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直探索電子的,所以我比較了解它,在現代物理學界沒有見有人探討電子本身,而且現在凡事都用數學公式,弄得物理學成了不可理解的學科。
現代的數學物理學是不可理解和不可硏究的,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現代物理學!因為它本身就不是科學。
凡是試圖放棄物理思考,而代之以數學描述的物理學都將導致失敗。
我建立的物理理論(意識力學)完全與數學無關,而用純粹的物理學分析來思考,研究和表述物理問題,才是回歸到物理學的本真。
我的理論已完成了物理學的統一。
題目中提到的電子的身體結構問題是我的理論分論《宇宙進化論》的一小部分,但是為了說明問題,必然會涉及到很多相關的問題,所以我力求用最簡潔又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
電子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
據我所知,并沒有人去專門描述過電子的結構,但是有人描述過原子核,即質子和中子,說它們是夸克組成的,帶有分數電荷,具有三色六味,該理論主要是把正電荷與三原色統一起來,解決了物質的不同顏色的問題,基本沒有物理分析。
也有一種超弦理論,把所有的物質粒子全描述為各種形狀大小的弦,目的是想解釋物質為什么會發出千奇百怪的輻射(各種電磁波,射線,核粒子等等),是因為這些弦受力會振動,而各種輻射都是弦在作不同的振動。
這個理論把電子描述為一根弦,但是要用互相纏在一起形成物質的各類"弦"去完整而合理的解釋這個世界,超弦理論還沒有做到。
科學家一直通過實驗的方法,試圖去“看一看"電子究竟是個什么樣子,但迄今為止,從沒有看到過。
電子本身就是被"猜想"出來的,是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通過陰極射線管射出了"一串線“,然后把線劃分為電子,這樣電子就誕生了。
后來盧瑟福構造了原子的核電模型,是說物質是由質量(力量)很大,體積卻很小的原子核和質量更小的電子組成的,其中原子核不動,電子則圍繞原子核在運動。
為了解釋電子繞核的原因,庫侖提出了原子核有一種吸引力(庫侖力),它對電子具有吸引力,再加上電子的高速運動,所以電子才會繞核運動。
但是為什么原子核會吸引電子呢?安培進一步假設,說是原子核也是帶電的,只不過帶的是正電,而電子帶的是負電,而正負電總是互相吸引的,這就非常圓滿地說通了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核與電子構成的,什么問題也沒有了。
單個的原子核和電子是看不到的,但是大量的原子核是可以看得到的。比如我們看到的物體的各種色感就是原子核發出來的(詳見《核論》)。
但是電子一般也是看不到的,因為地球表面的電子一般不放可見光,只放紅外線和微波。如果物質溫度達到一千度以上,電子會輻射可見光,比如我們看到火山噴出來的巖漿,是紅色的,這是電子放出來的。
但這只是大量的電子發出的光的一種宏觀效應,用任何辦法也看不到單個的電子,科學家的種種努力全部失敗。
雖然純粹依靠推想造出來的電子沒有被眼晴證實,但人類不必過份相信眼晴,所以人們仍然毫不懷疑原子,分子,核與電子的真實性。
人類理性才是值得相信的,要知道電子是什么樣子,只能依靠理性的力量。
只有對電子有了足夠的了解,才能造出電子來。可惜現代物理學對于電子太不了解,現在就連物體受到振動后發出的聲音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說電子的構造了。
只有意識論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意識論對電子的了解非常多,而現代物理學只知道電子大約是個圓粒子,并且算出來了它的質量和電量,其實物理學中的"質量“這個詞非常含糊,不知道究竟是指體量還是指重量?抑或是指力量(動量),我覺得都沾邊。
現代物理理論一會兒認為電子是某種物質波,其運動中具有波的特性(其衍射光柵與X射線的衍射光柵完全一樣),但X射線被認為是電磁波,所以電子也只能認為是電磁波。
但是電子又是有質量的,而電磁波的粒子如果是光(這一點,現代物理學也不很清楚,大部分人認為光只是一種波動性,并不是實物,就象水波不是實物一樣),光被認為是沒有靜質量的,而且其動量非常小,所以把電子歸為電磁波充滿了疑問。
正是由于認為電子類似于光子(光子一詞,也是有疑問的,普朗克說它叫光量子,指的是吸收光和發射光,卻又不清楚是誰吸收了它,又是誰發射了它?也不知道光量子指的是光波,還是單個粒子?而愛因斯坦明確指出,一個光波叫一個光子,那光子指的是波,但現在人們說的光子,就是指一粒光),使得物理學界一直拿不準,電子介于物質和能量之間。
這就導致有很多行為是電子造成的,比如電場和磁場,但是現代物理學完全不敢這樣認為,現在物理學界對電場和磁場究竟是什么一無所知,只知道一個會加速電荷,一個會減速電荷。
另一方面,現代物理認為電子是粒子,所以又不象能量,畢竟電子帶有電荷,可既然是物質,其波動性為什么和X射線完全一樣呢?
