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病人不了解中藥的煎煮方法,且頻繁地提問.在此來個一勞永逸的詳細解答.希望煎服中藥的病人細細地看一下,對于提高中藥方子的療效頗有好處,且可學點相關的知識.至少,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呀,作為中國人,怎能不知?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煎藥服藥都有一定的講究。煎藥與服藥的方法掌握好,可以幫助提高療效。反之,則可能影響中藥的效果。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么怎樣才能煎煮好中藥呢?這就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一、煎藥的火候
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藥的時間也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鐘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后,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藥煎好后要趁熱將藥汁濾出。
二、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以下藥物需要先煎:
(1)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磁石、紫石英、代赭石、海浮石、花蕊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2)有毒的藥物:如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等,要先煎至少1小時,而制附片也要先煎半個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烏頭類藥物,因含有烏頭堿而有毒,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次烏頭堿,進而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及原來的1/2000。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強其強心作用。
(3)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內含內酯類生物堿,只有久煎的水解產物才起作用。
三、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可免于分解破壞。以下藥物要后下:
(1)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等均應后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左右入藥即可。細辛亦要后下,以煎煮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2)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應后下。鉤藤含鉤藤堿,煎20分以上,其降壓成分被破壞。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水解一部分,產生氫氰酸而隨水蒸汽逸散,減弱止咳作用。對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得更迅速。大黃取其瀉下作用,因大黃甙瀉下效果比甙元強,故不宜久煎。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入煎。
四、包煎
(1)花粉類藥物,如各種花粉、蒲黃;藥物細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應包煎。這些藥物雖體積小,但總表面積大,顆粒的流水性強表面張力大,不與不充分接觸而浮于水面,故需用紗布包好與其它藥物入砂鍋中同煎。
(2)對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秫米、浮小麥、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3)對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五、烊化沖入
對于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雞血藤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六、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后再煎他藥。
七、 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八、另煎后兌入
一些貴重的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九、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十、合藥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
十一、去滓加蜜煎
為便于病人服用,監制藥物的毒性,延長藥物的療效,常用去滓加蜜煎。個別病人服用烏頭藥物出現胃中不適的副反應時,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這種副反應。
十二、自備中藥
為方便病人便宜購藥,也便于應用一些鮮品中藥,有時醫生會要求病人自備一些中藥。如生姜,要取老姜,切片入煎,一般不用嫩姜。大蔥白,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購買北方的大蔥,去綠葉部分,保留根須入煎,可入脾胃,溫中散寒,止嘔化痰。大棗,一般取紅棗,肥大者良,用刀切開入煎,可健運脾氣,與生姜配伍調和營衛。蜂蜜,有時與附子一起直接入煎,既可解附子之毒,又可緩急止痛,還可溫運脾胃。血余炭,可取自己的頭發用火燒焦,研成粉末,沖服,不入煎,可止血。另外還可能用到鮮品草藥,如大薊、小薊、夜交藤、白茅根、蒲公英等,都可先用清水洗凈后入煎。鮮品中藥用量多大于干品用量。
十三、煎藥器具
鐵鍋、銅鍋、錫鍋不宜煎煮中藥,鋁鍋、搪瓷杯、燒杯、砂鍋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使用。
1、目前應用得最廣泛的中藥煎煮器是性質穩定、價格低廉的陶器砂鍋。因陶器砂鍋煎藥能避免在煎煮過程中與藥物發生化學變化。陶器砂鍋煎出的湯劑質量好,又砂鍋傳熱性均勻、緩和、價格低廉,自古沿用至今。
