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部分摘自醫學百科 和和家
導語
近段時間,流行感冒頻發,各家幼兒園再次向家長們發布了流感預警。孩子的體抗力弱,是流行感冒的易感人群。孩子感冒通常要持續一周甚至更久,感冒還經常引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發燒等癥狀。有不少家長每次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就要求輸液,要求使用各種高檔抗生素,認為輸液快,抗生素可以迅速緩解病情。其實,家長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感冒”,重新了解一下該如何正確對待“感冒”。
西醫對感冒的分類
感冒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兩種。抗生素基本上可分為二大類,一為抑制病原的生長,一為直接殺死病原。可用于治療大多數細菌感染性疾病。大多數感冒患者感冒初期都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沒有作用的,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不能消滅病毒。
感冒常伴有發燒,發燒其實是機體對病毒的一種抵抗,我們要爭取也認識它。如果發燒患者明確有合并性肺炎,且血象高,可以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療先退熱,除此之外盡量不要輸液。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藥,如小兒感冒沖劑等,也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孩子發燒時要多飲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有的家庭儲備有“小藥箱”,孩子感冒了不到醫院去看,拿家里的感冒藥給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藥店給孩子買藥吃。這里要重點提醒一下家長,如果您沒有系統的學過醫,請不要輕易嘗試,如果出現了用藥不對癥或者用錯了藥,容易延誤并加重孩子的病情,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因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藥,對孩子是有危害的。如“速效傷風膠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藥,含有撲熱息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這些成分對骨髓造血系統可產生抑制作用,影響小兒血細胞的生成和生長,導致白細胞減少及粒細胞缺乏,降低小兒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損壞。小兒盡量不要使用阿斯匹林、特別是復方阿斯匹林。這種藥雖然有較好的解熱鎮痛作用,但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征,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對3歲以下的幼兒,一般不主張用這種藥。即使是兒童用的中藥,也不能隨意給孩子吃,舉個例子,風寒感冒是因寒起,而風熱感冒藥是寒涼祛熱癥的藥,如果風寒感冒用了性寒的感冒藥,感冒只會更重。因此,家長們如果分不清孩子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請不要私自給孩子用藥。
中醫對感冒的分類
按照中醫辯證,可分為以下四類
1、風寒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痰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型:熱重寒輕,有汗,頭痛,鼻塞流黃涕,咳嗽有黃痰,咽痛,口干,舌苔薄白或者薄黃,脈浮數;
3、署邪型:高熱無汗,頭痛,身重困倦,胸悶欲吐,食欲不振,或者鼻塞,流涕,咳嗽,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者膩,脈數;
4、兼證型:1)夾痰;2)夾滯;3)夾驚(有關辨證略)
用中醫中藥進行辯證施治,是治愈疾感冒、防止病情發展很好的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家長都認為,中醫不如西醫見效快。其實,這是大家認知的又一個誤區。西醫輸液的方式可以將藥物直接打入血液,從而流注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相對于口服藥,少了腸胃吸收的過程,確實見效快。但普通的病情,并不需要用輸液的方法來治療。而一切口服藥發揮藥效都需要經過腸胃吸收再進入血液,也就是說,口服西藥跟口服中藥起藥效的速度差不多。中醫在診治中,先要根據個體情況辯證診斷,用藥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藥方開對了,中醫的治療見效是非常快的,病情不重的,一兩副藥就可以解決問題。當然,中醫是一門很難掌握的醫學,悟性高、經驗更足的大夫才能做到對癥下藥。這一點跟西醫不一樣,西醫的藥方變化很小,很容易掌握,很容易復制。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中醫、西醫本質上的區別,以及優勢和弊端,這樣才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
結束語
中醫和西醫各有千秋,不分好壞,只是不同的癥狀、不同的體質、不同的氣候,適合用不同的方法治療。什么時候用中醫,什么時候用西醫,什么時候用食療,什么時候靠鍛煉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一門學問,是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掌握的生活常識,卻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缺失的知識體系。我們的每一次知識分享,都是為了給大眾普及一些正確的醫學常識和生活常識,走在創造健康的美好生活的路上,我們希望能夠為更多人的生活做出一點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