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經常有教師來問如何構思論文、如何做研究的問題。我為此去梳理一下以前寫的一些關于論文、研究構思、寫作過程的隨筆,作了一個整理,形成了系列文章。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
教育教學的研究往往起源于一個念頭、一個看法,或者可以說是來源于一個學習思考和實踐探索中生成的靈感。
那么怎樣才能把自己的一個想法通過研究變成一篇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呢?下面是我自己的一個“論文生成”的過程性案例,或許對大家會有所啟發。
想法的來源:
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生活化。即課程要與學生的生活聯結起來,教學要追求生活化。對于這個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化為實踐,是一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話題,是一個教學研究的前沿的問題,實踐和學術的意義明確。
研究提綱的形成:
關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落實途徑問題,我以課堂教學要素為框架,進行了結構化的思考,形成了一個進行思考和展開研究、實踐的框架。
下面就是我根據課堂的構成要素(根據相關的理論確定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四大要素),參照教學論的理論框架,擬定的一個研究和寫作的提綱:
一、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理解真實的生活
生成生活的智慧
追求美好的生活
彰顯內在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教學資源的生活化
教材處理的生活化
課堂組織的生活化
三、教學方法的生活化
教學過程交往化
教學過程對話化
教學過程探究化
四、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成長記錄評價法
實踐過程評價法
在這一階段,運用適當的教育理論,進行結構化的思考,形成一個有理論依據的結構化的研究和思考的構架是基本的思想操作和研究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框架的建構不是“個人“想當然的結果,它的形成要有必要的理論基礎,也需要有個人的實踐發展與創新。
然后在這個構架的基礎上,需要對每一個要點或問題進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怎么樣(做得結果如何)的追問、思考和實踐探索。這便是研究的過程,便是論文思考和寫作的過程了。
在此一過程中,教師的理論學習、教育研究與自己的工作是可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我以為這就是典型的教育行動研究。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師是都有可能也應該成為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