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個人主義的先驅:楊朱學派與農家(一、楊朱學派及其思想)

 《先秦諸子精神》第七章:個人主義的先驅:楊朱學派與農家(一、楊朱學派及其思想)


   楊朱,字子居,生卒年代不可確考,約當公元前395335年之間,蓋與商鞅、孟軻、許行等人同時而稍早。他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墩f苑·理政》記載楊朱有“三畝之園”,似乎是一個小土地私有者。

  2·楊朱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

  楊朱生活的時代,正值封建社會剛剛開始。這是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都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從春秋中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雖已遭到破壞,但由于各諸侯國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到戰國中期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井田制才徹底瓦解。但在個別諸侯國或地區,舊的生產方式仍然存在著。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大批的在小土地私有者,即自耕農。其來源有二:

  (1)他們有的是從井田制下逃到荒遠地方,占有小塊土地而成為自耕農;

  (2)有的是因戰功獲得小塊土地而成為自耕農。

  從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這種小土地私有者大量增多,這就形成一個頗大的勢力。他們在政治上要求保障自己的權利,在經濟上要求保住他們的小塊土地不受侵犯。楊朱及其學派的思想,正是這些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表。楊朱學派也是戰國時代與儒、墨相頡抗,頗有影響的顯學。

  3·楊朱的主要學說:“為我”、“貴己”而反對“侵物”和“縱欲”

  《列子·楊朱篇》雖然是魏晉時人的作品,但其中可以和先秦古籍相印證的部分還是有價值的。孟子說:“楊氏為我”。(《孟子》卷六《滕文公下》。)《呂氏春秋·不二》說:“陽生(即楊朱,古時陽、楊通用。)貴己?!蓖瑫顿F生》認為: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即楊朱“貴生”。“為我”是什么含義呢?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span>(《孟子》卷十三《盡心上》。)《列子·楊朱篇》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彪m文字不盡相同,但其大旨與孟子所說一致?!盀槲摇?、“貴己”、“貴生”都是一個意思,這是楊朱思想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反對“侵物”和“縱欲”。同篇還引楊朱的話說:“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這才是楊朱思想的兩個方面的概括。

  我們認為這句話全面地反映了楊朱的思想?!按嫖摇奔础盀槲摇?,這是楊朱積極主張的。“侵物”,即侵掠別人的私有財產,這是楊朱堅決反對的。

  過去對楊朱思想的研究,多只看到其“為我”、“貴己”、“貴生”這一方面。因而把楊朱說成享樂主義者或縱欲主義者,這是不恰當的。

  現在就來剖析一下楊朱思想這兩個方面。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1)“為我”、“貴己”


  《列子·楊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敢也?!边@話與孟子說的“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拔一毛”與“損一毫”是一個意思。是講楊朱“為我”、“貴己”、“貴生”的主張。

  《韓非子·顯學》記載,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奔从锰煜碌淖畲蠛锰幦Q腿肚子上的一根汗毛,他也不干。《列子·楊朱篇》所說楊朱“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即把天下的一切都奉獻給他,他也不會接受。這兩者意思大致相同,只是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是講楊朱有不損人的主張。

  楊朱論述“為我”、“貴己”是從“貴生”講起的。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貪有欲”。就是說,貪和欲與生是分不開的。所謂“貴生”,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適當的滿足。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2)反對“侵物”和“縱欲”


  楊朱主張“力之所賤,侵物為賤”。這里與韓非對“力”的頌揚是不同的。如果用強力去侵掠別人的私有財產,在楊朱看來這就是最為下賤的事情。由此而反映出楊朱為捍衛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的理論衛士的身份。

  楊朱說“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呂氏春秋?情欲》)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和死沒有什么差別。他說:“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同上)

  但是,楊朱并不是縱欲主義者。他認為“生”與“欲”雖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生”畢竟是主要的,所以,貴的是“生”,而不是“欲”。楊朱說:“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芳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則弗,(“弗”字衍)為”。(《呂氏春秋·貴生》)

  因此,楊朱認為,耳朵、眼睛、鼻子等感覺器官,是“生之役也”,即為“生”所役使,也就是服務于“生”的。耳朵、眼睛、鼻子與口對聲音、顏色、香氣、味道雖然有所欲望,但是一定要有節制。欲望得到適當的滿足就應停止。“害于生則止”,即達到對“生”有妨害的情況下,就應該停止。

