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長江爆發歷史上最大的洪水,事情過去150多年,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也會被人遺忘,當時的情況已經無人能夠記得。但是沿江各縣均有記錄,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或者碑刻資料,成了后世研究當初洪水最直觀的佐證。
絕大部分縣志原文和碑刻資料都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山人學藝不精,斷句可能存在問題,請各位批評指正。
第一部分:四川省(包括今重慶市)
【1】銅梁縣:光緒元年(1875年)《銅梁縣志》記載:夏大水,明月橋洞壅塞,水經二日不退……
東西兩山巖崩,屋倒壓死者無算。六月十六日(1870年7月14日),遂寧關濺內河水漲至十七日,辰刻城外淹至縣署頭門王爺廟,淹過月臺三尺,北門淹至巷子平街,引風門淹至城與會龍橋上二層街,二水穿浩。六月二十一日午后,晝晦震雷大作,俄頃溪水陡漲至五六丈,田禾沖塌,安定橋激圮不遺……
【2】江津縣:光緒元年(1875年)編撰的《江津縣志》云:五月十八日后(1870年6月26日),河水泛漲,沿江田土及北固門城根俱被沖塌。六月十九日(1870年7月17日)大水入城,僅有板橋街人可往來,其水直達泮池,附城民房倒塌數百家,三日乃退,津邑及幼所……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并被水淹。
【3】合川:光緒二年(1876年)編撰的《合川志》記載:前嘉慶壬戌乙亥(分別是“壬戌”嘉慶7年1802年和“乙亥”嘉慶20年1815年)、道光壬寅(道光22年1842年)大水事不常見而水勢亦相伯仲,從未有如同治庚午歲(1870年)者。是年六月大水入城,深四丈,余城不沒者僅北郭一隅。登高四望竟成澤國,各街房屋傾圮幾半,城垣倒塌數處壓斃者數十人……州署水進二堂階梯為滿洵……二百余年來從未有之奇災也。
【1.1 同治九年六月十七日(1870年7月15日)水漲至此。經測定,此水位為吳淞口海撥高程213.99米】
【1.2 重慶黑巖頭石碑:記錄清同治年間合川特大洪水(圖)】
民國9年(1920年)編撰的《合川縣志》記載:六月大水入城深四丈余,陳在寬有詩記異
“夏殘洪水忽爭流,連雨滂沱漲不休;漫道壬寅涌濤巨,較前壬戌水尤高;六宵久困三江水,千戶都無一畝宮,除卻北城家數十,壞垣盡在淖泥中……”
嘉靖迄茲凡兩見異災三百有余年,工樹城紀其事云:川城三面通匯為嘉、渠、涪三水交匯處,城左筑二堤捍嘉渠之沖,水漲率不過堤,過堤為大水,過而入城水更大,或三四年一入城,淹下半城止矣,淹上半城則不數觀。前道光庚子年(1840年),水沒上半城至州署大堂止,州署背山踞地甚高,漲至此閣,城街巷所余無幾。而庚午之水(1870年)更高丈余,浸至二堂之半扉,街戶盡淹,只余緣山之神廟、書院與民舍數十間而已。東南堞垛皆可行舟,城中青龍閣高八九丈未沒,僅小半奎閣地卑九層只存其二。
南津之白塔蕩漾煙波中為蜃市,然寺樓露鴟吻者參差不多處,余皆浩浩蕩蕩成澤國焉……雨如懸繩連三晝夜……水連八日,人多下鄉依戚家避水,無依者就近地托身……遲半月水始落,街道欹側,房廬傾塌,大半未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歷兩月之久。
炊煙起,稍可居人,滿城精華一洗成空,十余年來未復元氣。此城內被水之大略也,而鄉里之水,如思居鎮口雕石龍頭,水封其頂,以尺寸計約高十五六丈。渠江如蒲溪沔溪等場,常年水災入街,今則全市浮沉,大小舟俱從屋上過至各浪。二溪外狹內寬,水灌進十余里汪汪大湖也。涪江之臨渡河地最低,水平鋪如海子,縱橫數十里不見村墟。當三江下流者蔡壩、照鏡壩也,百年老屋從未及門者皆隨浪漂去,田土數千畝擁成沙堆,不辨輪郭(廓)。
【4】萬縣:同治十三年(1874年)編撰《萬縣志采訪事實》記載:六月十五日江水泛,十六日沒河岸,十七日嚙城根,十八日及縣署照墻,十九日夜子時,大雨徹宵,驟漲平明,縣地陸沉,道路斷絕,舟船阻礙,不進房舍,廟宇木樹,禾苗人畜雜踏蔽江下了(六月十五至六月十九對應公歷是7月13日至17日)……