2、用鐵鍋煎藥,雖傳熱快,但其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并能在煎煮時與中藥所含多種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的色澤加深,與黃酮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與有機酸生成鹽類等均可影響中藥療效。實踐證明,采用鐵鍋煎熬的湯液色澤不佳,如訶子、蘇木、地榆等所含的酚羥基化合物易與鐵起化學變化,產生深紫色、墨綠或黑色沉淀。有的經過長時間的煎煮給藥液帶入鐵銹味,甚至引起惡心和嘔吐。
3、 銅器和錫鍋均可煎出微量的銅及錫的離子。用銅、鐵具煎藥時將發生的化學反應尚難估計,因此不宜采用。
十四、 煎藥溶媒
煎藥常用的溶媒主要是水,其次是酒和醋。
(1)水
價廉易得,可溶解中藥材的生物堿類、甙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多糖類(如果膠、粘液質、菊糖、淀粉等)和無機鹽等,水對中藥材的細胞穿透力強,是煎煮中藥的常用溶媒。漢代張仲景選擇的煎藥用水主要有泉水(即山泉之水,取其下熱利尿,使熱從小便排出的功效,如百合知母湯用泉水煎煮)、井花水、甘瀾水和漿水。
李時珍選擇雨水作為煎藥用水,宜煎發散及補中益氣藥。連陰雨水,宜煎去脾胃濕邪的藥物。露水,宜煎潤肺的藥物。臘雪,冬天所下的雪謂臘雪,臘雪水是指冬天的雪水,宜煎治傷寒、治被火燙傷的藥物。李時珍所用的5種水均系天然的蒸餾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純凈,能減少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影響。
(2)酒
酒為許多中草藥的優良溶媒,可制成各色各樣之酊劑。酒有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故治風濕骨痛的藥大多數做成藥酒。某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易在酒中提取。如將抗皮膚真菌的中藥酒、醋和水浸液進行實驗,黃連、沒藥、白芍、白頭翁等的酒浸或水浸液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3)醋
醋有收斂清熱,可促使動物藥的鈣磷成分易于溶解,又能促進人的食欲。如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用醋煎煮,就能加強該方清營中郁熱的作用。動物藥如龜板、鱉甲用醋炮制后,就容易將其內含的有效成分煎出。某些因胃酸缺乏的消化不良患者,在相應的方藥內加用稀釋的醋煎煮,就可提高臨床療效。但除非醫生處方用醋,患者生病服中藥時,不要自己服醋,且要忌醋。
十五、煎煮次數
一般認為以煎煮兩次為宜。以兩次煎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
煎藥是藥物中成分溶出的過程,因為生藥浸入水溶液后,藥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藥物中所含的生物堿鹽類、甙類、有機酸及有機酸鹽類、糖類、鞣質、蛋白質、色素、酶類等多種成分幾乎都溶于水中,樹脂與脂肪油雖不溶于水,但與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藥材內外濃度差,有效成分從組織內向外滲出,當藥材內外濃度相等,即處于平衡狀態時,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個動態平衡,若生藥內部有效成分與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藥外部有效成分與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時藥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須濾去藥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濃度差,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藥材的成分繼續溶出。 實驗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一般一付藥需要煎煮兩次或三次最好。
十六、煎煮時間
應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滋補藥頭煎煮60~90分鐘,二煎煮30~6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后5~10分鐘入鍋。補陽藥頭煎煮90~120分鐘,二煎煮60~90分鐘。
十七、煎前冷水泡藥
煎煮前應將藥物預先浸泡濕潤。因為植物性中藥大多數是干品,有一定的體積、厚度。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其目的為使中藥濕潤變軟,細胞膨脹,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藥材組織中,產生滲透壓,有效成分便滲透擴散到藥材組織細胞外部的水中。同時可在加熱煎煮時避免藥材組織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
浸泡時間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一般對藥、葉、莖等類藥材為主的復方藥劑可浸泡20~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等類為主的藥材,可浸泡60分鐘。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
十八、煎藥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藥多水少,會造成“煮不透,煎不盡”。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發藥汁即干涸,藥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熱而被破壞;藥少水多,雖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湯藥液量過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藥材質地不同,其吸水量有顯著差別,一般為藥物重量的5~10倍,個別的如胖大??蛇_20倍,因此,煎藥用水量,要根據藥物的用量及質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輕松其容積必大,吸水量多。質地堅實,其容積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葉、全草及其質地輕松的藥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礦物、貝殼及其它質地堅實的藥物,其用水量應小于一般用水量。
傳統經驗,將飲片置煎鍋內,加水至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為度,第二次煎可超過藥渣表面1~2厘米。這是一種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根據煎藥時間長短,水分蒸發量之多寡,中藥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藥液.
