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本義是行走。《說文》:“步,行也。”甲骨文是用一前一后兩個“止”表示步行。由圖形可以看出:兩只腳各邁出一次,就叫一步。
走:
本義是跑,后來指步行。《說文》:“走,趨也。”從字形看出:上半部是一個擺動雙臂大步奔走的人形“夭”,下邊是一個“止”(表示腳、趾)。
奔:
本義是狂跑、疾走。《說文》:“奔,走也。”《詩經》:“駿奔馬在廟。”觀其字形,上邊一個“大”,像一個人甩開雙臂邁大步。下邊的三個“止”,表示快速、頻繁邁動雙腳,強調速度快。
涉:
本義是“趟水過河”。《說文》:“徒行厲水也。”其字形就是一條彎彎的河流,河的兩邊個有一只腳,很形象。
陟:
陟的本義是登山或登高。《詩經》就有:“陟彼景山。”《說文》:“陟,登也。”“陟”字的左邊是“??”(阜),就是山。右邊是兩個“止”(趾),就是登山的雙腳。由于登山是由低處向高處走去,所以“陟”便引申為提拔。《爾雅》:“陟,升也。”
綜上所述,步、走二字在古代與現代漢語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這點在我們熟悉的古文中就可看出。如:《守株待兔》中就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再有,《木蘭辭》中:“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兩處的“兔走”,顯然是說“兔子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