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來 · 啦 ·
遙望滿天繁星,我們不禁會想: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怎么知道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雖然天上的星星看起來多不勝數,但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恒星不過三千多顆。古人為了觀測和記憶的方便,將這些恒星劃分成組,并根據其大致的形狀給予命名,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星座,中國古代叫做星官。
不過,現代天文學使用的是西方星座體系,它把全天分成 88 個星座,并用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動物給予命名。中國古代將全天分成 283 個星官,這些星官的命名就像一個中國古代社會的縮影,有普通百姓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織女、斗、箕等;有皇族和為皇族服務的人員,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國的整個官僚體系,如三公、九卿等。
三國之前,中國一直流傳甘、石、巫三家星官,他們的星官有同有異,沒有統一標準。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太史令陳卓將這三家星官匯總到一起,得到 283 個星官,包括 1464 顆星。唐代出現的《步天歌》又將全天分成 31 個大區,即黃赤道帶附近的二十八宿,北極附近天區的紫微垣,張、翼、軫三宿以北的太微垣和房、心、尾、箕四宿以北的天市垣,總稱「三垣、二十八宿」體系。這種天區劃分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帶和黃道帶附近,根據它們所處的方位劃分成四大天區,并用四種動物命名叫做四象,分別是: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在天上的占地有大有小。最大的井宿所占的赤經范圍有三十三度,而最小的觜宿、鬼宿只有一、二度,而且由于歲差的影響,各宿占據的地盤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例如觜宿在古代有六度,而到了清代,它的地盤幾乎完全被參宿吞并了。
雖然用二十八宿可以標記出天體在某一時刻處在哪一宿中, 但是這樣的描述還是不夠精確。因為,二十八宿中的每一宿在天空中都占據一定跨度,就連最小的鬼宿在赤經上的跨度也有一、二度左右,如果我們只知道天體處在哪一宿中,還是很難找到它。
古人是這樣解決這個問題的:首先在二十八宿的每一宿中選擇一個代表星,古人稱作距星;然后測量天體和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古人把它叫做入宿度。例如說「織女星入斗五度」就是說,織女星在斗宿中,距離斗宿距星的赤經為五度。如果這顆天體正好也是二十八宿中的距星,那么這顆距星到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被稱為距度。
去極度是古人給天體定位的另一個量,測量的是天體距離北極的距離,它就是現代天文學中赤緯的余角。利用入宿度和去極度,古人就可以確定天體的位置。這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廣泛使用的赤道坐標系。
皇宮十二道起源于古巴比倫,后傳入古希臘,西歷紀元左右從希臘傳入印度,隋代隨著佛經的翻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已經有了發展成熟的二十八宿系統,因此黃道十二宮傳入之后,對中國傳統天文學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明末,耶穌會士把大量西方天文學介紹進中國,黃道十二宮才逐漸被廣泛應用。
黃道兩側八度以內都屬黃道帶,日月五星就在這一區域中穿行。一年有十二個月,因此古人就將黃道帶均勻地劃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三十度,并用跨越黃道的星座作為標志。黃道十二宮猶如天上的十二座行宮,太陽每月進住在一宮,后來它的作用逐漸擴大,也用作標志月亮、五星等的位置。
歷史上的黃道十二宮總籠罩著一種神秘的色彩,因為它和占星術有很大的關系。大約在希臘化時期(公元前 2 世紀及以后),星占家們就根據某個人出生時黃道十二宮的位置、日月五星的位置,推算出此人的天宮圖,用以預測此人一生的命運遭際。后來,這種方法西傳到埃及和羅馬,東傳到印度,成為一套復雜的星占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