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傷寒論》|水濕的對治辦法(二)|中下焦水、表水
接前文,因為水濕囤積的位置不同,所以處理辦法會有很大差異。本質而言,“上病從上解,表病從表解,在里從里解,在下從下解”——這是根本思路——遇到本文未提到的證,如儀器檢查結果身體某處有積液,也可依此思路,作為一個“證”來考慮。肚臍以下的區域腫脹
臍下悸(臍下有質軟痞結,可能跳動)
腸鳴,有水流動聲
白帶多
偏下部位濕疹水泡
腹水(腹部積水膨隆,一般是重病才發生)
以上證,結合上篇已羅列的“水飲的通證”,具備二三條及以上,則可斷中下焦水飲。大方向斷為“中下焦水飲”之后,還需依據細節——能量狀況、寒熱偏向、病情的嚴重程度——在方劑及用藥上做出細致考慮和選擇。茯苓、澤瀉、豬苓,都有下行勢能,能往下逐水。澤瀉、豬苓因為偏寒,也能往下逐熱。所以,但凡這些藥為主藥的方劑,都能針對普通的中下焦水飲。
而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的組合,適合中下焦水囤積嚴重、六經辯證加常規去水藥物攻之不下的情形(典型的情形是肝硬化腹水),四味藥組合起來攻伐力較強,需要有人體能量為支撐,如果能量不夠,則應同時建設能量。以上方劑為較常用的典型的方劑,《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還有豬苓散、澤瀉湯、牡蠣澤瀉散、茯苓澤瀉湯,其實都是類似藥物的不同組合——展現了這些藥物本就可以隨證靈活組合,所以我們也應不受限于方劑的死板,當活學活用。身重或有痛
身腫或有痛
頭重昏蒙
體表全身上下(如面部、皮膚、四肢)肉眼可見的腫
風濕關節腫痛
麻杏石甘湯(可再加茵陳蒿)
適應證:偏陽熱的身體
藥物: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麻杏薏甘湯
適應證:相比上方少一些熱,多一些里淤堵
藥物: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
茵陳蒿湯
適應證:陽證黃疸
藥物:茵陳蒿、梔子、大黃(少量)
麻黃加術湯
適應證:陽證不汗
藥物: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術
越婢湯(越婢加術湯)
適應證:津液虛,汗出,有熱
藥物:麻黃、生石膏、生姜、大棗、甘草
(注:生石膏讓汗轉為小便)
大青龍湯
適應證:津液虛,不汗,有微熱
藥物: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生石膏
小青龍湯
適應證:津液虛,不汗,里有水、痰(可能咳嗽)
藥物:麻黃、芍藥、五味子、干姜、甘草、細辛、桂枝、半夏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適應證:津液虛、寒熱夾雜、濕濁
藥物: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大棗、生梓白皮(或茵陳蒿)、生姜、甘草
桂枝加黃芪湯
適應證:津液虛表虛明顯
藥物: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黃芪
防己黃芪湯
適應證:津液虛,體表松弛虛胖,有氣無力,水腫明顯
藥物:防己、甘草、白術、黃芪、生姜、大棗
桂枝芍藥知母湯
適應證:偏陰、表水腫嚴重
藥物:桂枝、甘草、麻黃、生姜、白術、防風、炮附子、知母、芍藥
(注:知母、芍藥讓汗轉為小便)
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
適應證:陰證風濕關節腫痛
藥物:桂枝(白術)、生姜、炮附子、甘草、大棗
麻黃附子甘草湯
適應證:陰證、病初起(可稍發汗)
藥物:麻黃、炮附子、甘草
真武湯
適應證:陰證、已汗出或久?。ú豢砂l汗)
藥物:茯苓、芍藥、白術、生姜、炮附子
(注:芍藥讓汗轉為小便)