縣署淹及平屋,文廟大成殿水與階平,武廟學署余后屋數椽,倚城民舍屹立三四間,城北常平倉地稍高,削官民雜處無隙址,由炮臺后掘闕女墻支架木橋出入。四堡街道無存,南屏嶺公洞口形如偃月,上武陵瀼渡下小江盤沱,西迄李家河高梁鋪,洪波巨浸,浩瀚無涯矣。市肆浮沉,廚煙稀少,經兩日雨止,水迤邐退。城垣崩塌八十五丈五尺,鼓裂四十余丈,保坎壞、南城門樓圮,文武署坍倒七十余間,城鄉漂沒,傾陷民屋七千六百四十二間,溺斃男女四十,丁口田地沖決淤廢無收者一萬二千五百五十四畝……
【5】豐都:光緒十九年(1893年)編撰《豐都縣志》記載:六月大水,全城淹沒無存,文廟、文昌廟、關帝廟、龍神祠、火神祠、各宦祠、鄉賢祠、忠義節孝祠、知縣典定守備、駐防把總署社倉、崇圣祠、孔子廟、五云書院,同治九年毀于水。昭宗祠、考棚……同治九年大水,漂沒訓導署、教育局、牧畜局。同治九年大水,淹沒常平倉……同治九年水災,漂沒谷三千九百一十七石五斗余,余悉浸霉社倉……倉毀于水藉(籍)田……水災倉毀漂失谷六十四石五斗一升。
《修復文廟記》:同治九年夏,漲泛溢水高于城數丈,官廨民宅半為波臣徙去,圣宮東西廣戟門以外祠宇皆漂沒,惟大成殿崇圣祠巍然僅存,而龕座欞扇亦坍圮漫濾矣……福祿宮鐘序……福祿宮建自同治初年,將落成適遇九年奇水楹桶漫濾……
【6】云陽:民國24年(1935年)編撰的《云陽縣志》記載:江水大汛,冒城瀕江,數千里奇災,近古所罕,水退城東南,面水者皆淪沒。
跳魚洞(龍門灘)上有古剎,土人刻石以紀水災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水淹龍門灘,同治九年(1870年)水漲到蛇前嘴(蛇前嘴在三壩溪內12里,距龍門灘2里)。張桓侯廟在縣治對岸飛鳳山麓,其來已久,未審創建年時,宋宣和間刑曹似賞更修之,清嘉慶中又修之,同治九年大水,廟傾圮付東流,僅余正殿數楹。
【1.3 1870年云陽縣洪水題刻】
【1.5 云陽張飛廟后山石壁題刻洪水】
【7】涪陵: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編修的《涪州志》云:夏六月十六至二十日(7月14日至18日),江盛漲水入城,江岸南北漂沒居民無數,此數百年未見之災也。
民國17年(1928年)重修《涪州志》云:夏揚子江大水,淹沒小東門城,不沒者一版義西門,北門俱進水。城外居民房舍被淹,兒盡漂流者二百余間,大渡口及李渡珍溪鎮俱于水至處刻其石日“庚午大水漲至此”。
【8】忠縣:同治十二年(1873年)編撰《忠州直隸志》云:六月大水浸入州城南門內,沿江州縣民房漂沒殆盡,同時治屬戚家河陷。夏大水舟行南門內,《重修水府宮碑記》……舊有斯廟,星霜既移,考無載祀,同治庚午郡被水災,廟地卑下泛濫尤甚……
【1.6 原奉節縣政府一招旁的1870年水位題記(選自《千古三峽》喬德炳攝)】
【1.7 奉節縣安坪鎮糧庫旁1870年洪水碑刻(選自《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
【1.8 原奉節縣政府一招旁的1870年水位題記(選自《千古三峽》喬德炳攝)】
【9】奉節:光緒十九年(1893年)編撰的《奉節縣志》記載:夏大水泛漲城沒洪波巨浪中過五丈,臨江一面崩塌,傾陷無完址。六月(川北川東大水)十七八日,洪水潮漲入城,十九日又漲至府署牌坊下(7月15日至18日),城中不沒者僅存城北一隅……水退后城中淤泥高數尺。
《大隋儀同三司龍山公墓志》左側碑刻記載: 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大水為災,高于城五丈余,此碑被淹。中州呂輝來權奉節,令重拭裝,典史何鼎元同觀記。(這個石碑很有名,是著名書法碑帖之一,碑刻四周被歷代人員涂鴉了很多歷史事件,1870年大水是其中之一)。
【1.9 原奉節縣第一招待所墻上1870年洪水題刻(選自《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
【1.10奉節白帝城大隋儀同三司龍山公墓志】
【10】巫山:光緒十九年(1893年)編撰的《巫山縣志》云:六月大水,城垣民舍淹沒,大半僅存城北一隅(知縣衙署、專城汛防領哨、千總署、典史署……在縣署大門內東獄一所……同治九年大水淹塌社倉……六月十八九等日(7月17日、18日等日),被水淹沒倉谷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七石一斗七升五勺八抄,顆粒無存。常平倉十三所,監倉四十一間,社倉三間……同治九年大水,淹沒漂流無存。
