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證:
邪在表而用下法,則先虛其里,邪氣乘機內陷,脾胃之氣因故而傷,升降失調,氣機痞塞而成痞證。除此之外,飲食、情志等亦可引起此證。與結胸相比較。結胸為痰水等有形實邪內結,故其證為胸脅硬滿,或為心下硬滿,但按之必痛;痞悶乃無形之邪,由氣機痞塞而成,故按之柔軟而不硬不痛。
浮脈僅見于關,而又見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者,此為熱痞;應瀉熱消痞,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方由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組成,并用沸水浸泡,此乃取其氣,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無形之邪,而不在瀉下里實之法。
傷寒邪在表,當有汗法,若先用大下后又復以汗法,此為治療失誤,必使胃氣受傷,邪熱內陷,滯塞中焦,而成心下熱痞。若表邪盡陷于里者,則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等表證即可消失。但現今惡寒頭痛等表證仍在,說明表證未解。此時不得治里,應先治其表,表解后方可治里。解表者宜選用桂枝湯,治痞者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又有熱痞兼陽虛者,患者復見惡寒汗出。但此汗出非桂枝證,桂枝證者必有發熱,今不發熱說明并非表不解,乃是陽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當瀉熱消痞的同時加以扶陽固表,用附子瀉心湯。即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一枚。但制法之中附子應另煮取汁,再與瀉心湯兌服。
傷寒,病位在表,經五六日后,邪氣即可發生傳變,若見“嘔而發熱者”,即說明已邪傳少陽,已具柴胡湯證。此時應以和解法治之,若誤行瀉下,則可發生以下三種轉歸:其一,雖經誤下,但病情未變,柴胡證仍在。此說明正氣旺盛,未因誤下引起邪氣內陷變成壞證。可以再用柴胡湯治療。但誤下畢竟正氣受損,服柴胡湯后,正氣得藥力幫助奮起抗邪,可能會出現一種“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的戰汗情況。其二,經誤下后,可出現心下滿痛,按之石硬之癥,此為少陽邪熱內陷入里,與水飲等有形實邪相結于胸膈,大結胸之證。治療則應以大陷胸湯。其三,若誤下損傷脾胃之氣,使少陽邪熱乘機內陷,寒熱錯雜之邪侵犯中焦,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痞塞,因此而出現心下痞“但滿而不痛”的情況,并且還可見嘔吐,腸鳴下利等氣機升降失調的證候。但此痞滿在心下,而不在胸脅,且為氣機痞塞,非少陽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湯,則應給予半夏瀉心湯和中降逆以消痞。
傷寒病在表,汗出之后,表證雖解,但或因汗不得法,損傷脾胃之氣,或因其人素日脾胃氣弱,以致邪氣乘機內陷,寒熱錯雜互阻于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痞塞,可形成“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的證侯。一般來說,心下痞應當按之柔軟,此言“心下痞硬”,是說按之腹肌有緊張感,此屬氣機痞塞之重證。雖然痞硬,卻按之不痛,故仍與結胸有別。本證是心下痞滿而挾有水氣之邪,其主要證侯為心下痞硬,噫氣帶有食臭味,腸鳴有聲,瀉利,脅下陣痛,或見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等證。其病機在于脾胃氣虛不運,水邪流于脅下,或走于腸間,故見脅痛、腸鳴、下利;脾虛不能消,故見消化不良,干噫食臭等證。治療宜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以生姜瀉心湯治之。
本方由半夏瀉心湯減少干姜用量,再加入生姜所組成。其組方原則與半夏瀉心湯大同小異,仍屬辛開苦降甘調之法。因本證胃虛食滯,兼有水飲內停,故加生姜,并作為主藥,以健胃降逆而消痞滿;半夏與生姜相配,則降逆化飲和胃之力更強,姜夏與芩連為伍,辛開苦降,以開泄寒熱痞塞之結滯。佐人參、甘草、大棗健脾益胃,以復中焦升降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