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0日,淘寶商城頻道被推出,B2C正式進入馬云統轄的阿里帝國。2012年1月11日上午,淘寶商城正式宣布更名為“天貓”。同年11月11日,天貓借光棍節大賺一筆,宣稱13小時賣100億,創世界記錄。這一日期之后繼續演化為著名的“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此后天貓還推出了“618理想生活狂歡季”
2013年3月30日,另一個電商巨頭京東高調地更換域名,logo及VI系統,一只名為Joy的白色小狗橫空出世,開啟了B2C電商貓狗雙雄爭霸的時代。
在IT行業一向有“數一數二法則”,即第一名和第二名之和如果達到近80%的市場占有率時,這個市場就基本固化了,不再有其他同行的機會。這個規律在搜索、社交、電商等各個領域不斷被證明。連騰訊、百度這樣體量的企業,在電商、社交、外賣、團購等市場也是鎩羽而歸。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的數據,天貓和京東占據B2C網絡零售平臺市場超過80%的份額,領先優勢繼續穩固。第二梯隊望塵莫及。同樣作為B2C模式的電子商務,天貓與京東之間不管是運營模式還是運營理念都有著天壤之別。那天貓與京東到底有何不同?
一、是身份的不同。
阿里系的天貓一直以來就是以平臺模式運行的,主要是為商家開旗艦店,由第三方品牌商入駐。對于企業,進駐天貓后,需要自己成立專門的部門進行網絡營銷,如推廣、客服、物流、售后等。而對于消費者,如果在購買了多個企業多種產品,出現了問題,則需要面對與眾多商家打交道的狀況。
京東則是自營模式,有自己的倉庫,多數產品是京東自主經營,少量的資源是放開給企業或其他組織經營。對于企業,進駐京東后,只需要負責供貨和相關工作就河以了,不用自己進行直接網絡營銷。而對于消費者,如果購買了多個企業的多種產品,出現了問題,則只需要與京東打交道就可以了。大家可以理解為京東是一個采購商,采購全國各種產品自己售賣,再通過京東強大的物流配送送到客戶手中。所以坊間戲言,馬云是線上最大的房東,而劉強東是線上最大的品牌全國總代理。不一樣的模式造就了雙方不一樣的身份定位。
二、盈利模式的不同。
京東的盈利,(1)是以低價的方式來獲得大規模銷量,從而獲得利潤。賺取的是商品的差價(2)是虛擬店鋪出租費。包括店鋪租金,產品登陸費、交易手續費等。(3)是廣告費。(4)是靠廠商返點和其他補貼獲利。
天貓的盈利,(1).技術服務年費和實時劃扣技術服務費;(2)是廣告收入和關鍵詞競價收費(3)是軟件和服務收費。天貓商城本身并不參與商品的銷售和服務。商品的銷售、配送和售后服務均由賣家自己負責,從而大大降低了天貓商城的配送和售后服務成本。
三、對產品的監控程度不同。
產品的監控這一點,相對來說京東比天貓更有優勢了。京東主要做的是自營,雖然坊間傳聞說自營其實包括了京東出租貨倉和物流,并不全是采購的。但是至少比脫離平臺要更有監控力度而天貓的純平臺運營,產品沒有一件是自己采購的,所以對產品的監控就弱勢了很多。價格體系、質量體系、定制體系都無法直接監控到。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消費者在買到小品牌商的劣質商品后,大罵天貓是假貨平臺,馬云是假貨王的情況。產品監控這一角度,京東相比天貓有更多的自由度和信任度。京東自己的采購肯定不會坑一把劉強東。由此可以看出,產品上京東有自己的優勢。
四、物流區別。
天貓物流主要靠第三方物流商的支撐,三通一達以及EMS,商家如果不在本省到貨需三天左右偏遠地區更長。阿里組建的菜鳥網絡,通過接入第三方快遞,倉儲等,為買賣雙方提供更好的物流方案,但它還是由第三方物流來配送。
京東的物流是自己建的,全國大部分城市內設有物流配送中心,基本能當日達、次日達,在物流配送上,京東自營可以說優勢巨大。
五、售后風險管理方面。
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就會牽扯到售后的介入。因為京東是自營,對于客戶的意見也許非常重視,但是畢竟屬于產品的外行,能做的就是安撫客戶,同時及時解決客戶的產品問題。但是天貓的商家就不一樣了,直接找到的是商家處理,對于產品更懂。而且能提出不一樣的產品建議京東自營說白了就是自己做裁判和運動員,如果客戶對于產品的負面反饋太多,其實是可以限制起來的。就跟劉強東說解決假貨就是一個程序員搞定的事情一樣。但是天貓理論上不可能為了偏袒某一個商家而在系統底層做這樣的事情。那么商家就會注意維系好產品和客戶的關系,相對來說產品本身問題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深入解決。分析來看,京東的模式更具備供應鏈后端的優勢,而天貓更具備供應鏈前端的優勢,前端的入駐,活動等,天貓做得比京東更好。而后端的服務,京東做得比天貓好。
究根結底,天貓和京東之爭是B2C兩種模式,平臺模式和買賣模式之爭。買賣模式,需要從頭到尾把關整個銷售過程,進貨就顯得很重要,賺的是買賣差價,掙的是商品流通效率的錢。B企業直接對接廠商和消費者,強調對商品的把控,降低單位成本,提高毛利率。平臺是輕資產僅起到中介人的作用,不用負責產品供應,只要解決信息匹配問題就可以了,渠道中的很多功能都由其它方完成。由于成本結構中固定成本為重,隨著用戶數量增加,成本逐步下降。另外隨著平臺規模過大,自身的壟斷地位增強,議價能力也隨之提升,這也是利潤增加的一個主要方面。
但對于入駐平臺的企業來說,入駐有入駐費,在平臺大規模流量的競爭中要想突出重圍就必須付出各種廣告費,推廣費等,這些錢是成本,怎么辦?商品單價啰!還是得轉接到消費者身上平臺電商與傳統渠道相比的確是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但是是否已經把中間環節減到盡可能少了呢?買賣模式可以培養品牌忠誠度,而平臺模式不可以。買賣模式下主要是商家買斷廠家一個品牌產品,彼此是品牌竟爭。而平臺模式的產品大部分一樣,他們的競爭是是促銷的短期刺激方式,你覺得這可以培養顧客忠誠度嗎?阿里為代表的平臺模式現在在中國可謂風生水起,以京東為代表的買賣模式在電商市場也占重要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