能?
贏得尊重?還是得到幸福?
......
“我們好多課程的悲哀就在于,有的不能教、不可教的,在賣力教,而可教的,卻沒好好教?!?/p>
怎樣研究去真正樹立人性?只有研究教育,研究人性,才能較好地消解這些問題。
教育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職業或技能方面的訓練和獲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
現在我們還有五個工作日,身處農業和不發達地區的人們承受著更為過量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全球都實施了三天工作制,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到那個時候,人類會做些什么呢?這是一個關系到我們未來的嚴肅問題,教育課題會極為突出。
我們必須對此加以思考,要借助教育,做關于人性的教育,關于人類本體性的教育。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span>
馬克思說: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span>
在很多時候,我們把“教育”理解的太狹隘了,只關注“認知”的部分,以為
教育=認知。
但其實,教育包含六個方面:
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
如果孩子大哭,你是嚴厲訓斥?還是不評判,陪伴TA流淌情緒?
如果孩子用手抓飯吃,你是立刻阻止?還是幫TA把手擦干凈讓TA隨意抓?
如果孩子踩水坑,你是把TA罵一頓拎回家?還是幫TA換上雨鞋讓TA盡情地踩?
如果孩子對你喋喋不休的時候,你是打斷TA?還是關注TA語言背后的需求?
如果孩子問你十萬個為什么的時候,你是嫌ta煩,或者直接告訴ta答案?還是陪TA一起分析和探索?
如果孩子在看書,你是只允許TA看有用的書?還是任由TA看自己喜歡的書,并和TA探討?
其實,生活中處處皆教育,時時皆機會。
身為家長,我們要善于觀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識地引導,喚醒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我們要好好研究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的關鍵是怎樣讓兒童心理正常發展。心理發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現在那種填鴨式教學是最殘忍的教學,它只能摧殘青少年兒童的心理。
教學不能靠“其義自見”
重在結構化和高價值的知識
而說到認知,其實認知≠知識。
知識只是認知的一部分,真正的認知,是通過學習培養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現在的家長,往往過于重視知識,而忽視了其他的部分。 當然,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做家長的不要顧此失彼。
學校教育主要以傳授知識和培養行為習慣為主,而且面向的是大多數學生,提供的是普遍的教育,需要按照統一的課程和進度,很難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的補充。 那些以為買套學區房,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孩子未來就能上985/211的家長,我只能說你們想多了。
學校教育只占教育的30%,剩下60%是家庭教育,10%是社會教育。
所以,學校教育無法完全替代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
創造豐富而適合的活動,滿足兒童身體發展的需求。
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情緒,讓情緒自然的流淌。
保護和珍惜兒童的興趣和專注,這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基礎。
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的感覺。
但同時,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學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要妖魔化考試和應試
應試能力也是必須的
在整個中小學階段,教師的魅力特別重要。教師的魅力在于把學科的魅力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門學科有興趣。啟發學生,培養能力。
還有,圖書館很重要。任何一所學校的圖書館一定要有很多圖書,很多好書。于文科是圖書館,于理科是實驗室。
要給學生很多自由的時間,讓他們對讀書有興趣,讓他們選擇、比較、判斷,教師加以引導、幫助和鼓勵。學生對讀書本身有興趣,或者對做實驗本身有興趣,這個興趣大于他去玩游戲。
選擇什么樣的學校,選擇什么樣的升學路徑,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
如果你工作很忙碌,經常加班回家很晚,但是你選擇了比較雞血的學校,孩子每天帶試卷回家,天天做到10點半,你吃得消嗎?
如果你的孩子活潑好動,但是你選了一所培養紳士淑女的學校,對行為規范要求近乎苛刻,你的孩子可能會經常被找家長,你受得了嗎?
這種錯配會讓大人和孩子都身心疲憊,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所以選學校,并不是一梯隊一定比二梯隊好,或者只看升學成績而忽視其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選學校其實就是選擇一個圈子,把相同教育理念的家庭匯集在一起,為孩子選擇相同價值觀的玩伴,這比冰冷的升學數據更有溫度,也更有價值。
所以,如果父母拿得出首付,有充足的還款能力,希望為孩子選擇更喜歡的學校,這無可厚非。
又或者本來家庭就有置換房產的需求,只是順便把學校考慮進去,這個時候,學區房和地鐵房、江景房其實都是對配套的需求,愿意為此付出一定的溢價,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但家長們也一定要理性,學區房并不是必需品,只是錦上花。 如果家長實在沒有能力,也沒必要過分追求學區房。
在家里,營造更好更適合學習成長的家庭氛圍,鼓勵并陪伴孩子多讀書,和孩子多一些對生活和生命的探討,多一些相互之間愛的流動,這些遠遠不是一套學區房可以替代的。
你希望嗎?
你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
他有智慧的父母
不吼不叫,溫柔且堅定。
你希望嗎?
你所從事的職業
讓你每天都更接近完美的父母
成就自己也成就孩子
你希望嗎?
你可以充滿安全感的過完一生
你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變故
讓你手足無措,滿地雞毛
因為你有長在身上的技能
而且永遠被需要
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是自己成為更好的家長
有考試就有應試,上面怎么考,下面就可能怎么教
一直以來人們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TA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完全取決于父母怎么畫。 但其實,孩子是一粒種子,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基因,有TA內在身心的發展規律。
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花期。提供土壤,創造環境,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給予愛和陪伴,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精彩,這才是最重的。 讓教育不再焦慮,回歸生命的本質,讓你和孩子都活出最好的自己。
我們因地制宜,要善于觀察,抓住生活中的本質,有意識地開放式引導,喚醒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非常時代,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