意識論認為物質并不存在電荷,這個解放使本論認識到很多事都是電子干的,比如電場,比如磁場,比如聲音,比如阝射線,甚至X射線,也是電子干的(詳見《電論》和《核論》。
沒有電荷,能定距離圍繞定點或動點(核)運動,又吸收又輻射,又能湮滅,轉化為能量,又能同類列隊而行,排列成各種場,能升級能降級,可以做任何形式的運動以穿過物質,避免碰撞,能供能給別人加速運動,也能奪取別人的能量為己用,能電離找到新工作,又能在缺能時找個原子核依附等等,電子能干的事實在太多了。
這只是單個電子的能力,聯合起來后就無所不能了,僅僅一個電流就即能轉化為聲音,光,熱,各種運動等。
這么說吧,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事都是電子干的。
以此反推,一個什么東西才能做到這些呢?正是對所有這些現象反推,本論才構造出了電子。
本論構造的電子是:雙頭(大頭與小頭)。雙部(噴口部與吸口部)。雙眼(噴口與吸口)。雙端(小端口與大端口)。這是電子的殼。
電子殼是個有兩個開口端,其它部分完全封閉的包,具有彈性,高速自旋,內部充滿了能量,本論稱為星子,是基粒子的一種。見《宇宙進化論》。
本論認為光粒(即光波中的粒子)是宇宙中最小而不可再分的"終極粒子"。它們當然具有自己的意識,本論稱它們為"萬能運動者",是宇宙中所有的粒子中意識最簡單,但運動能力最強的粒子。
它們永遠不會停止運動,運動就是其存在方式,它們可以做任何形式的運動,在太空中直線運動時速度最快,即光速。做曲線運動時各有其速。
這些基粒子具有三性七格(三性;遇高則跟,遇類則同,遇低則分。七格;球性,彈性,完性,恒性,不毀性,永動性,萬向性)。詳見《宇宙進化論》。
物質就是由它們合成的,所謂物質就是指各種大小不一的”物質包",如電子,質子,但中子不是,原子也不是,因為它們是物質包組成的。
電子包確實非常小,包都是由基粒子(光波中的粒子)通過并體運動(即粒子一個挨一個排成一個面)排成的筒狀物。
為什么是筒狀呢?因為無數個基粒子密排成一個筒,是因為基粒子是不能靜止的,所以這個筒必須高速旋轉才行,另一個各粒子必須緊挨著,不能因運動而互相分開。
這需要相當高的運動能力才能做到,但因為基粒子是"萬能靈動之子"通過長期進化可以做到。
筒的兩個端口是不能閉合的,因為那意味著此處的基粒必須轉近乎零的圓,也近乎這兒的基粒是靜止的,這是不允許的,也是基粒做不到的,它自己也不愿意。
電子的前身就是這樣一個高速旋轉的筒,一邊自旋一邊向前,自旋量加向前量等于光速。
但是這個筒不能拐彎,只能筆直向前。
但是物質粒子有四喜四厭,決定著它們的行為,即喜聚厭分,喜群厭單,喜新厭舊,喜高厭低,這叫四大本能。
所以物質四大本能決定了它們是不會走直線的,它們需要拐彎,需要聚在一起。
《宇宙進化論》是從基球太爆炸開始的,基球就是由足夠的數量的基粒子在宇宙中心進行了一次大聚會,隨后基球就發生了爆炸。
單個基粒從基球發出,向四面八方直線向前,彼此距離拉大,為了聚在一起,粒子們自動往一塊湊,發明了并體運動,既聚在一起,又大大減慢了速度。
