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生家庭即宿命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張愛玲是有名的奇女子,能寫出驚心動魄的文字,深情卻又刻薄。
她是如何成長為這樣的人呢?
張愛玲出生于清朝末落貴族家庭,父親思想守舊,吸食鴉片,母親思想卻異常開化。
她追求自由、知識和愛情,走遍千山萬水,在歐洲學習英文、法文、油畫和雕塑……是個非一般的女人。
母親試圖勸誡父親無果后離異,接著父親再婚。
家庭本來就重男輕女,雪上加霜,她又與繼母不合,為此曾被父親關在黑屋子里一個多月,生病時父親也不管,險些喪命。
在家傭的幫助下才逃出來,得以脫險。
童年時的這些經歷在她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逃后的張愛玲和母親住到一起。
母親嚴苛,常常覺得張愛玲笨手笨腳,離她心目中“清麗的淑女”差別很遠。
母親急躁,對張愛玲失望的時候,就會沖著女兒咆哮,在張愛玲笨拙時,罵她是“豬”。
在張愛玲生病時,會口不擇言地說她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不僅如此,她還一直信奉“不許哭,弱者才哭!”的教條。
正因為這些殘酷的現實,讓張愛玲背負著很大的壓力,內心一直無法快樂。
原生家庭,造成了張愛玲冷漠孤傲、敏感怪癖、我行我素的性格,這樣的性格使她的人生充滿了的悲涼和無奈。
后來,婚姻不幸,一生不敢要孩子,老年獨居,死在異鄉,無一人在身邊。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所獲得的社會資源等都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
家庭即宿命,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2
杰出的父母,培養杰出的孩子
我們從楊絳的《我們仨》中,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錢媛一生的巨大影響。
“我們仨”相依為命,在風雨飄搖的亂世里,甜蜜生活。
楊絳說的:“女兒,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作為一名世界矚目的文學巨星,創作過許多優秀的作品,為什么錢媛才是最好的呢?
楊絳與錢鐘書都是民國時期的大學者,倆人恩愛和諧,錢媛從小生活在一個如天堂般,充滿書香的溫暖幸福的家里。
一次,錢鐘書偶在一間廂房里的床上睡著了。
醒來看見一個女孩子在他腳頭,為他掖掖夾被,蓋上腳,然后坐著看書。
滿地都是書,院子里一群孩子在吵吵鬧鬧地玩,這個女孩卻在靜靜的看書,她就是錢媛。
錢媛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愛讀書,還善于“格物致知”,而且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十一歲,就已經讀過《西游記》《水滸傳》等小說,還在爸爸的引誘、媽媽的教導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
她和錢鐘書有同樣的習慣,到哪里,都找書看。
錢鐘書對父母敬重孝順,楊絳也體貼關愛親人,這些品質對錢媛都有影響,所以錢媛很小就會照顧媽媽,對長輩極其孝順。
一次,錢鐘書進城去了,不囑咐楊絳照管好阿圓,卻囑咐阿圓照管好媽媽,阿圓很負責地答應了。
傍晚阿圓對楊絳說:“媽媽,該撮煤了。
煤球里的貓屎我都摳干凈了。”
原來,錢媛背著楊絳一人在雪地里先把白雪覆蓋下的貓屎扣除干凈,她知道媽媽怕摸貓屎,多細心體貼的女孩,小小年紀,將照顧媽媽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好。
阿圓長大了,像姐姐那樣照顧楊絳,像妹妹那樣陪伴著楊絳,像媽媽那樣管著楊絳。
而爸爸博學風趣,玩耍時,是哥們,而且太頑皮不配做哥哥,只配做弟弟。
錢媛在父母的言傳身教里,成為了一個心地仁厚,聰慧能干,樂于助人,熱情開朗,積極上進,勇敢正直,誠實無畏,最終成了一名優秀的大學教授。
錢媛像誰呢?
楊絳問,錢鐘書說:“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span>
錢媛還得父母真傳,治學嚴謹,工作一絲不茍。
錢媛作為楊絳夫婦的女兒,家教良好,天資聰穎,而且吃苦耐勞,智商和情商都超出常人。
如果不是那么早去世,將來,她也一樣會是除媽媽之外的另一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span>
孩子在這樣一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世家中長大,以書為精神糧食,以深厚的家學教育著下一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優秀的錢媛是楊絳與錢鐘書的杰作,父母只有通過自我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才能雕琢出一件最好的作品。
可見,杰出的父母才能造就杰出的子女,想擁有錢媛這般完美的孩子,首先得學習做錢鐘書楊絳般杰出的父母!
