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鞭炮剛響完,元宵紅燈悄然訪,玉樹銀花巧裝扮,又迎炫目麗霞光。
一枚銅錢小,內在乾坤大,做人當學它,人品更出華。
節日前夕打掃衛生,我花了幾天時間收拾家中里櫥櫥柜柜,從一只抽屜角落處發現一枚銹跡斑斑的銅錢,是出自清朝咸豐年間的。雖然歷史不很久遠,也有幾分紀念意義:是一位老先生送給我家孩子的。老先生的經歷頗有幾分來頭,原來他家,家學淵源豐厚,文化底蘊頗深,筆法遒勁能寫一筆好書法,可由于有這段歷史,加之心直口快,五七年那場反右風波讓他吃了不少苦頭。他被迫離開三尺講臺,去西北農場勞改,一去就是十八年。后多虧黨的政策,后被平反才得以有個安定生活。
我以為他是一位善良的老者,一個智者。當年我的孩子考上大學,前去北京讀書,臨行前我們帶領孩子看望他老人家,他耐心的教誨孩子,講述了好些讀書、做人的道理。說畢,他走向寫字臺,在里面尋尋覓覓地搗鼓了好半天,才從抽匣里拿出一枚銅錢,遞給孩子。“這個交給你,你應該好好寶藏起來,別看它很不起眼,其中學問意義大著呢!把它作為你做人,做學問,處世,處人的準繩。”
銅錢外觀是圓的,內孔是方的。它意味做人:對外要園,已智力處世。當然不是讓你圓滑,投機取巧,鉆營人生。而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為人處世應該學會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哪怕是民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也有他們的智慧,也有他們淳樸的道德標準,也要尊重他們。千萬別于他們爭利,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很苦了,需要掙錢養家,需要孝敬父母。君子云:不與普通民眾爭利,乃賢人也!舍得一兩個孔方兄是善事一件,別人也會記得你的好。就像行路時遇到狹窄之處,側身讓一下道,就會迎來對方一笑。
當然也有蠻橫不講理的人,可以用智慧去化解矛盾:記得一個大智之人曾經遇到此事。那個匹夫說:“我從來不給你這樣的人讓道!”(他很嫉妒那個才子的才華,諷刺他很平庸,因為他學富五車,很是受學界人士的敬重。)這時周圍的人都為學者打抱不平,眼見一場糾紛驟起。那位智者說:“我與你恰恰相反。請吧!”說罷,左手摘下禮帽,很優雅的做個紳士動作,他微微地彎下腰(你一定看過成熟的稻子,它總是彎著腰,因為沉重的稻穗,已經無法讓它挺起腰桿。而田間的稗草,因為它的淺薄,總是高昂著頭,以圖展現自己的存在。)并右手往后一楊:請吧!說罷,側身讓出一條道。周圍看客紛紛暗挑大指:好一位賢達之士。而那位在周圍人忍俊不禁的目光中,羞得滿臉通紅。如果,此地有條地縫,他恨不得鉆進去。記住:喜歡強橫的人必將死于強橫,喜歡刀槍的人,必將死于刀槍。漢代的項羽厲害不?他有舉起千斤大鼎之力,有拔山斷河之勇。下場是什么?還不是死于烏江自刎!
當然人生之中能遇到大賢之人更好,不用他教授你什么,僅僅他的言行,舉止,他身上攜帶的氣場,就能給你受用一輩字,讓你受益無窮,能和賢人相處是祖上積德,珍惜身邊的人,享用身邊的人給你的好。和智者同行是快樂的,智者的肩膀是你前進的階梯。為何現在科技成果頻出?那是因為,后來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內孔是方型的:它是你做人的底線與原則,意即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做人,立志,置業 、修行,全在這里。
寫到這里我想引用一個博友的文字,很智慧的一段文字:
看破不說破,看透不點透。待人接物都給對方留一點余地。
茫茫人海,相遇是緣,相識是份,相知是一種緣份。我們應該不讓別人為難,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松,讓自己活得自在。尊重別人,給別人留面子,其實也是給自己留余地。對那些口不應心之人就淡然一笑置之,不必深究是了,有一次足矣,不會再給第二次機會即可。珍惜同行之誼,一生中能有幾人與你同行一段路!且行且珍惜一段同路的友情,莫忘他人之恩,莫記他人之過。應該是做人的最高品行。
胸懷要大度。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凡事不必斤斤計較,往后一步,海闊天空。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大度的對待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或事吧!他們傷害過你,另一方面給你送來花錢也買不到的教訓,認識一個人比做好一件事更加重要。
說話要適度。中國人寫“真”字,是“直”下面兩點。也就是說,一些實話、直話,也要保留兩點。實話實說是真,但實話全說就是蠢。你對他的好,他不一定能記住,哪怕是你從心里真心的想幫助他,讓他提高得更快!好愚昧呦,你千萬別指望:朽木能成器,母豬能上樹。什么事都不想做的人,你還能指望他能成大器?
