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感冒是截斷眾疾之源,大醫治未病乃歷代先賢之貢獻!沈氏女是科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之典范。先師訓:“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是硬道理。”
(一) 細菌性感冒
病史:李左,男,42歲,初診節氣,小寒。
室內暖氣過熱,傍晚開窗透氣,汗出當風,半夜發燒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黃稠咯,咳劇時胸痛。怕風少汗,汗出熱不解。凌晨來院急診,測體溫39.8℃。咽紅充血,扁桃體不大,胸透肺紋理粗重。驗血:白細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黃,脈弦數。
解析:這樣一個病史,熱出當風。注意里面幾個要點的癥狀:咳嗽痰是粘的,當然它是黃的;汗出熱病不退,而且咳嗽厲害的時候要胸痛口渴。“外感無非辨風寒風熱。”另外這是個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暑濕。外感病離不開這三個范圍。鑒別風寒、風熱的4條原則。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黃,脈是弦數,應該是風熱感冒;風寒外感有三個輔助提高療效:第一就扶正,可以用白扁豆,還可以用別的,但扶正的藥只能用一個,用多了戀邪。第二個提高療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竅,用辛涼透竅的藥薄荷、蟬衣。 第三個給邪出路,要分利二便。用全瓜蔞,即化痰、宣肺又通便。利小便可以用車前草。
四個指標:
第一個看舌苔脈搏,這是很關鍵。中醫的四診,沈氏女科最注重舌診?,F在中醫搞辨證分型,后來搞證候分類,都把舌苔脈搏放在最后。沈紹功教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呼吁舌診、脈診是中醫的金指標,尤其舌苔。好多病中醫很有療效,比如乙肝的病人開始一點癥狀都沒有,無證可辨,中醫治療乙肝和乙肝病毒非常有效,那你憑什么開方?就是憑舌苔。苔黃的,清熱;舌苔淡的,補腎。乙肝轉陰了。舌苔多重要!幾十年中醫,包括我們這一代中醫,還有院校的研究生,就把舌苔、脈博放在最后,作為陪襯,這是本末倒置,尤其舌苔作為金指標。所以風寒、風熱的鑒別:第一個指標就是舌苔、脈搏。苔薄黃,脈浮數者,那就是風熱的關鍵指標,這第一個。第二是咳痰:痰不在于顏色,在于它的質地。痰粘稠的黃痰肯定是肺熱,假如白的也是肺熱。臨床的實際,辨痰不看顏色,看它質地,這第二個。第三個抓汗和痛。這個病例嗓子干,有汗;假如風寒就頭痛的、關節痛的,沒有汗。這三個指標舌苔、咳嗽加上汗和痛。這四個指標可能是風熱,辛涼解表,用銀翹散桑菊飲,然后加上三個輔助,扶正、透竅和分利二便。這樣治療風熱感冒,細菌性感冒,中醫會有明顯的療效。
診斷:診為急性支氣管炎。
脈按: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中年李左夜間汗出當風,感受溫邪,風熱襲肺,咳痰黃粘難咯??壬跣赝矗l熱39℃。怕風,咽干口渴,汗出熱羈,舌苔薄黃,脈來弦數。清解溫邪,首當治肺,辛涼解表立法,宗《溫病條辨》的銀翹散化裁。
處方:
金銀花10g 凈連翹10g 白扁豆10g 白菊花10g 萊菔子10g 全瓜蔞30g 桑白皮10g 炙杷葉10g 竹茹10g蘆根10g 蟬衣5g 車前草30g
結果:
