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
可以說來華醫世界學習的同學幾乎都聽過李賽美教授的課,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對其課中所講的醫案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教授的醫案一向以療效著稱,正如李教授自己所說:身為一位中醫師,療效就是金標準。那么為什么李教授的臨床療效能這么好呢?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李賽美教授臨床治療咳嗽、過敏性鼻炎及失眠等醫案4則。
用上3分鐘與小師妹一同琢磨提高療效的方法吧!
麻黃升麻湯治咳嗽案
戴某,男,46歲,馬來西亞人
1999年7月23日初診
患者訴胸熱咳嗽,肢麻足冷,尿濁3年余。
曾先后取麻杏甘石湯、理中湯、金匱腎氣丸等不效,且癥狀逐漸加重,體弱不能正常工作。
診見:形體瘦弱,雙下肢麻痹發涼,膝關節酸軟,腰部抽痛,胸部覺干燥疼痛,口干咳嗽,痰中帶血,胃納可,小便有泡沫,沉淀后有白膜,大便完谷不化,每天3-4次。
舌脈:舌淡暗、舌體胖、苔薄,脈弦。
辨證:證屬上熱(肺胃)、下寒(脾腎)夾瘀,
予麻黃升麻湯。
處方:
生石膏(先煎)、黃芪各30g
茯苓、玉竹、丹參各15g
白術、干姜、知母、
黃芩、升麻、天冬各12g
當歸、炙麻黃、桂枝各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劑。
服2劑后,足麻痹減輕,大便轉佳,小便泡沫減少。
繼進3劑
7月28日二診:
訴胸中已不覺熱,稍干燥,咳血消失,但仍有黃稠痰。
雙下肢麻痹繼續減輕,有溫暖感。大便正常,小便轉佳,稍有腥味。
舌淡、苔白,脈沉。
繼守原方5劑,諸癥大減,精神大振。
囑以六味地黃湯加減調理善后。
按語
本例為李賽美教授在馬來西亞講學期間所遇。
《傷寒論》厥陰病篇云:
“……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本例患者久婚未育,思慮有余,肝火內郁。
加之多耗腎精,脾腎不足。
至久則肝火上沖,木火刑金,煉蘊痰熱,損傷血絡,而成斯證。
前醫或單用清化,或獨予溫補,清熱傷陽,補虛礙實,故諸癥不減,反見加重。
正如尤在涇所言:
“陰陽上下并受其病,虛實寒熱混淆不清,欲治其陰,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仲景曰“難治”,理在其中。
疏原方,清上溫中,健脾益氣,養陰潤肺,清熱化痰,活血排膿;
佐用黃芪、丹參意在加強益氣活血。
全方扶正祛邪,溫陽清熱,各行其道,俾肝木得疏,脾氣得升,肺氣清靈,腎精得滋,故能獲效。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
過敏性鼻炎案
朱某,男,9歲,從美國返馬來西亞探親
1999年7月26日初診
其母代訴:晨起鼻塞、噴嚏、流涕已4年,
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
夜間流清涕需用紙巾數張,時有衄血,二便調。
舌淡、苔薄,脈滑,咽不紅。
證屬營衛不和,衛外不固,肺氣上逆,
予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處方:
桂枝、白芍、大棗、厚樸、
苦杏仁、黃芩各6g,
生姜3片,炙甘草、蟬蛻各3g
白茅根9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
已不流涕,但仍有鼻塞,舌淡、苔薄黃,脈滑,守前方3劑。
三診:
其母代訴,因昨夜空調開至16℃,又出現鼻塞流涕,但程度較前明顯減輕,余無異常。
查:舌淡、苔薄白。
原方去黃芩、白茅根,繼服3劑。
半年后,其母發來傳真,告患兒病已痊愈。
按語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系仲景為太陽中風兼喘而設,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患兒無惡寒、發熱、汗出之表證,但遇冷則鼻塞流清涕,故衛表不固,肺氣不利明顯。
予桂枝湯調和營衛,固護衛氣;
加厚樸、苦杏仁利肺降氣。衛表得固,肺氣通暢,自無鼻塞流涕之恙。
桂枝加附子湯治療身痛惡寒案
楊某,男,34歲,四川人
1999年1月20日初診
患者來廣州打工,任倉庫管理員,身痛惡寒3年余,服諸藥不效,x線攝片無異常。
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
思其惡寒身痛,但無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肺衛表證,脈不浮反沉,證屬腎陽不足,衛陽失煦
予桂枝加附子湯。
處方:
熟附子(先煎)、桂枝、
白芍各15g
生姜3片,大棗10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2000年4月,患者近因聲嘶難出,再次求診于李賽美教授,并告之,去年3劑中藥解除了3年痼疾。
按語
經云: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原意為治療太陽病發汗太過之陽虛漏汗證。
然衛陽、營陰不足,筋脈失養,多身痛證。
予桂枝加附子湯,調和營衛,振奮衛陽。衛陽舒展,筋脈得養,則身痛自除。
附子瀉心湯治失眠案
謝某,女,24歲
2000年6月27日初診
心悸、胸悶、心煩、失眠半年余,伴惡寒身痛、肢涼,口臭,學習壓力大,精神難以集中。
舌紅、苔黃膩,脈沉細,脈搏95次/分,可聞及早搏2-3次/分,
檢查
心電圖示:心肌勞損。
甲狀腺功能檢測示FT4增高。
雖炎炎夏日,患者身著長褲厚衫。
證屬外寒內熱,予附子瀉心湯加味。
處方:
熟附子(先煎)12g,
炙甘草、生大黃各15g,
黃連、黃芩各10g,太子參30g,
生地黃20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
諸癥明顯減輕,再進4劑,病情持續好轉。守方調理20余天,諸癥消失,復查心電圖正常。
按語
患者平素體質差,學習緊張,心理壓力大,肝氣不舒,郁久化熱。
木旺克土,脾虛生濕,致濕熱內蘊,心、肝、胃之火上炎,故見心煩失眠、口臭;
胸悶乃由濕熱阻滯、心氣不足所致;
惡寒、肢冷、身痛,緣于衛陽不足,經脈、肌膚失養,實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
予寒溫并用之法,取附子瀉心湯溫陽瀉熱,佐參、地、草,仿炙甘草湯之意,以固本養心通脈,方證相合,故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