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學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這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德育的不適應學生的成長需要,不適應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已經成為制約學校教育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狀,問題出在哪里呢?
一是我們教育上的失誤,我們道德教育是不力的
重知輕德,德智失衡是造成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所在。既使是在道德教育中我們也采取了“知性教育”,道德教育成了單純的知識傳授,至少是以知識傳授為主,以分數為考核主要標準,而沒有了生命修養,人性的養成,品德的提升。德育的低效無力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一個信與行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知”的問題,這種偏差,對道德教育是致命的。
二是我們社會價值觀上的偏差,審美觀上的異化,導致了德育本身的錯位
在市場經濟利益原則的驅動下,對利益的追求成為人生的唯一的目的,利益原則成為了審美的標準,功利化的社會導致了對人生超越性的“拋棄”,道德中對人生終極關懷的追求被遮蔽了,人文精神缺位,功利主義泛濫,道德和德育的異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是我們德育的傳統和操作方法存在問題
我們的德育理論和方法直接來自于革命時期的實踐。革命時期的德育強調的是“革命的倫理”,這種倫理道德,重在對已有的道德體系進行批判,偏重于道德認知方面是一種知性的德育。這種德育對于批判舊倫理道德體系是富有戰斗力的,對于轉變人們的道德認識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問題是,認識與實踐是不同的二種對待世界的方式,認識、觀念并不能直接轉化為行為和實踐,認識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且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是革命時期了,而是一個建設時期。建設時期需要的不再是單純的“革命倫理”,不再僅僅依靠“批判”就能解決問題的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建構,是建設。
那么應如何改進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的效益呢?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的對策和措施有:
一、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德智并舉,知情并重,科文協調,追求德智均衡發展
傳統教育的最大的缺陷是只注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科學理性活動,關注的是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對教育生活中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不重視人文精神與道德、價值在科學中的作用和地位。這種只重教書,而輕育人的教育,忽視了甚至丟失了教育在提升人格和發展學生生命和人格中的應有的作用,推動了對人的生命的整體的關懷。不改變這種現象,教育就難以成為“成人”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的教育必須把生命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做到德智并舉,知情并重,科文協調,追求德智均衡發展。
二、讓德育回歸人和生活,重視德育的體驗性與實踐性
教育性是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人格的提升,道德的養成是在生活中實現的,所以我們的教育回歸生活,回歸生命的本真,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而不應該以書本的、純理性的世界來代替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教育必須聯結生活,聯結社會。
三、努力凈化社會環境,引導社會確立正確的用人觀和人才標準。
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一個凈化的環境是成長、成人的需要。成長不是按一個標準“生長”,而應該是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社會確立用人所長的用人標準,需要確立獨特性、創造性是人才的最好標準的人才觀。以正確的人才觀來引導人們摒棄片面追求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而把目光轉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發展上來。
四、要實現德育模式的轉型,由“批判型德育”轉向“建構型德育”。
建設時期需要的是建構新倫理,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新倫理的建構顯得更為重要。而這種建構只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建設,需要對原有合理的倫理道德規范的繼承,需要形成把規范認識轉化為行為的自覺性和具體操作的方法。這樣的情況下,僅有“知性”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體驗,是實踐的能力和實踐的自覺,這要求德育由“知性”轉變為“體驗”和“實踐”。我把這個轉變稱為“革命倫理”向“建設倫理”的轉型。這個轉型要求對德育的途徑和方法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它不需要“高大全”、“超越現實”式的認識,它要求的是“實”、“細”、“真”的體驗和實踐。它不再把重點放在對已有道德規范的批判上,而是把重點放在對現實中已有的有效的道德規范內化,并不斷完善、發展上。其具體的轉變和實施途徑還是一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五、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協調一致的德育網絡,形成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
只有學校、家庭、社區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確立“要成長,先成人”的教育目的觀,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一個最有利于學生“成人”的教育強化環境,才能保證我們的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總之,我們應當以“學會做人,促進成人”為目標開展我們的學校德育,以“知識傳授+實踐體驗”為途徑,而且應該以后者為主要方法,實現讓德育向生活的回歸,向人本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