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9世紀瑞典、丹麥、比利時美術
19世紀下半期,挪威還出現了天才橫溢的古斯塔夫·維格蘭(威治朗gustav vigeland,1869—1943)。他是諾貝爾和平獎獎牌的設計者。這位現實主義雕塑家反對純理性的表現,旨在塑造出"生活的一角"。《易卜生象》、《約納利象》、《波約爾森象》、《女人軀體》都蘊有強烈的生命力,而浮雕《地獄》則散發出象征主義的氣息。
為紀念這位杰出的雕塑大師對挪威人民,乃至全世界作出的無私奉獻和不朽功績,挪威政府在首都奧斯陸市區建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維格蘭雕塑公園”。公園內安放有維格蘭的人體雕塑作品192座、人物雕像650人。這些人體雕像使用的材料有銅、有鐵、也有花崗石等,花費了維格蘭20多年的心血,是維格蘭畢生嘔心瀝血之作。
維格蘭雕塑藝術主要以人體為主,通過裸體藝術來體現人的線條美、形態美,突出一個主題就是人的生與死。維格蘭公園里的雕像大體分為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生命之環四個部分。生命之橋上的人物雕像從兒童到老年,跨越了人類整個生命階段,反映了人類從出生后經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直到死亡的人生全過程。
此外,他的雕塑作品還體現在各時期人生細膩的刻劃上,如一尊嚎啕大哭的《憤怒的小男孩》雕像,只見小男孩跺著腳,揮著拳,在大聲哭叫,神態極為生動迫真,仿佛在尋求“父母之愛”。
《憤怒的小男孩》
還有一組雕像是反映女兒出嫁前母親為其梳理頭發的情景,母親既高興又舍不得,女兒既害羞又興奮的形態,把人世間那種親情、母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生命之泉噴泉水池的中央有一座六個人托舉起一個碟形水盆的雕像,盆中的泉水流向四周,形成了一圈水簾。
水池四周有幾組“人樹合一”的雕像。能夠看到人從孩童一直成長至中年、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
公園的最高處是生命之柱,由一整塊花崗巖雕刻成。上面共有121個人物浮雕,男人、女人、兒童和嬰兒互相交織纏繞在一起,盤旋上升,最終交匯在柱子的頂端。
關于生命之柱的解釋有很多,有人說代表著人的重生、為生存的積極奮斗、又或者展現了人類對接觸神性的渴望、超越日常生活和不斷的循環重復……
生命之柱周圍的臺階上布有30多組花崗巖雕像,環繞一圈,人生各個時期的形象映入眼簾。少年們扭打玩耍、愛侶間的竊竊私語、老人的熬度暮年,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仿佛自己正觀看著自己的一生。
生命之環是一座圓形的青銅雕像環,由四個成年人和三個兒童組成空心環,看上去仿佛正在旋轉,意味著生命走向終結,又不斷循環往復,展現著生命的輪回。
另外本公眾號還有介紹同時期的丹麥雕塑家:阿爾伯特·巴特爾·托瓦爾森
西方藝術史:19世紀瑞典、丹麥、比利時美術-丹麥雕塑家托瓦爾森【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