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產物,和搏擊類比賽的拳擊冠軍是完全兩個概念。不過在古代“武狀元”頭銜應該是比“拳王金腰帶”值錢的。
中國的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但是并不是有了科舉,就有武狀元的,“武狀元”是武則天發明的。
長安2年(702年)武則天在發明“殿試”之后,首次允許學習武藝的人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科舉考試,名曰“武舉”。這樣一來,就將武將的人才儲備庫從兵閥頭子們的小圈子中,擴大到了民間的習武之人之中了。而且設了武舉之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是考明經與進士不行的人,就有了奮斗目標了,就好比今天的藝考生,成績差分數低,還是有出路的,專業可以加分錄取。
那“武舉”的考生們的有哪些科目呢?“武舉”的考試科目繁多,分專業與文化加面試。
“專業”包括騎馬、射箭(長垛、馬射、步射、平射)、舞刀、開弓、翹關(負重行走)等項。這些都是基礎題,想要拿高分,必須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項目加分,如筒箭、機弩等。
“文化”筆試部分,考的是《策論》兵法、戰略戰術考試。這些硬杠子和文舉差不多,除了考的內容不同。
“面試”就是看身材、看召對。取軀干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干及可為將者,說白了你是看你塊頭大不大,能不能鎮住場子。如果身材差強人意,鎮不住場子,也還是有救贖的方法的,那就是以文職官吏進武選,那要求就相對可以降低一點,要求“身高6尺以上、年齡40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即可。
武舉說白了就是考試,就像高考一樣,面對的是無數同類選手,過的是獨木橋。而拳擊就是比賽,是需要經過一場場同級別的實戰,不停地晉級,最終贏得榮譽。
拳擊比賽就沒有這么復雜,拳擊比賽靠的是平時的訓練,不需要考什么考文化成績的,即便有考試內容,也只是考比賽規則吧。其他就得靠拳頭、靠技巧來贏取“拳王金腰帶”和豐厚的獎金了。
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叫“員半千”,原本是唐初的文舉,后來考中“武狀元”后,被武則天留在了朝廷里做顧問了;最有名的“武狀元”就是郭子儀,最終做到宰相,匡扶了大唐江山;最小的“武狀元”是北宋“童子科”出身的朱虎臣,只有9歲,就是因為會推演“八陣圖”加分錄取的,還被封為承信郎。
這里面有一個算一個,如果拳臺對擂,應該沒有一個是泰森的對手,甚至連“輕量級”的鄒市明可能都打不過。但是若是指揮打仗或者推演兵法,怕泰森的腦子沒那么好用。
文/炒米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