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3劑,熱退咳減,仍有粘痰。上方加葶藶子10g、牛蒡子10g、射干10g。再服5劑,痰出咳止而瘥。射干是清熱利咽的好藥。中醫治療細菌性感冒,風熱感冒比西醫有優勢,西醫治這個病用抗菌素不會那么快。輸液降溫很快,當天就可以退燒,用不了一天還會反彈。沈老在70年代初在廣安門急診科的時候做過觀察,就是跟西醫對照,用中藥來退燒治外感和西藥治外感病。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西藥的退燒快但是反復性大;中藥退燒慢,幾乎沒有反復。所以總的療程是中醫比西醫短。
按語:
1、治療感染性疾病,不可一味清熱解毒,要防止苦寒傷胃,胃氣一敗,既影響藥效 又容易傷正。
2、辛涼解表有三助,方能增效。即:一透二泄三扶。一要透竅投蟬衣,二要瀉利用車前草,三要扶正入扁豆。(泄就是分利二便,用萊菔子、全瓜蔞、車前草;扶就是扶正,一味扶正藥。用的是白扁豆,也可以用生芪,血糖不高的也可以用黨參。)
3、肺系祛痰為要,痰濁化熱多見,萊菔子、葶藶子、射干、牛蒡子、全瓜蔞系效藥。
4、竹茹易竹葉,保其清熱之力,加強祛痰之功,實乃守法易藥,增強療效之舉。
5、蘆根退熱止渴,又不滋膩礙胃,投鮮者更佳。
(二)病毒性感冒
病史:張少,女,12歲,初診節氣,立春。
白日同學結婚踏青,不慎感受風寒,入夜發熱38℃,形寒無汗,欲蓋厚被,鼻塞流涕,咳嗽不斷,痰出白沫,頭痛如裂,周身節楚,查白細胞5200∕mm3,中性70%,胸透肺紋理增粗,診為病毒性感冒,就診時,苔薄白,脈浮遲。測表38.2℃。
解析:根據苔薄白,脈浮緊,體溫38.2℃,這個女孩子,12歲,感冒了。這個應該很容易辨別就是風寒感冒。沈老一般不用麻黃湯,因為麻黃能升高血壓,對心臟有抑制作用,發汗太過容易傷心陽,尤其配桂枝。心陽傷了,這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大忌。一頭好了,一頭又不好了,當醫生不能這么被動。所以不用麻黃湯,改用了荊防敗毒散。
中醫的辨證,不用板藍根等苦寒的藥,風寒也得要排出去,分利二便。風寒感冒,辛溫解表,不用麻黃湯,用荊防敗毒散。用辛溫解表,還要透竅,還要分利,還要扶正。
脈案:張姓少年,外感風寒,束肺失降,寒重熱輕,厚被無汗,試表38.2℃,咳痰稀沫,頭痛節楚,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醫圣仲景,定為太陽傷寒,治當辛溫解表,肅肺止咳,以散風寒。
處方:
荊芥穗10g 防風10g 紫蘇10g 前胡10g 川芎10g 桔梗10g 云苓10g 陳皮10g 白芷10g 羌活10g 杏仁10g 生芪10
結果:
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蓋被熱服取汗,服1劑汗出熱減,服3劑熱退咳止痛除。
按語:
1、辛溫解表,仲景所設為“麻黃湯”。但此方發汗大劑,過汗傷陽;又恐麻黃提升血壓,抑制心臟之弊端,改投《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
2、祛風寒也須三助。一透竅用桔梗,二泄者投云苓,三扶者生芪,乃增效之策。驅風也要三助。第一透用桔梗。第二泄不用車前草,用云苓。既能祛痰,又能透泄。潤腸用杏仁?!靶埂睙o非就分利二便,去小便用云苓,走大便用杏仁。
3、辨痰不在色而在質,稀沫者無論黃白,均屬肺寒,用紫蘇既有蘇子的溫肺祛痰,又有蘇葉之散寒。
4、肺系病祛痰為首,蘇子合前胡、杏仁,溫肺祛痰力宏。
5、風寒頭痛骨楚,川芎配白芷,又加羌獨活系有效藥對。外感川芎配白芷,內傷是川芎配天麻。配天麻叫大雄丸。治偏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是好藥。外感病里面,頭痛如裂,用川芎加白芷;骨楚那就用羌活。
(整理:姜宗兵 審核:沈寧)
沈氏女科傳承650余年,綿延21代。有祖傳和經過改良的具有較好療效的中醫藥效方上百種,療效可靠。名符其實“傳承精華,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