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課程標準十年一大修,新一輪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即將在近期頒布。整體而言,新課標的不同之一是核心素養在學科課程中的具體化,且都會重點涉及學科思維。
當下,教學改革正在逐漸走向深入,走向學習的本質——思考,而教學的核心就是思維。教師應該要對思維能力有基本的判斷,在課堂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成為頭腦聰明的人。
▲教育部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李霞
如何理解學科思維?
語文素養中的學科思維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
數學素養的學科思維包括:直觀想象、數據分析、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
科學素養中的學科思維包括:推理論證、模型建構、創新思維。
語文的直覺思維就是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接體驗。語文的聯想想象就是能夠在閱讀、表達、梳理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此外還包括運用語言邏輯與規律進行表達,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作品,能夠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或文學形象,并且進行創造性改造。
上述就是語文思維的具體內容,其中的聯想、想象、概括等其實就是基本的思維能力。數學素養以及科學素養中的學科思維也都是思維方法的綜合運用。
綜觀三個學科中所包含的思維素養,我們可以總結出四大類: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性思維。基于這四種不同的思維形式細化,我們就能得到15種基本思維方法以及5種綜合思維方法。優秀的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二十種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成為頭腦聰明的人。
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性思維這四種思維形式是根據思維的材料的不同來區分的。
形象思維是以表象為思維材料進行的思維。以人物形象、具體事物的樣貌作為思維的材料展開的思維都能稱為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又稱邏輯思維,是以概念為思維材料,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來反映自然界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運動規律及物質間相互作用,達到對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認識的過程。
直覺思維是以由概念和表象結合而成的、具有整體功能的“知識組塊”為思維材料進行的思維,指人腦不借助邏輯推理而是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表象和經驗知覺,以高度省略、簡化、濃縮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實質,并迅速做出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
直覺思維看似虛無縹緲,但是人對一個事物的感知一定是有其背景的,比方說對一個人的了解、做某事件的長期經驗積累等,都會影響到個人的直覺判斷,直覺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條件。
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結果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目的性和價值性的思維活動,是思維的高級形式。
▲OECD2030學習框架
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21世紀對學生進行素養培養的最高追求。OECD關于2030年的教育框架中指出,我們要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能力的新一代公民。隨時間的增長,或許留在孩子腦海中的知識已經忘卻,但是形成的思維能力會伴隨其一生。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
1
巧妙設問,激發思維潛力
以語文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例。《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是一篇描寫雷鋒精神的散文詩,用細膩的筆觸贊美雷鋒精神,非常典型地體現了形象思維。教師在授課前就需要思考應該運用什么樣的思維方法,經歷什么樣的思維過程。在課堂中,可以運用以下幾個提問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
提問1:“邊讀邊想象畫面,你仿佛看到了雷鋒叔叔……”教師通過這一提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其中要考慮到學生的想象夠不夠發散,想象的內容是否合理等。
提問2:“猜猜'泥濘'是什么意思?”此句由“瞧,那泥濘路上的腳窩 ,就是他留下的足跡。”引出,目的是鍛煉學生的直覺思維。
提問3:“看著渾身濕透的雷鋒叔叔,看著泥濘路上深淺不一的腳印,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說什么?”這一提問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要注意,創造性的表達過程中沒有統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提問4:根據“背著年邁的大娘,踏著路上的荊棘”提問:“能說“年邁”的老師嗎?”該提問不僅能夠培養類比思維,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含義。
提問5:“不能說“年邁”的老師的話,那應該如何形容老師?”該提問將上一個問題遷移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以及遷移思維。
提問6:“想一想,還可以在哪里找到關心他人的雷鋒叔叔?”此處屬于開放性提問,培養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拓展遷移。
在分析解讀文章的時候,不妨刻意地思考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何融入文本當中,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產生更多生成性內容,擁有更豐富的感受。當教師對“學思維”活動課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心中建構起二十種思維方法的進階概念,就能在學科教學中真正滲透思維含量。
2
方法不一,豐富多樣思維
以二年級數學加減法為例。二年級孩子在面對15-8的問題時,由于處在直覺動作思維階段,他們需要借助形象具體的事物展開運算。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幫助他們理解。例如一共有15只船,劃走了8只,還剩幾只?一共有16瓶礦泉水,被買走了7瓶,還剩幾瓶?
方法一:通過15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減,最后剩下7根小棒。這是一種以形助數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整合。當他們能夠用數字代表具體的事物時,就有了抽象思維的概念,有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
方法二:根據破十法,15可以分為10和5,且10-8=2,2 5=7。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分析能力為代表的抽象思維得到了鍛煉。
方法三:根據平十法,8可以分為5和3,那么15-5=10,10-3=7。能夠培養學生抽象思維中的分析和邏輯能力。
方法四:想加法,算減法。因為8 (7)=15,所以15-8=(7)。通過逆推的過程,鍛煉學生的逆向思考能力。
面對同樣的內容,不同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掌握了方法之后,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建模與隨后的練習,并加以反思。總之,思維的內容決定了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思維方法。長期的思維方法培養,能逐漸形成這個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中滲入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影響教師的思維方式。它在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問題解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它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也能推動自己課堂提問等能力的提升。
李霞老師的現場分享片段: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長滕純——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維能力
湖南湘潭九華和平小學丁素平:“學思維”課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
“學思維”開學第一課來了!看看這些“玩”high了的課堂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