  如果過分縱欲就會妨害“生”,為了長壽、久樂,就必須對欲有所節制。楊朱主張:“修節以止欲”。(《呂氏春秋·情欲》)又說:“圣人必先適(節)欲”。(《呂氏春秋·重已》)即節制情欲,使欲得到適當滿足即止,也就是說要“得其情”。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3) “全性葆真”與楊朱的主張有關,但不能等同

  怎樣才算“得其情”呢?他說:“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呂氏春秋·情欲》)即是說,對于欲望的滿足,如果從“貴生”出發,就是適當;如果不從“貴生”出發,就是不適當。換句話說,其標準為是否有利于生之性。怎樣才算適當呢?他認為標準即是否有利于“貴生”。如果欲望的滿足有利于“貴生”,就是適當,相反就是不適當。他說:“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呂氏春秋·本生》)此處“性”和“生”是相同的。由此可見,“貴生”和“全性”是一個意思。也就是《淮南子·汜論訓》所說的“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由此可見,楊朱并不是縱欲主義者。這里“全性葆真”僅與楊朱的主張有關,但不能等同。后面再來細講。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4)楊朱的主要學說,反映了小土地私有者和富裕農民的要求

  楊朱的“為我”、“貴生”是反對奴隸制的殘酷壓迫和新的封建剝削制度,爭取做人的平等權力,享受人應該享受的一切合理的“欲”。因此楊朱的“為我”、“貴己”“貴生”學說是對那種欺騙勞動人民以便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寡欲”宣傳的批判。然而楊朱為什么只要求適當滿足人的欲望而反對縱欲呢?這正好說明楊朱不是統治階級思想的代表,而是屬于勞動人民思想的代表;他不是享樂主義者。另一方面,楊朱的“為我”,也有別于剝削階級的剝削致富。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保護自己用勞動創造的財產不被剝削階級侵奪,提出反對暴力侵掠別人財產的主張的。

  4·楊朱的政治主張:建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1)對“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的論述

  《說苑·政理》記載,楊朱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自比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也不參加生產勞動,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是“天下之所察也”。(《韓非子·八說》)察,明察,有治世之才的意思。

  楊朱主張怎樣治理國家呢?楊朱學派批評墨子“譽先王”的主張,說:“舍今之人而譽先王,是譽槁骨也”。(《墨子·耕柱》)可見楊朱學派反對法先王,而要建立新的社會。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從其中心學說“為我”而不“侵物”衍生出來的。他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span>(《列子·楊朱》)這句話是從“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衍化而來的。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能太平無事了。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2)推論出“無君”論思想


  這種思想怎么會導致出“無君”論呢?因為楊朱“貴生”說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的只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了無君論。

  他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呂氏春秋·重已》)他認為生命比貴為天子,富有天下還要寶貴,要是一朝失去生命,就不能再有了?!?/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3)楊朱“無君”論思想與莊子是共同的


  在處理個人和國家的關系上,莊子認為:“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緒,以為國家”。(《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這里把個人利益擺在國家利益之上,首先是把個人的事辦好,有余力才辦國家的事。這里所指的國家,當然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楊朱的思想與莊子“貴生”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4)孟子韓非對“無君”論的批判

  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孟子·滕文公下》)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說,要是相信楊朱的學說,則“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韓非子·顯學》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5)楊朱社會政治主張的性質

  從孟軻、韓非對楊朱的批判看,楊朱所主張的社會,既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法家,他是要建立一個代表小土地私有者利益的社會。

  這個社會是什么樣子,記載不詳,不十分清楚。但從現在的零星材料中可見其只鱗片爪。比如,治理這個社會的人,要“賢”,而且要有謙虛的美德,“行賢而去自賢之心”。(《韓非子》卷八《說林下》)即行賢而不自以為賢。又如,這個社會的人都應該謹小慎微。楊朱哭“歧路”(《荀子·王霸》)的故事,就表現了這種心里狀態:楊朱走到十字路口發了一通感概:“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里的差錯呵”!因此楊朱傷心痛哭起來。荀子把楊朱為什么痛哭的道理說得很清楚。他認為選擇人生的道路十分重要,這關系一個人的榮、辱、安、危、存、亡。這事比十字路口選擇道路更可為之傷心痛哭。可是,某些國家君卻一千年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由此可見,哭“歧路”是說人生選擇道路的重要,不能不慎重。如果選錯了道路,就會貽害無窮。楊朱要求社會的人,既要“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每走一步都要認真考慮才行。這個故事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小土地私有者不穩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上左右搖擺的態度。