了解別人,你是智慧;了解自己,這是高明。當你漸漸克制,樸素,不怨不問不記,就能體會生命盛大。你不能將高山搬進自己的家里,你就應該爬上去。若不能把大海建立在自己庭院中,你就應該走向大海。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換個思維方式沒準你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讀書有厚度。如果你發現自己好長時間沒讀書,你應該知道,你已經開始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有多了不起,而是讀書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斗,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經常閱讀的人會變得睿智,看待事物有獨特之處,充滿書卷氣處處都受歡迎。沒人喜歡粗俗。
視野有寬度。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多,看不遠。所謂視野,就是在你的視角里應該是廣袤的田野,而不只是一樹一木、一小塊草地,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都應向遠處看,都不應光看到一點,而不看見全面。
人生注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生命獲得價值和炫彩,更要學會放寬視野,進入新的學習境界,好做個智者。成功時要彎腰,這樣可以減少風暴的襲擊面積;遇到挫折時要挺起腰桿,給自己注入勇氣。
事業有高度。生命在前行中頓悟,歲月在積累中生香。無論何種事業,都要日積月累,平凡的工作也要努力做,每天不斷提高,耐得住寂寞的人,終究會成功。
壽命有長度。我們選擇不了命運的長短,但我們可以選擇走過生命的方式。可以選擇活法,是快快樂樂的活著,炫耀人生的煙花。還是郁郁悶悶的活,在和他人的對比中(其中有別人拿錢比他多,日子過得比他好,身體狀況比他強,等等吧,都是他嫉妒的理由。),于愁悶百轉中活下去。這些事可以選擇的。
做人選擇寬容厚德,幾分淡泊,清風細雨,同樣有韻致,有詩意。做事要有幾分從容,俯仰之間,依然灑脫。要平視看人:對比你強的人不要仰視,別自覺矮人三分。對比你弱的人也不要俯視,別自覺高人一頭。朋友間友誼是平等的,如果分出三、六、九等就不好的。
不刻意,不虛偽,感受簡單歲月的樸素,善待自己,能養生的更好,不能的也不怕,活出樸素就行,最最寵辱不驚的是坦然面對一切。世間萬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再偉大的人和我們這些平民百姓都是一樣,最后化為一股青煙。
學會:給掌聲:有些人一生都沒給過別人掌聲。每個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掌聲;為他人喝彩是每個人的責任;不懂鼓掌的人生太狹隘;一贊值千金。現在想來,我那時是錯了:我認為贊應該給:只能給那些值得點贊的文章、人、事而給。那些嘩眾取寵之輩、雕蟲小技之人,將沒有文學底蘊,而且還不是自己所創的作品公諸于世。我認為隨意給贊不好!很是淺薄不值得夸贊。錯了!滿足一下他那可憐的虛榮心應該不難,舉手之勞之事沒做,不知深淺的那人,還來指責我為什么不給個贊?招人恨!報復、暗箭、陷阱為你備好了。一個小小的舉手之勞之事沒做,帶來的后果嚴重不?
給面子:不給面子是最大的無禮,中國人最講究的是面子;給對方一個體面的臺階;看破別說破,面子上好過;傷什么,別傷人面子;千萬不要揭人老底。朋友最底層秘密必須保守,之死不吐。他相信你,把家里的深層事務告訴你,你就有負責保密的責任。
給信任: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機會。現在,我還是愿意相信朋友的話,給知己說說心里話也是一種幸福,不能剝奪他們的幸福感。
給方便: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在他人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扶一把;為對方著想,替自己打算。
給禮節:有“禮”走遍天下,彬彬有禮,方能魅力四射;禮多人不怪。
給謙讓:鋒芒畢露者處處樹敵。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勿在失意者面前談論你的得意;人前勿張狂,待人應低調。
給理解: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認可。理解,就是給人方便;先理解一般人不理解的事。
給尊重:把對別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嚴;給弱者的尊重更可貴;地位越高越不能輕視別人;把別人放在心上。
給幫助:關鍵時刻,誰不希望有人拉一把,無私勝有私;你的好,別人會記住的。
給誠信:無信不立,狡詐者無朋友。誠信為本,重諾守信;誠信深入人心,成功接踵而至;失去誠信,百事不可為。
給實惠:空頭支票,萬萬開不得。許之以利,曉之以理;不以利益大小親疏朋友。
給虛心:讓人顯得高人一等。多一點含蓄,多一點謙遜;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虛心求教,成就大業。
給欣賞:使人擁有優越感。渴望被欣賞之心,人皆有之; “高帽子”的成本最低;及時肯定別人的長處。
給感激:不感恩,就別指望再有下次。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及時感激,切莫等到花兒都謝了;感謝你的對手,這是人們下棋,喜歡和自己水平略高一籌的人對弈。因為,這樣能快點提高自己棋藝。
給口德:得饒人處且饒人。直話,要轉個彎說;冷冰冰的話,要加熱了說;顧及別人的自尊;人情留一線,日后好見面。人怕傷面,口氣太直:易毀傷別人的自尊,掉頭就走想回頭都難,說聲再見都來不及。絕塵而去,礙于面子道歉的話到了嘴邊,就是說不出來。
好吧!一枚銅錢還有這么多說道,恕我才疏學淺,不能一一道來,萬里掛一,疏漏許多。它像一枚印章深深地鐫刻在孩子心上,陪同我的兒子一路走來,還算平穩順當。見雨躲雨,遇風避風,化崎嶇為坦途。
看著這枚蒼老的銅錢,我睹物思人,心潮澎拜,老先生早已駕鶴西去多年。真乃是:智者多磨難,雨后彩虹秀。如若無有五七年那場運動,他一直站在講臺上,憑他的智慧和學識,老人家一定是:桃李滿天下,后庭滿園香。弟子徒孫,遍布世界各地,不足為奇也!
本文既是做給自己,又替我孩子向老先生致敬:大才之人不會走遠,肯定在不遠之處看著我們當下紛爭復雜的世事,搖頭嘆息,嗨!如此之社會風氣,應該有個偉人出來重整旗鼓,再造輝煌。
但愿:東風獵獵響,一唱春風來!繁花似錦的祖國大地春風洋溢,再現國泰民安之美景。
(其中有許多話是老先生說的,另外一些是我從銅錢里,舉一反三而得來的人生感悟。)
本文 寫于二〇一七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