以上方劑看著很繁復,所以不妨退后三步,“遠觀”這些方劑,從大處著眼分析——從能量而言,有的方劑用生石膏、大黃;有的方劑用生姜、大棗、甘草、黃芪;有的用了附子——因為不同的患者能量級別不同,多則減,少則增,能量居中有動力無負擔的身體最能有效驅逐淤堵。同時,其實在增減能量熱量時——“減”往往就減走了水(如大黃),“增”又氣化了水(如姜、附子、桂枝)。
從渠道而言, “表病從表解”是最合理的思路,所以,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方劑,都有走上走表的藥,如:麻黃、桂枝、杏仁、白術、茵陳蒿、生姜、防風、炮附子。有幾處明顯的不同:有的方劑單用麻黃;有的方劑麻黃桂枝并用;有的單用桂枝;有的用炮附子、桂枝。是什么具體原因導致的這些用藥差異呢?單用麻黃的情況,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實際都是讓身體自行選擇汗與不汗。麻黃只是一個疏通體表毛孔的作用——陽熱的人體配合麻黃,可能自行會發汗;陰證的人體有了附子的振奮,配合麻黃也可能會微汗。之所以交給人體去選擇,一個原因是人體沒有明確的不汗,或已經汗出了,所以無需刻意發汗(麻杏石甘湯、越婢湯);另一個原因是,陰證的人體不能發汗——但人體有能量之后自行選擇出汗除外(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桂枝并用時——麻黃開渠道,桂枝調集津液到體表,二者合力則能發汗——麻黃桂枝并用的前提是:人體明確不汗,同時人體經得起發汗(如麻黃加術湯);若人體能量不夠原本不適合發汗,但是表水太重汗出不明顯需要汗解,那么則需要在建設能量的同時讓汗轉為小便(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用桂枝生姜或桂枝生姜炮附子合用——適合表虛或偏陰的人體,目的就是給身體、體表以陽性能量,振奮起來的人體可能自行驅逐水濕(桂枝加黃芪湯、桂枝附子湯)。汗是被人體推送得最遠的津液,路程越遠越耗能,同時出汗本就是實實在在損失能量,所以出太多汗人體會虛。而讓汗下行為小便,其中一部分有用能量會被人體回收,回收之后的廢物化為小便排出體外。這就達到了節省能量的目的。(當然節省的前提是能量不夠。)
汗轉水,其原理正如給熱氣騰騰的鍋加了冷鍋蓋,蒸汽就變成水下行了。有熱的人體,如果汗出過多,可以用生石膏讓汗下行為水(越婢湯);能量不夠的人體,可以用寒性滋養藥如白芍、知母讓汗下行為水(桂枝芍藥知母湯、真武湯)。從以上各角度的分析可總結:陰證的身體可能出現表水,陽證的身體可能出現表水;不汗的身體可能出現表水,已汗的身體也可能出現表水;熱的身體可能出現表水,寒的身體也可能出現表水。所以歸根結底,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六經辯證來落實解決,同理,以上羅列之方劑也就有可能合方以及增減藥物。有一些去水的方劑,藥力彪悍,偏性極大,攻破力極強,只適合病情非常嚴重同時身體經得起攻伐的患者——因此不得不慎的原因,統一羅列到文末。硝石礬石方
適應證:黃疸往黑疸轉變,腹水嚴重攻之不去
藥物:硝石、礬石
瓜蒂散
適應證:急需通過嘔吐排上焦的水
藥物:瓜蒂
甘遂半夏湯(大陷胸思路)
適應證:心下堅滿痛攻之不下
藥物:甘遂、半夏、芍藥、甘草、白蜜
十棗湯
適應證:胸水嚴重攻之不下
藥物:甘遂、芫花、大戟、大棗(超大劑量)
以上方劑運用甚少,詳情請參看劉希彥老師所著《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第二版)》、《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金匱要略》兩本書。(自學《傷寒論》系列文章,原本也是懷著“盡量不重復以上兩本書的內容、力爭對以上兩本書有所補充”的心態來寫作。所以,對于以上方劑就不贅言了。接下來會有案例解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