  總的來說,楊朱主張建立人人為自己而又不侵犯別人的社會。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小土地私有者的政治要求。但是,這種社會在階級社會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勞動者階級的美妙幻想而已。正如韓非對楊朱的評價那樣,“于亂世而卒不決,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韓非子·八說》)就是說楊朱的一套主張,雖然明察,但是并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根本行不通的。

  5·楊朱的哲學思想

  楊朱的哲學思想與儒家的哲學思想,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對立的。這表現在他不相信天命,這一點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次是他不相信鬼神,承認事物有發展變化。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1)“不知命”的反天命思想

  楊朱哲學思想的材料雖然很少,但明顯地,他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墩f苑·權謀》說:“楊子智而不知命”。所謂“不知命”,正是反對儒家的天命論。

  《論語·季氏》說:“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堯曰》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可見“不知命”即“不知天命”的意思?!熬印奔唇y治者,他們宣揚的是“畏天命”,要勞動人民俯首貼耳、心甘情愿服從其統治。但是,勞動者并不害怕“天命”、而且敢于反抗“天命”,所以楊朱是“不知命”的,是繼承了春秋時期的反天命的思想傳統。

  《列子·力命》說,楊朱與其弟的對話中有“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的話。這條材料是不可靠的。因為這話出自《莊子·達生》。楊朱略早于莊子,不當引莊子之語而稱“古之人有言”。這顯然是作者抄襲莊子而而誤,絕非楊朱的本意?!?span id="ev64rnb"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2)不相信鬼神的思想

  楊朱不僅不信天命,而且不相信鬼神,他為“死者無有所知”。(《呂氏春秋》卷二《貴生》)死了的人是沒有知覺的。當然就沒有鬼的存在。楊朱對疾病產生的原因的認識,也反映了他的無神論思想。他認為運動能使人不生?。骸傲魉桓?,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卷三《盡數》) 即流動的水不會腐臭,門斗不會被蛀蝕,其原因在于經常運動。人的“形氣”也是如此,身體不運動,體內的精氣就不流通,精氣不流通,就會郁結,人就會生病。因為對生病的原因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所以他反對用求神問卜的方法來治病。他認為當時人們崇尚“卜筮禱祠”,因此疾病更多。這種不相信天命鬼神的無神論思想,在當時是相當進步的。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3)承認事物有發展變化

  承認事物有發展變化是楊朱哲學思想的重要方面?!俄n非子·說林下》有一個關于楊朱的有趣故事:

  楊朱的弟弟楊布出門時穿了一件白衣服,因為下雨,楊布脫下白衣服,穿著黑衣服回家。家里的狗沒有認出是主人回來了,汪汪直叫,楊布火了,要痛打這狗。楊朱說:“你不要打它,假如換一下地位,你也可能發生誤會。若是你的狗出去時是白顏色,回來時卻是黑顏色,你豈能不感到奇怪嗎?”

  這個故事說明楊朱能實事求是對待事物。他承認事物有發展變化,觀察事物要仔細認真,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

  這種注意發展變化的思想,表現在對待人的生死問題上。他認為,有生必有死。他認為人是天地所生,“始生之者,天地也”。(《呂氏春秋·本生》)他主張“壽長”,但并不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他說:“長也者,非短而繼之也,畢其數也”。(《呂氏春秋·盡數》)就是說,人的壽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但人應該活到足夠的歲數。

  當然,楊朱的發展變化觀點,就現有的材料看,還是頗為粗糙的,不過在當時卻有很大的影響。總之,楊朱的哲學思想,是楊朱思想的精華,是當時思想領域中的進步思想。 

  7·楊朱學說與道家的異同

  戰國時期各家對楊朱學說多有評論。從中比較其異同,可以清楚看出楊朱思想的實質?!?span id="qcgffyg"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1)莊子對楊朱批評

  《莊子》外篇對楊朱思想有不少激烈的抨擊?!肚f子·人間世》批評楊朱倡導“堅白、同異”之說,是“敝跬譽無用之言”,即勞敝于有名譽而無實用的話??梢?,楊朱追求名譽,與道家的消極無為是不同的?!肚f子·天地》批評楊朱思想“爚(音藥,通鑠)亂天下”,即消散攪亂天下,對社會危害很大。因此,主張要“鉗楊、墨之口”,(《莊子》卷四《胠篋》。)即要用鉗子來封住楊朱、墨子的口,不讓他們說話。批評得如此嚴厲,因此說楊朱與莊子同是道家,是很難理解的。但是,道家在戰國時期的首領莊子卻大肆抨擊楊朱。原因是楊朱與道家并不相同。