《巫山縣志·祥異》卷十記載:同治九年庚午六月,大水,城垣民舍淹沒大半,僅存城北一隅。人民奔逃潰亂,不法之徒乘隙竊發。邑令李詠拘為首者縶棄江心,為從者割耳徇示。逃水之民,始獲安靖。水退,人民無處覓食,倉厫被水淹塌,任民從淤泥中分取濕榖,暫救眉急,后乃詳請賑恤民困。始甦,四鄉禾苗,復遭蟲壓,秋收歉甚。
第二部分:湖北省
【1】湖北省: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轉載《東華錄》:荊門等三十州縣及武昌二衛十災。
民國31年(1942年)版《再續行水金鑒》記載:(1870年)八月丁酉(八月初三)諭李瀚章(李鴻章弟弟,1868年任湖廣總督)、郭柏蔭(1869年任湖北巡撫)奏《川江水勢異漲,荊宜等屬猝遭水患并漢江時發,沿河民田垸堤漫淹一摺》:本年夏間,湖北大雨時行,江水陡漲,五月間漢水又發,以致宜昌郡城內外概被淹沒,荊州南岸公安地方被淹最重。
此外松滋、石首、監利、嘉魚、咸寧、蒲圻、江夏、漢陽、黃梅及鐘祥、荊門、京山、潛江、天門、沔陽、漢川、黃陂、孝感、云夢、應城、各州縣均因各堤漫潰、田畝淹沒、人民遷徙……所有被淹較重之宜昌、公安二郡邑。著李瀚章等……籌款……賑撫……
【2】巴東:1993年版《巴東縣志》記載:六月,淫雨成災。江水泛漲至縣署二堂(今測其海拔高度為110.60米)。漂沒民居甚多。
【2.1 宜昌縣黃陵廟禹王殿內大柱上1870年洪水痕跡(選自《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
【2.2 黃陵廟禹王殿的洪水痕跡】
【2.3 宜昌黃陵廟內1860及1870年洪水碑記(選自《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
【3】秭歸:光緒八年(1882年)編撰的《歸州志》記載:六月十九日,江水暴溢,歸州河一帶巨漲,高逾屋樓,沿江水勢幾有越嶺之虞,實國朝二百余年目所僅見……當江水泛濫時,屈公祠內積水湮沒,而口清烈公遺像僅及項下。“泛濫上壩,洗平河底”。“洪水暴溢,壞民居無算。”
香溪劉家壩萬壽橋石碑,碑上刻記有同治九年大水災害:劉家壩多數人家被淹沒,水沒過房頂,人們只能在房頂上劃船救人。
【4】宜昌:1991年版《宜昌縣志》記載:清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大水,川江暴漲,高數丈,洶洶入郡城,壞公私廬舍,居民紛紛上城墻避難。郡城內外,概被淹死。
【2.4 黃陵廟前身黃牛祠】
【2.5 宜昌水文站水位記錄牌】
【5】松滋:民國版《松滋縣志》記載:龐家灣黃家鋪堤潰水時,洪水泛濫,漂流屋宇,人民田禾無算,所謂庚午災之也……黃家埠于同治九年潰口,至十二年(1873年)尚無力修復。
《荊江大堤志》(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1頁記載:同治九年(1870年)大水在黃家鋪決口,堵塞不堅,十二年(1873年)復決,并新決龐家灣,遂沖成松滋河。至此荊江河段便形成“四口”南分的形勢。
【6】江陵:民國版《湖北通志》記載:縣境,江堤西起萬城東南,抵拖茅埠計長二百二十里,險工林立,不獨沙市、郝穴二工,蓋萬城一帶實為首險,故二百余里江堤統名萬城堤。自萬歷間(1613年,明萬歷四十一年)大堤潰決,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潰,均在萬城。同治庚午,歲江水暴漲,狂風雷雨連日不息,大堤出險萬狀,危而獲安。籌荊江堤防者莫不以萬城為首要焉。
【7】公安: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安縣志》記載:庚午大水異常,斗湖堤決二處,是年蛟水盛漲,江(陵)松(滋)二邑江堤俱決,岡巒宛在水中,水漫城垣數尺,衙署廟宇民房倒塌殆盡,數百年未有之奇災也……
大水潰城,淹平屋脊,圍墻倒塌,盡被漂流。水患頻傷,復于同治庚午年兩處潰口,其他遂與江合,長年積水。邑城苦于水屢議遷……庚午(1870年)癸酉(1873年),水益汜移于唐家岡新城。大成殿、學宮、考棚,庚午癸酉復圮于水,今移新城。庚午癸酉大水,宮墻傾圮殆盡,今移建新城。
