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故宮
故宮,對于任何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都是首選的觀光景點。
畢竟這座宮殿,自建成之日近600年間,先后有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里,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
時至今日,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秋9月,借進京參加筆會之際,我又一次走近這座充滿神秘、記錄和見證歷史的宮殿。
故宮又稱紫禁城,占地7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 9.9米,號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和諧美觀的角樓。黃色琉璃瓦頂和鎏金寶頂在陽光下閃爍生光,祔著藍天白云,越發顯得莊重肅穆。 故宮的面積約是天安門廣場的兩倍,比凡爾賽宮殿還大,是日本平安神宮的十倍左右。據說共有房間9900間,但是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天災人禍,1973年經專家核實,故宮還剩下大小房屋8704間。
中國古人認為九是數字中最大的,而皇帝則是人中之王,所以故宮的建筑幾乎都和9或與9的倍數有關。像大門上的九排九路門釘、房檐上的九個走獸,就連城墻四角的四座角樓也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同時,九與久諧音,暗含江山天長地久、永續不變的寓意。
故宮建筑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午門共有五個拱門,正中間的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即使地位再高的大臣,也只能使用兩側的門;地方上的諸候只能使用最兩端的小門。這些都是根據身份,等級來嚴格規定的。過去,只有皇后在結婚的時候,才能從午門進入一次,其它女性一律禁止出入午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最高的殿宇。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金水,發著幽暗的光。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而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
太和殿建筑面積2381平方米。宮殿的長寬比例也被精心設計成9:5,代表著帝王的九五之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明清兩朝的重要典禮,如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這里舉行。站在太和殿下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臺,如同白云,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宮殿就像天上仙境一般。
過去一直以為這里還是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根本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為養心殿。
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皇帝都會先到中和殿歇歇腳,接受官員的跪拜。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這里看祭文。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到了清代,這里是皇帝宴請少數民族的王公、大臣的地方。每年除夕,皇帝都會在這里舉行宴會。后來這里也成為科舉制度中最高級別的殿試考場。殿試與其他考試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考場的監考官由皇帝本人親自擔任。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跨過乾清門就進入了后宮,乾清宮在清代康熙帝以前,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后,這里成為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筵宴的重要場所。
坤寧宮原是明朝皇后的寢宮,公元1665年,清朝的順治皇帝將這個宮殿改作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西大炕祭祀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東北角的大鍋是為祭祀煮肉用的。坤寧宮東暖閣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康熙皇帝的時候規定皇后住在坤寧宮,因為坤寧宮地處東西六宮之間,皇后又有統攝六宮之責,所以皇后號稱“位居中宮”。當朝皇帝的嬪妃則住在后三宮兩旁的宮殿里,這些宮殿就是東西六宮。東西六宮取自于《周禮》的六寢六宮制度,因為這個地方住著妃子,所以它的建筑布局從平面上看是一個坤卦的卦象,象征陰。東西六宮的地位比后三宮要低。
乾清宮、坤寧宮之間的宮殿是交泰殿,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寶璽曾收藏于此。乾隆皇帝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所定,將寶璽的數目設為25五枚,他就是籍《周易》所記,祈求上蒼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續二十五代。
“內廷”還有為皇家游玩的三處花園。即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
……
故宮實在太大了,6個多小時時間,依然是走馬觀花。
夕陽西下,故宮被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漫步在這綠樹紅墻的宮殿里,總是擺脫不了歷史的幻影。仿佛每一塊磚、每一塊瓦,都在傾訴一段古老的故事。
不管你承認與否,凡是來到這里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內心的積淀。因為故宮已將它所經歷的一切,于無聲中升華。古時如此,今者亦然。故宮說到底不過只是一個場所,一個大背景。但是積淀后的故宮,卻可以顯示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紐帶的氣勢。
如果將故宮看作朋友,你更可以懷有一顆同情溫暖的心靈,去感受它的輝煌和孤獨。尤其是日暮中的故宮,更似一位老者,雖不說話,卻默默告訴你人生的真諦。宇宙洪荒,人類不過是滄海之一粟,故宮見證了太多的人生經歷,一切在當時看似無法釋懷的悲歡離合,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
雖然身在故宮,可我卻無法真正走近它。但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能夠感受到它想要告訴我們的一些事情。其實,不只是故宮,所有歷史的見證,無論是建筑還是書籍,我們不妨以一種朋友的身份和角度去了解它們,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的心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