  (2)道家與楊朱只在“貴生”方面有共同之處

  楊朱學說與道家似乎有某些類似之處,楊朱的“貴己”(“貴生”、“貴身”)誠然就與道家有類似的地方:

  老子十三章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四十四章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可見老子主張人的身體比天下的大權和名譽與物質享受要寶貴。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又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莊子·人間世》)可見莊子主張“保身”、“養身”、“全生”。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3)道家的“貴身”“貴生”與楊朱是有區別的。

  楊朱的“貴身”“貴生”是“貴己”、“為我”,而道家則是由以達到“無身”、“忘我”、“坐忘”。這就與楊朱學說相矛盾了。如《老子》第十三章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則由“貴身”發展為“忘我”、“坐忘”、“齊生死,同人我”的相對主義。這與楊朱學說的唯物主義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把楊朱歸入道家,并說他是道家的始祖,是不合適的。

  正因為如此,莊子反對楊朱就不奇怪了。莊子抨擊楊朱學說,把楊朱學派作為異端來攻擊。楊朱怎么會是道家的始祖呢?莊子說楊朱是“駢于辯者”,倡導“堅白、同異”之說,是“敝硅譽無用之言”。可見楊朱與道家的消極無為是不同的。楊朱主張積極有為,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也反映了這種積極的處世態度。與道家的消極退隱迥然相反。 

  8·楊朱與墨家的異同 

  (1)對《淮南子·汜論訓》一條材料要具體分析

  楊、墨兩家的學說,有共同之處,也有差別。

  《淮南子·汜論訓》說:“兼愛、上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

  這種論述,反映楊、墨兩家確有不同。但是,這種論述并不是兩家思想不同的準確概括。其實,楊、墨兩家在“上賢”、“非命”方面是比較類似的?!凹鎼邸?、“右鬼”,與楊朱的主張確為對立的思想。但是也要做具體的分析,才能揭示其本質。楊、墨兩家,一個主張“為我”、“貴身”;一個主張“貴義”、“兼愛”。但其予頭都是指向統治者的,只是各自著重的方面不同而已?!百F身”、“為我”是針對奴隸沒有絲毫人身自由。“貴義”、“兼愛”是針對親親貴貴的血緣統治。 

  (2)楊墨在鬼神觀上的對立

  “右鬼”即“明鬼”,因為兩漢時以右為尊,所以“右鬼”就是信鬼、尊鬼。在鬼神觀上,楊朱是無神論者,不信鬼神。

  楊朱學派的巫馬子針對墨家相信鬼神提出質問:“鬼神孰與圣人明智?(《墨子》卷十一《耕柱》)即鬼神與圣人哪個明智呢?在這個問題上,楊朱學派確比墨家要高明。而“為我”與“兼愛”,表面看來似乎是對立的,但“為我”的主張,并不是針對墨家的“兼愛”提出來的,而是另有其對立面,這就是針對奴隸制下奴隸沒有人生自由而言;墨家“兼愛”則是針對奴隸制的“親親”、“尊尊”的血緣統治而言的。因此,楊、墨兩家反對奴隸制是共同的,只是各自的著重點不同而已。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3)楊墨兩家“貴生”思想的同與異

  楊、墨兩家都主張“貴身”。但兩家又不完全相同?!白幽釉唬骸裰^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也。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墨子·貴義》)即墨子對人說:給你鞋帽而砍斷你的手是,你會干嗎?一定不會干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貴重。又說;給你統治天下的權力,而把你殺死,你會干嗎?一定不會干的。為什么呢?因為統治天下的權力不如你身體貴重。但是,墨子并不把“身之貴”作為最高的理想,認為還有比身體更貴重的。他說:“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世()莫貴于義?!?/span>(《墨子》卷十二《貴義》。)為一句話的爭論而相互殺害,這是“義”比身體更為貴重。所以說:萬事之中沒有比“義”更為貴重的。這是說墨子最高理想是“貴義”,而不是“貴身”;而楊朱學派則是“貴身”而不“貴義”,對“貴義”是有異議的?!赌印じ酚涊d了楊朱學派的巫馬子與墨子的辯論,巫馬子指責墨子說:“子之為義也,人不見而耶(),鬼不見而富(),而()子為之,有狂疾?!奔茨闼鲝埖摹傲x”,沒有看見有誰信服你,也沒有看見鬼使你得福。而你還是這么主張,一定有瘋病吧!可見,楊朱學派的“貴身”與墨家的“貴身”是有區別的,即在于兩家對“貴身”所強調的程度是不同的。 

