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周昉 《老子撫琴圖》(明人摹本)
人最應該認識的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了解他人,是聰明,了解自己,是智慧。戰勝別人,只說明他有力氣,戰勝自己,才是真的
強大。知道滿足的人才會富有,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居住在適合自己之地的人才能長久生存,死后名聲不泯滅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本質是底層思維和心態的不同。同樣都是面對困難,有人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想方設法挺過去,有人卻會視為無法逾越的鴻溝,總有借口或臨陣脫逃,或一蹶不振;
同樣是被人批評,有人當做是金玉良言,有人當做是別人的刻意針對;
同樣是一年又一年,有人不斷復盤,力爭越來越好;有人年復一年,原地踏步;
……
命運的確不公,但“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能清醒認識自己、戰勝自己,一生為某些目標堅持不懈,這才是最聰明也最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的頂級自律是有始有終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
普通人做事,常常功敗垂成。如果快要結束時,能像剛開始一樣小心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
老子這是在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都要慎終如始,否則會功敗垂成。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確,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因為種一棵樹只需要一天,可是養一棵樹卻需要很多年。你真的能長期堅持嗎?
老子也是看透了這個人性的弱點,于是提出“慎終如始”。
追求的目標越遠大,就越要付出一如既往的長期努力,而且越是接近終點,就越需要格外的熱情和耐性。
這就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有始有終。
清醒的人都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不固執己見,所以反倒更清醒;不自以為是,所以聲名自然顯揚;不自我夸耀,所以反倒有功;不自大,所以居于高位。
這正是老子的智慧。
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向來都善于聽從別人的建議——聆聽他人之意見,但保留自己之判斷。只有廣納良言為己用,才能博采眾長于一身。
現如今,很多行業都巨變連連,如果我們仍然固守成規,憑借以往經驗沾沾自喜,那么遲早會被時代拋棄。
善于學習,保持清醒,保持謙虛才是必備的基本素養,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當你見識得越多,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而善于發現自己“無知”的人,則更善于打開“潘多拉”的大門,看到另一個世界。
一個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好高騖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能擊垮堅強之物的東西也沒有能超過水的,因此沒有什么可以替代水。
柔弱勝過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執行。
老子這段話有兩層意思。
其一,即便是少量柔弱的水,也可憑堅持不懈之功滴水穿石。
其二,多數人都能看到弱水實強,但卻看到歸看到,很少有人因此受教,因此成功。
大多數人首先沒有滴水穿石的韌性和決心,其次沒有知行合一的覺悟和勇氣。
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不少人的通病。
要知道,任何質的飛躍都需要量的積累,而量化的前提是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說的是天下間看似最笨最拙的東西,能夠勝過天下最聰明最巧妙的東西。
一個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曲則全,枉則直,
洼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委曲自己就會保全自己,彎曲了才能再伸直,低洼了就會盈滿,破舊了就會出新,占有的少
就會得到更多,知道的多了就會迷惑不解。所以圣人堅守大道,把它作為天下萬事萬物的法式。
所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币淮ト送蹶柮髟诠賵龃猴L得意時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后,又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
那時的龍場猶如人間地獄,九死一生,可他卻并未因為受到莫大委屈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通過“龍場悟道”不僅保全了性命,從此“圣人之道坦如大路”,還進而開啟了一門流傳至今的陽明學思潮。
劉震云曾說,世上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委屈。
可一個人的格局,就是被委屈撐大的。那些你曾經受的委屈、吃的苦,總有一天會變成生命里綻放的燦爛煙花。
懂得“曲”才能“全”。
與其終日惶恐,不如接受改變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狂風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誰制造了狂風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維持風和雨,更何況人呢?
在《道德經》中,這段內容老子是想告訴統治者,天地尚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何況是人。
因此不必總下達一些疾風驟雨般的政令,橫加干涉百姓生計。
而借鑒到今天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里,這句話也充滿現實意義和啟發性。
飛速變化的年代里,唯有接受現實,正視變化,保持進步,才能既有能力以不變應萬變,也有能力以萬變應萬變。
既然無法控制風雨,那么不如控制自己。
不爭,不是不作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因為不與天下人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人爭得過他。
老子向來崇尚“不爭”??伤f的不爭,不是不作為,而是應該按照自然規律有所為;在作為的過程中,也可以一時“無為”。
因為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在遇到困難時,老子告誡人們,不妨以退為進,靜觀以待變,然后再擇機采取行動。
凡事不強求,萬事不將就。以我之力盡我所能,盡力之后仍不可為,坦然放下。
簡樸的文字,博大的視野,精深的道理,千古不悖的智慧,區區五千余言的《道德經》,可謂一個蘊藏人類精神文明源頭的大寶庫,它言言玄機,字字精義,給一代又一代人點撥、教化,被一代又一代人誦念、傳承,是每一個中國人無法繞過的經典。
清代思想家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魯迅也說,不讀老子的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號稱“萬經之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愿你的舒展、安寧與智慧,從深深體悟這7句箴言、從翻開《道德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