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讀了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書中精彩的人物描寫使我遐想聯翩,印象最深的當數曹操和臥龍諸葛亮了。
對于曹操,這個令后人褒貶不一甚至貶者占多數的人物,我卻并無多少厭惡。在書中,他被作者稱謂“國賊”,更有禰衡裸衣罵其污濁,有曹操在的文段必有奸雄、狡詐之類的字眼。究其根源,曹操藐視皇權,驕橫跋扈,企圖廢帝另立,篡逆謀反;又做了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情,比如截斷吉平九指并分其肢體,將神醫華佗下獄拷打等等。樁樁件件,凸顯了曹操的陰險與黑暗,也不怪后世稱其為“亂世之奸雄”。但曹操并非只有書中所寫的殘酷暴虐之性,他也有感性的一面。大將典韋被殺,曹操痛哭流涕;曹操欲平沙漠,隨行郭嘉因水土不服臥病車上,曹操哭泣曰心難安;在第十回中,陶謙將曹操父親并其一家老小交于張闿護送,卻被張闿手下全部殺害,如此殺父之痛又有誰能理解?他下令攻打陶謙所掌管之徐州,并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我雖不贊成他這種濫殺無辜的做法,但一個人若是真的被天下負,他很難做到對天下仁愛吧。或許有的人可以做到,但這種苦楚只能獨自一人承受,想必濫殺之后的曹操心里也很苦吧。
從書里的描寫來看,在此之前,曹操被封為鎮東將軍,在兗州招賢納士,并未做過殘酷之事。從其父被殺,曹操暴虐的性格開始逐漸體現,篡逆謀反之心也愈加明顯。或許書的前文主角不是他,但我一直認為是曹操父親的死,讓曹操心中有了怒火與仇恨,或者說是父親的死助長了他的殘酷無情?
說曹操殘暴冷酷,不如劉備禮賢下士,但曹操身邊為其打江山的人并不比劉備少,夏侯惇、于禁、郭嘉、典韋,哪一人不是拼死效忠于他?曹操愛惜將才,趙子龍單騎救主,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曹操佩服其英勇,下令活捉;郭奉孝病逝,曹操痛心疾首,表贈其為貞候,養其子奕于府中。羅貫中把曹操寫活了,有血有肉,敢愛敢恨,他雖代表逆反、陰暗,但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愛恨情仇,我們作為歷史的旁觀者,不必指責他的不仁不義,不必夸耀他的豐功偉績。倘若歷史的長河重新流過,我們作為新的參與者,又該往何處去呢?
“面若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諸葛亮是忠義與智慧的化身。劉備三顧茅廬,由此孔明入世,赴湯蹈火,傾其一生力圖收復中原。從臥龍崗時的才華正茂,到喪身五丈原時的須發盡白,諸葛亮走完了他艱難又輝煌的一生。
對于諸葛亮,我是常懷崇敬之心的,他的機智、勇敢與堅持是常人不可比的。身處絕境,孔明登城彈琴,智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只要還活著,他可以為了目的堅持到底。而我又常常心疼這位嘔心瀝血的謀士,白帝城托孤后,他日日夜夜無時無刻不在謀算如何奪取中原,他披肝瀝膽,效忠新主,卻被小人挑唆,只可放棄將要到手的城池,休頓之后,卻又再次興師中原。這該是怎樣的忠誠之心啊!也許他也看出了劉禪的昏庸無能,不想一代英主拼死打下的江山在他的手上殘破,于是他只能用盡全力把能做的做好,在有生之年不讓家國破碎。其實他本可以自己做皇上,可他沒有,這也是他和曹操最大的不同吧。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曾自比于管仲、樂毅,遇見劉備這一賢主,終于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而他卻僅僅是為了效忠,為了感恩,毫無背叛之心。他的純良上天可鑒,他的忠心令人慨嘆,他的才智令人佩服。即便是我不喜歡他指揮作戰總愛用火燒、放水淹,使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但他的正義與忠誠,還是另我折服。
以前聽大人們講三國,從未仔細閱讀過,以至于我一直以為三國最后的贏家是曹操的大魏國。讀過之后,才覺得自己荒唐可笑,哪有什么輸贏!那些年的爾虞我詐、硝煙彌漫,只是一個巨大的泡影,我現在打下這些字,于其也沒有什么影響,真可謂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