【8】監利:光緒六年(1880年)《荊州府志》記載:監利六月,鄒碼頭、引港、螺山等處堤潰……修復三處挽筑新堤,共長七百七十三丈……(1870年)夏,縣屬鄒碼頭等處堤潰,沙城等一百五十八垸被水成災。
【9】潛江: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記載:潛江,夏五月(1870年農歷5月)荊河(東荊河)兩岸、深河潭(深河村)、坨中垸、孫家剅、通順河東岸、永林泗河(竹根灘鎮永林村、泗河村)場堤俱潰。彭宅旁復潰……六月淫雨傷稼(《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1955年)
【10】鐘祥、天門: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記載:鐘祥、天門,夏襄水盛漲,鐘堤(鐘祥老堤)石牛潭潰口,天門雜糧棉花苗葉盡化,頻繁已成災象,地方饑荒……下游各縣同受災害。
【11】漢川: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記載:漢川,夏大水江漢并漲,上游襄堤南北俱潰。
【12】沔陽(仙桃):光緒二十年(1894年)版《沔陽州志》記載:夏江漢并溢;民國《湖北通志》記載:沔陽峰口以下諸垸潰;1955年版《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記載:沔陽宏恩江堤潰決。
【2.6 枯水期的松滋河】
【2.7 如今的松滋河】
第三部分:湖南省
【1】湖南省:民國31年(1942年)版《再續行水金鑒》記載:湖南今春桃汛甚小,雨腸又復得宜……五月夏汛漲,發水雖淹沒堤身而修筑既堅,未致被沖潰決,迨六月初……
詎湖北襄水橫貫,荊河遏阻,川水東下,荊川諸水倒漾入湘,湖河因以并漲。復值大雨,連宵達旦,逐日水漲四五尺不等,致澧州所屬之安鄉,岳州所屬之臨湘、華容,常德府屬之沅江、龍陽、武陵,長沙府屬之湘陰、益陽,被水情形較之去歲尤重。安鄉、華容素稱澤國,地極低洼,水從堤頭漫過,田禾悉被淹沒,官署民房亦遭漫浸……
龍陽、湘陰田多濱水,專恃堤垸護防,亦因水高于堤被沖潰漫。湘陰六十余圍,龍陽數十余障,田均被淹,臨湘、沅江、武陵、益陽或沖淹十余村障,或漫數十圍洲,或漾沒數十余垸……惟較安鄉等縣略輕,各該縣無歲不水,無水不災,今年水漲雖屬稍遲,而搶獲早谷不過十中一二,獲存之谷間亦為水彪流……房屋亦多倒塌……
1961年版《湖南自然災害年表》記載:(1870年)六月長江上游之水因湖北襄水陡漲不能宣泄,倒灌洞庭,適逢大雨,安鄉、華容地勢極低,水皆漫堤而過,湘陰、龍陽圍堤盡潰,無一存者。田禾淹沒,廬舍漂流,災情歷年以此為最,湘潭、安化、巴陵、臨湘、武陵、益陽、永興亦皆大水為災,乾州淫雨。
【3.1 洞庭湖從1850年代到1950年代百年變化】
【3.2 荊江南四口注入洞庭湖】
【3.3 洞庭湖流域各水系流向圖】
【2】漢壽:《漢壽縣志》記載:庚午年(1870年)夏秋均大水,邑東北堤垸少全者……又長江之水(荊川水者)倒灌洞庭,適于連日大雨,每天(漲)水數尺……湘陰龍陽堤潰數丈余圍,大部稻田被淹,臨相武陵等二十余縣被水,受災較往年為重。
【3】安鄉:民國《安鄉縣志》初稿記載:(同治九年)大水堤決。
【4】湘陰:光緒六年(1880年)《湘陰縣圖志》記載:歷年以此(同治九年)為最,圍堤無一存者。
【5】岳陽:同治十一年(1872年)《巴陵縣志》記載:岳陽,同治八九年大水。
【6】臨湘:同治十一年(1872年)《臨湘縣志》記載:(同治九年)大水。
【3.4 洞庭湖按月水勢變化】
【3.5 洞庭湖水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其他備注:
①武漢關水位:海關貿易公報(1871年英文版),上海海關收藏。《全國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統計》中,1870年漢口最高水位為27.36m(平差前吳淞基面),若采用資用吳淞基面,則為27.15m。
②碑刻記錄:文字部分引自《文物》(1975年第5期)中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水文考古研究組編的“從石刻題記看長江上游的歷史洪水”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