  9·楊朱學說受儒法兩家的激烈攻擊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1)儒家孟子對楊朱攻擊


  儒家孟子與楊朱最為對立,把他與墨家一同看成自己的批判對象。以“辟楊墨”為已任。

  但是,若把楊朱說成是消極的隱者,僅從“全性葆真”來概括楊朱的思想,并沒有抓住楊朱思想的本質?!痘茨献印ゃ嵴撚枴氛f:“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其實,這句話概括得并不十分準確。孟軻反對楊朱,不是直接攻擊其“全性葆真”,而是攻擊楊朱“為我”,(《孟子·滕文公下》)完全是從政治上著眼。在孟軻看來,“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著”,“邪說誣民充塞仁義”。因此,他把攻擊楊、墨看得十分重要。他說:“能言距(反對)楊、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span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2)法家韓非對楊朱的攻擊

  楊朱“貴生”、“為我”的學說,對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是不利的,因此遭到集法家大成者韓非的反對。韓非指出:“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若尊貴這樣的“輕物貴生之士”,那么就不能使老百姓舍生忘死。為封建國家出力了。(《韓非子·顯學》)又指出,這種“貴生之士”。是“畏死難,降北之民也”。(《韓非子·六反》)韓非的批判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其目的是要使勞動者服從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并為封建國家出力賣命。

  總之各家對楊朱及其學派的態度看來,楊朱學說既不是道家,也不是代表儒家;又不是法家。而是代表小土地私有者利益的一個學派。其學說與代表手工業勞動者的墨家有某些共同的地方。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是勞動人民之間不同階層的差別而已。

  10·楊朱學派的發展和消亡

  戰國中期的孟子看到楊墨兩家勢力的強大,對儒家有壓倒的優勢,于是站出來以反對楊墨為己任??磥恚瑧饑跗诤椭衅?,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里,是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當時的早期法家李悝、吳起、商鞅等主要是在政治經濟領域從事變法改革,而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所占的地位并不重要。因此孟子主要攻擊予頭是指向楊、墨兩家。作為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儒法斗爭,在戰國初、中期,并不十分明顯。早期法家的理論也不完整。到了戰國后期,韓非總結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才使法家的理論系統化。

  戰國中期。在齊國稷下,以黃老之學為主的稷下之學發展起來,但在當時道家勢力并不大。只是到了戰國中期比孟子稍晚的莊子的出現,才把老子學說加以發展。使道家有較大的起色。

  大約在莊子的時代,楊朱學派為申不害,慎到吸收。最后經過韓非的批判,使之融合在法家學派之中,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學派。(吳澤:《楊朱思想的演化與學派問題》,《學術月刊》1957年第8期。)所以到西漢以后就不復再有楊朱學派了。

  楊朱學派的社會上存在的時間短暫,這是因為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期間出現的小土地私有者,其經濟地位不穩定。伴隨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土地買賣的現象產生。因此,農民的小塊土地必然被大土地所有者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自由地的出現,……從那一瞬間起,當自由地一旦變為可以自由出讓的土地財產,變成商品的土地財產,從那一瞬間起,大土地所有制的產生,便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恩格斯:《德國古代的歷史和語言》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172頁。)而小土地私有者的兩極分化,使小部分上升為新興地主,大部分成為貧苦農民,“為我”、“貴生”根本不可能實踐,因而楊朱學派就不能不銷聲匿跡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先秦道家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楊朱、老子和莊子
楊朱
諸子之學,其實源出一家
楊朱學派作為道家的分支,為何在春秋戰國能與墨家學派齊名?
道家學派的逆流——楊朱,時代的獨行者
蔡元培先生提出:道家兩大代表人物楊朱和莊子,其實是同一個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益阳市| 垦利县| 贺兰县| 黔西| 濮阳市| 科技| 资兴市| 西畴县| 周宁县| 渭南市| 集贤县| 大新县| 东乡| 洞头县| 邛崃市| 呼图壁县| 焉耆| 买车| 响水县| 秭归县| 洪雅县| 荃湾区| 滦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夏邑县| 江油市| 浪卡子县| 时尚| 荥经县| 永善县| 武山县| 高淳县| 临泉县| 闽清县| 金寨县| 江源县| 和顺县| 连山| 安西县| 柘城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