這就極有利于物質的形成,隨著基筒的出現,從后邊趕上來的粒子紛紛加入基筒,導致其擴大,這樣筒就變成個喇叭狀。
之所以投著個大尾巴,是因為后來加入的粒子運動技術差,不能轉小圓,只有前邊的早已生成的部分的粒子才能轉很小的圓。所以頭部組織性能優良,可以作領頭者。
這樣這個喇叭筒就分成兩個部分,頭部和尾部。
隨著進一步的進化,筒內部積累了很多加入的基粒,這些基粒填滿了內部,跟從著基筒同向自旋,又同向向前,形成很大的涌動力,能夠改變筒的方向。
但這種轉向是無目的的和混亂的,接下來,由于頭部內壓力太大,導致破裂,引起了內部粒子泄露,因此產生的涌動力使整個筒發生了定向轉向。
據此頭部作為歷史悠久的高智商團隊,在一邊進化出一個口,能夠一開一合,開則放出里邊的星子,引起整體轉向,合則繼續儲存星子,以備轉向之用。
隨著進化,這個基筒越來越小,精干伶俐,運動技術差的基粒被淘汰了,兩個端口越來越小,仍然是一大一小。
由于內部壓力加大,這個筒變成了個鼓圓圓的包,并且很具有彈性,因為包皮越來越厚,不再是薄薄的一層,不會輕易破裂,跑掉內部的能量。
這一來能量只有出沒有進,單靠從包皮上分泌一點粒子用作能量,是遠遠不夠的。
由于這個包是個高技術包,其粒子們可以同時作幾重動作,比如自旋的同時還要兼顧向前,還要同時拐彎,噴口部還要張口和閉口,這極需要密切協同,剛到的粒子是做不到的,雖然它們是萬能運動者。
復雜的運動需要對粒子進行培訓,包內的星子就是一個培訓班,在里面跟著包皮做各種運動。
此時加入的基粒子已經不能從兩個端口進入里邊了,因為端口已經很小了。
所以為了吸收新粒子,在噴口部的對面又開了個吸口部,吸口部的中心有個吸口,可以按頻率一開一合,目的不是噴射轉向,而是放進飛來的粒子。
先在包內培訓,然后或用于噴射,或用于加固包皮。
為什么兩個口需要配備兩個部呢?因并體運動有并力存在,要想開口或閉口必須得到兩個部的配合才能克服并力。
有了這兩個部,再加上長久進化出來的高意識(包頭部分),這個初始電子基本可以到達它想去的地方。
它可以向任何方向拐彎,向那邊拐只須向那邊噴射就可以了,雖然只有一個噴口,但可以通過自旋向任何方向噴射,而且噴射的頻率決定著拐彎的程度。
而且由于并體運動和自旋密切相關,所以電子可以通過控制自旋快慢來控制前進的速度,這是因為基粒的總運動量總是等于光速,所以當自旋快時,前進速度就會相應減小,反之,當電子要加速運動時,自旋會相應減慢。
有了我這個電子,它才可以辯識物質,辯識能量,準確測距,開辟自己的軌道,并且具有了自己的能級,發出自己的輻射和吸收。
那個時侯還沒有進化出原子,也沒有星系產生,物質活動于造物帶內。
當時只有質子和電子,而且都是巨型包,那時還沒有大爆炸,物質粒子的初階段,運動技術差,形不成如今的小電子,小質子。
這個電子叫雙眼電子。(如圖)
有了我構造出來的基子,電子,質子這三個宇宙精靈,才能有今天這個世界,才能滿意地解釋所有的自然現象。
當然,要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宇宙是怎么產生的,見本論之《宇宙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