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我們的周圍經常可以看到,兒女們圍在生病的父母病床前竭力伺候,情景十分感人;老人去世了,兒女們呼天搶地,全力發送,情景更是感人。
只是靜下心來思考:老人在平日或活著的時候境遇如何呢?實在不敢想象,一些老人在家里承擔著繁重的家務:看孩子、買菜、做飯。我的一位朋友是因每天為子女買菜做飯,操勞過度,終至栓塞,躺臥在床。另外一位朋友早就有心腦血管疾病,卻要遠渡重洋到美利堅合眾國去做“勞工”——照看孫兒,最后猝死,撒手人寰。人之為老,老之為人,竟落得如此下場。還真不能簡單地抱怨二友的兒女們不孝順。你看他們在老人患病后,逝世前,跑前跑后,很是讓人稱道。只是我們如果深層次地探討一下二友晚年的境況,卻滲透了無限的悲涼。
現今的年輕人,剛結婚時并不會發現雙方老人的利用價值。當二人世界演變為三人世界時,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于是,雙方父母像被發現新礦藏一樣被重視起來。
這也是有年齡區間的:
“知天命”之年不怎么受歡迎,因為你畢竟還沒退休,利用率不高;耄耋之年也不受待見,老態龍鐘,弄不好還得照顧你呢,沒興趣;唯獨花甲與古稀之間,最適合錄用。這部分出生在建國前后的父母們,年紀相當,體力尚可,自然大受擁戴。
問題是這一代人其實是最辛苦的一輩。他們長時間生活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歷過節糧度荒、四清文革,身心都曾飽受摧殘。好容易熬到退休,沒享到清福,卻要及時向下一代報到,重新“上崗”勞作。真是不怎么幸運。可是,在子女們的眼中,“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似乎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兒。殊不知,老人們早已老邁,每天是在“帶病堅持工作”,而且臨近崩潰的邊緣。兒媳姑爺們下班會嚷累得賊死,先躺在床上歇會兒。在他們看來,你是在家里“歇”著的,當然應該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如果你當年再不注意計劃生育,一氣兒生了兩個三個,那就更苦了。兩三個子女會較著勁地使用你,來個“五馬分肥”,甚至“五馬分尸”,不把你累出血來絕不罷休。“大家的媽媽大家用”,利益均沾,最公道的。
這樣的“長工”老人,哪里是在享受天倫之樂,分明是“老奴”、“老仆”嘛。我們有必要向相關的兒女們大聲疾呼:放過可憐的老人家吧,讓他們輕松愉快地度過自己的晚年!你們自己也有老了的時候,你們想讓他們奔波勞碌辛苦備至死而后已嗎?你們對老人,不必一味病中盡力,死后盡孝,只消平日盡心即可。請另換一種思維,對老人別使得太苦,用得太狠,無盡無休地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在提倡和諧講求孝道的今天,不做不孝和不肖子孫。
請多為自己的老人創造寬松的養老環境,讓他們在舒心的前提下安度晚年。正因為面臨上述的社會大環境,我們有必要向年輕人吹響孝敬老人的集結號。而且不是一般地提倡保護你們的父母,而是要堅定不移地保衛你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