十九、 煎液量
煎液量應根據每付總藥量來確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則煎出率愈高。但藥液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界限。有人從實驗數據確定,當煎液量為1:4時,兩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將此液量再濃縮成1:2時,即可便于病人服用。一般五碗水煎出一碗即可。補陽中藥可能需要加更多的水,而解表中藥可少加水,稍煮即可。
湯劑煎得以后,應立即濾取藥汁,不宜久置鍋中,以防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遇冷產生膠凝,增加過濾困難,同時亦易酸敗。在濾取藥液時,可加壓過濾,盡量減少藥渣中殘留量,以保持療效。
二十、煎液的保存
中藥煎好后,其煎藥液在通常條件下,能保存多長的時間呢?一般溫度越高,腐敗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應超過2天期限,如果采取冷藏條件,保存2~4天一般并無腐敗現象。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其腐敗程度差異也較大,若藥液內含有淀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較多,則腐敗甚速。
所以湯藥煎好后,在一天內服完為好。
二十一、服藥時間與方法
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口服給藥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
1、清晨空腹時,因胃及十二指腸內均無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飯前,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它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都宜飯前服用。
3、飯后,胃中存有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和,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中藥宜飯后服。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應用附子的中藥,一般亦以飯后服用為好。
無論飯前或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此外,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在睡前給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限。
瀉下藥宜空腹服,補陽藥宜飯后半小時至一小時服。另外還可以根據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病變服藥。如治上焦藥(橫膈以上)宜飯后服,治下焦藥(肚臍以下)宜飯前服,治中焦藥(脾胃)宜在兩頓飯中間服。
另外,根據醫生的要求,可能還要求病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服藥。比如,可能要求在上午九點半服健脾中藥,下午七點半服補腎中藥等。
二十二、服藥次數
一劑中藥,一天通常服兩次或者三次。病緩可服兩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于頓挫病勢。小兒服藥以小口頻服為好。小兒服藥后病情若有變化,即應馬上停止服藥,先咨詢醫生。
按中藥的功能來說,一般解表藥一天可服三次,滋補藥一天可服兩次,就是早晚各服一次。
另外,醫生可能會按時辰要求病人服藥,次數則不在以上所限。 二十三、服藥多少
一般要求病人每次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間,小兒酌減。
在應用發汗、瀉下等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小量,藥物對胃的刺激小,不致藥入即吐;頻服,才能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二十四、服藥冷熱
臨床用藥時,服藥的冷熱應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一般湯藥多宜溫服。如治寒證用熱藥,宜于熱服。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服藥后需溫覆取汗。
至于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它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涼藥熱服者。
急癥亡陽時如服回陽藥,常出現格拒,即藥入即吐,此時可以冷服.
此外,對于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
二十五、煎服中藥的三項注意
中藥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臨床的治療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時間、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溫服、冷服、忌口等問題外,還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表層的淀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淀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后(30分鐘左右)再煎,這樣有利于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現在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來水,它既不是天水類(雨霧雪水),也不同于地水類(江湖河水),而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為了保證對水的消毒。自來水必然會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質較差的地區,余氯含量更大。氯是較強的氧化劑,同許多有機物可發生氧化作用。由于涼開水已煮沸過,余氯都已揮發,這就避免了余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作用。同時,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由于生水中鈣和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從而減少藥材中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淀的機會,使藥汁中有效成分濃度提高。
所以煎煮中藥以 涼開水
為好。
(2)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制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但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這是因為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理化現象。如皂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也易產生此種現象。判斷藥液真正煮沸的標準是溫度,而不是人們常識里那種產生泡沫的表面現象。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完全浸出,在臨床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還可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3)合理服法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藥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療。正確的服法是: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后,根據病情分次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