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烏梅15克,細辛6克,干姜10克,黃連6克,當歸10克,炮附子15~3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人參10克,黃柏3克。
烏梅丸是治療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厥陰病的主方,方中以黃連、黃柏清上熱,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細辛溫下寒,但是卻是以烏梅為君藥,《神農本草經》記錄烏梅: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烏梅性平,并非苦寒,并沒有清熱的功效,只是味酸,善于生津液,止煩渴。烏梅并不能清上熱,也不能溫下寒,能擔此重任,說明在寒熱分界明顯的病癥中,選擇一種起平衡作用的“和事佬”的藥非常重要。
從藥物組成來看,溫下寒的藥物較多,說明烏梅丸證下寒比較明顯,不像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只表現出手足厥冷、小便頻、大便稀,烏梅丸證下利更明顯、更持久,整個下肢冷也比較明顯,而不僅僅是手腳冷。它又不同于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寒熱錯雜集中在中焦,寒熱的癥狀也表現在胃腸,手足冷的癥狀不明顯。我們在臨床上,為什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厥陰病,有的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患者的下寒比較嚴重,已經不是干姜、桂枝(柴胡桂枝干姜湯)所能勝任,這個時候就要選擇烏梅丸了。
方中清上熱的藥物只用了黃連、黃柏,說明上熱可以不是很重,而黃連這味藥很特別,在此方中不僅僅是清熱,還能“厚腸”,所以烏梅丸治療久利效果很好。《本草經百種錄》中記載:“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于此。”在胃腸病中,黃連是一個很好的藥,也是為什么它可以制作成“鹽酸小檗堿片”,成為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經典藥物。在臨床上,我們為了發揮黃連的優勢,又要避免它的苦寒之性,所以我們常加上干姜一起用,就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黃連為什么能“厚腸”?原因有二,一者,黃連的消炎作用,是因為刺激大腸,促使淋巴細胞增生。二者,黃連有收斂作用,能促進潰瘍面的修復。所以下利的方中,大多都有黃連。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連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所以烏梅丸也可以運用在糖尿病的治療上,而且黃連量要大,只要相應的加大干姜的用量就可以制約黃連的苦寒之性。干姜的量要比黃連大。
作者介紹
林利城,欽州市中醫醫院腦病科二區(中醫經典病房)副主任,主治醫師,研究生學歷,醫院首屆名醫,師承首都國醫大師、經方大家馮世綸教授、賀氏火針傳承人賀林教授,是姚寶農廣西名中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胡希恕經方醫學欽州傳承基地負責人。曾到中山大學一附院東院眩暈中心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進修學習。深入研究仲景經方與火針、黃帝內針,善于中西結合、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偏癱、口眼歪斜、頭痛眩暈、焦慮失眠、健忘癡呆、耳鳴耳聾、肩臂腰腿疼痛麻木等各種疑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