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一直受人詬病,本質原因,畢業之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事業,家庭。
有些人為人處世方面在畢業之后的5年有所改變,
有些人開始嫌貧愛富,有些人開始相互攀比。
其實,這些都是社會性問題,很正常。
也有很多人非常珍惜各自友誼,大家一直都保持聯系。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在上學時期就開始表現了了。
只不過到了社會上,我們的性格就被放入了社會這個大染缸,被各自放大。
愛不愛參加同學聚會,4類人,4種心態,4種表現。
總結太精辟。
恰好是那些不愛聲張,性格比較謹小慎微的人喜好清凈。
任憑別人怎么叫他,都叫不去。
用農村話解釋,就是“夾生”,'人生'。
他們在學校本來就安安靜靜的,同學聚會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消耗,
相比于同學聚會抱團取暖,他們更喜歡的是一個人野蠻生長。
所以,他們不適應這種無聊的寒暄場合,更加喜歡一個人離群索居。
畢業五年,人與人之間就會大不一樣,有些人混上了一官半職。
手上有點小錢,小權。
而那些喜歡熱鬧場合,常常作為一項活動的發起人的那些人,
他們吃的開,為人很熱情,在學校里面可能成績不太好。
但是一 到了社會上,他的性格優勢就被放大。反而表現得更好。
他們心態非常開放, 有求必應,是人群中的火種。
第三類人跟第二類人相似,但是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 — 喜歡吹牛皮。
特別是有些時候酒勁上來了, 喜歡對著人群說,今天又去哪兒了,見了哪個大人物。
昨天我參與的項目又拿到了多少的融資。
上個月又領了多少獎金。
這種人把自己吹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初入社會,一帆風隨,貴人相助。
其實,也就一般般,差距不大的。
其實有些人性格比較極端,對于比他們有錢的人,總會表現出仇富心態。
他們自尊心強, 深感自卑,非常敏感。
別人說的什么話,在他的眼里,都是一種炫耀,別人說著很正常,在他的眼里,就是向他示威。
這種人平常在人群中也容易陰陽怪氣的。
在職場上,更容易演化成職場檸檬精,永遠都在抱怨,從來不會自己主動反思自己的問題。
所以,同學聚會,他不會去,別人也不會再次邀請他。
你現在還有參加同學聚會嗎?你又是什么樣的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