3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未來的方向
家庭,是由父親母親共同打造的,如果說父親是燈,那么母親就應該是火,燈能照亮方向,火能帶來溫暖。
父親作為家庭的火車頭,父親的人品高尚、胸懷寬廣,才能確保家庭的方向不出錯。
所以,父親的格局,能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成長方向。
民國時期的張武齡以大心量,大格局教育十個子女,十個子女最后成就了近代史上一段佳話。
張武齡出生在名門望族,在一般世家子弟都推崇吃喝玩樂的世風下,他卻是個“異類”。
他痛恨賭博、不吸煙、滴酒不沾,從小嗜書如命,一生熱衷公益辦學。
張武齡有六個兒子,四個女兒,他給十個兒女取了非同尋常的名字。
六個兒子分別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四個女兒分別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男孩的名字里都有寶蓋頭,這是繼承家業的希冀,也是父親希望他們不管今后飛多高,都要記得家,承擔守護和振興家業的使命。
女孩的名字,不嬌,不艷,沒有半點花草的嫵媚之氣,都長著兩條修長的“腿”,有什么含義呢?
這因為張武齡希望女兒們要大膽邁出閨門,走向世界,開闊眼界,尋求屬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
在封建時代,張父希望男孩心中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內心一定要廣大,可見其境界之高與格局之大。
因為張武齡有大格局,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培養十個孩子,所以,十個孩子個個成長為社會的精英翹楚。
連葉圣陶都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span>
后來四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漢學家傅漢思。
六個兒子出類拔萃,學貫中西,光耀張家門楣。
可見,父親的格局會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就家族的大氣候。
4
父母的溫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胡適幼年就讀于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之后成為北京大學的校長。
胡適是中國新文學,哲學,史學的開山之人。
至今為止,是國際影響力第一人。他是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
唐德剛說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羅爾綱說胡適:“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span>
錢鍾書說胡適:“統言之,胡適之品格絕高于魯迅、蔡元培等。”
胡適的成人成才,離不開母親的精心培育。
胡適曾寫過:我的母親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胡適3歲喪父,小時候,家境頹敗,每年除夕總有一大堆討債的人來,每人一盞燈籠,沒拿到錢,坐在大廳不肯走。
而胡適的大哥見狀早已經躲開出去,母親在廳里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等事務,臉上沒有一絲怨氣。
到了近半夜,母親走出后門,請一位鄰居到家里來,給每戶討債的分一點錢,和顏悅色地把一個個債主送走。
六七年,除夕都是這樣過的,母親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和怨恨。
家里大嫂不懂事,二嫂氣量小,但胡適的母親從不和兩個兒媳婦吵一句嘴。
有母親做和氣的榜樣,兩位嫂子也不敢公然打罵。
母親雖然和善,但對胡適的管教卻非常嚴格,兼任慈母和嚴父的角色,從不在別人面前罵胡適一句,更不會打胡適,做錯事,也是在家里罰跪,說理。
胡適還寫過:“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span>
胡適從小深知母親操持一個家不容易,感念自己和氣的性情和后來的成就都離不開母親的影響。
一個家庭里面,媽媽對孩子的愛太過熾熱,溫度過高,培養出來的孩子要么不獨立,要么就太過自我。
而胡適的母親和善,仁慈,氣量大,性子好,臉上也沒有一絲怨氣,保持一家溫暖和氣,愛孩子,但從不縱然寵溺孩子,愛得恰到好處。
有這樣的母親滋養著胡適,所以胡適脾氣特別好,能寬恕體諒他人,平易近人,母親的溫度,決定了胡適人生的高度,讓他成為了影響一個時代的人物。
由此可見,家庭的和諧幸福,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溫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影響一個孩子的視野和格局。
繼而影響他的性格和今后的選擇,到最后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家庭即是一個人的宿命,原生家庭,冥冥之中,影響著孩子今后的命運。
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呢?
《我們仨》中告訴我們:首先,多陪伴,耐心與孩子交流,平等對話,好伙伴一樣玩耍,在陪伴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暖;
其次,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引導孩子勇敢面對人生,而不是代勞或者強迫孩子按父母意愿行事;
再次,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夫妻和睦相處,假使不得不離異,也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告訴孩子父母對他的愛不會因爸媽分開而減少;
最后,父母以身作則,有健康積極的心態,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先要做什么樣的人。
來源:慈懷讀書會(cihuai_dushu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