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廣義的正文包括引論、本論和結論三部分;狹義的正文即指本論部分,即論文主體。因此,正文的寫作是核心。根據論文篇幅的長短,既可分為章節,也可劃分成段落。對于如何寫好學術論文的正文部分,達晉編譯依據經驗做以下的探討。
正文可按研究工作進程的時間順序寫作,即按認識的層次順次展開論述。在具體研究實踐中,經過多次對寫作知識點的深入研究和貫通,按照認識層次,將問題逐一進行闡述,體現出緊湊的邏輯性。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論文開始時,好對整個層次略有說明,文中各章節或段落也要有相應的小結。論文結尾要有綜合分析、結論性的觀點。如果是科學實驗,可按實驗順序寫作。首先是實驗設計,再現某種自然現象,使其在實驗室中重復出現,從而抽象出這種自然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本質;其次是研究防止其不利一面的措施;最后是生產中的驗證和生產工藝設計。
在論文寫作時,可按每個環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方式層層進行,反映出較強的邏輯性,體現文章的整體核心內容;或者在研究工作的全過程中,提煉典型材料和主要觀點,遵循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邏輯規律,有機地構成論文章節或段落。
學術論文的論述方式較多,總結起來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一是并列式,亦稱平行式,論文的各層次處于同等地位,是平行排列的,彼此之間無主次關系;二是遞進式,要求寫作次序不可隨意顛倒,在語意層面具有遞進的既定關系;三是接續式,各層次之間有直接的邏輯聯系,不可中斷;四是綜合式,這種論述方式綜合歸納性強,能夠突出論文特點及科研實際。無論采取哪種論述方式,都不是實際科研過程的機械再現,而是理論的升華。
學術論文的論述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論;二是實踐。二者的關系是,如果理論在前,是作為論點出現的,而實踐則作為論據;如果實踐在前,理論則作為結論。理論的闡論,主要側重于邏輯推理;而實踐的闡述,則著重對過程的描述,理論與實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需要實踐的檢驗;而實踐要升華為理論,才能成之為科學。研究結果依據論文核心內容闡述得出,是筆者的精神勞動成果,代表一定的主觀評價,具有相應的實際意義和社會價值。
學術論文使用的詞語是書面語言,因此對詞語的使用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在文章的詞語使用方面應當權衡論文主旨,縱觀全文把握整體脈絡,注意語言使用的準確、鮮明、生動、恰當、得體,特別注意不能使用模棱兩可、語意模糊的詞語。“也許、可能、大概”等詞語是不允許在學術論文中頻繁出現的,對于“有人說”這樣的詞語也要謹慎地使用。學術論文切忌概念模糊、判斷方向不準確、推理不符合語言邏輯、語句不通順、詞匯冗雜、錯字別字等語言現象出現。一旦出現,論文整體語義表達不夠清晰,甚至造成意義背離現象的產生,直接影響論文核心內容的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