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個不稱職的領導
唐僧——取經活動的領導者,他的核心作用不容置否。他擔當、執著,是一個不甘萬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經的虔誠的理想主義者。他向唐太宗保證:“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到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作為僧人,他嚴持戒律,目不視惡容,耳不聽淫聲,心不起邪念,把那美貌嬌容視為糞土,把金珠寶貝看作灰塵;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嚴格,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但是,若用“以人為本,以用為本”的理念來衡量取經團隊的領導,唐僧就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理由如下:
第一:固執,自作主張。以“盤絲洞七妖作法”為例。唐僧自作主張去化齋,徒弟們好言相勸,無奈他固執無限,結果成了七個女妖的“上門午餐”,最后才含淚悔恨,那豈不是“事后諸葛亮”嗎?
第二:自私,無情無義。眾所周知孫悟空為保唐僧取經,費了無數殷勤勞苦,可當他打死兩個偷盜的毛賊時,作為一個被保護者以及貴為人師的他卻對著毛賊尸體默默禱告:“不要怪我,要告就到地府告那猴子……”。孫悟空為了他可謂是舍生忘死,但他對孫悟空卻是動不動就念緊箍咒,甚至把猴頭箍得像個葫蘆還不肯罷休。逼得悟空只好對觀音菩薩訴苦:“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那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奪脆骨,蛟龍背上揭生鱗,只指望歸真正果,洗孽除邪,怎知那長老背義忘恩,直斷一片善緣。”
第三:人妖顛倒,是非不明。唐僧作為取經的領導核心,遇事應該沉著冷靜,但事實上他特別輕信,多次上妖精的當,仍是
第四:耳朵軟,沒有主見。以“三打白骨精”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變,唐僧不辯真假,不能怪他,畢竟不如悟空的火眼金睛。但是既然悟空已經道出實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為證,唐僧就應該尊重事實。然而,八戒在一旁的挑撥,唐僧果然耳朵軟,誤會悟空,念起緊箍咒。把個悟空疼的沖天撞地,苦苦哀求:“師傅,莫念!莫念啊!啊!……”試想,此時,他唐僧怎么不想想,悟空一路穿山越嶺,擒妖除怪,立下汗馬功勞呢?他怎么可以如此糊涂,這不是過河拆橋嗎?
第五:言而無信。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作為師傅的唐僧,應該是一諾千金。記得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寫過一紙貶書,作憑證,解除與悟空師徒關系。并有驚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墜下地獄,不得超生!”然而,每次在落入陷阱之時,會大喊:“悟空,救我!”難道他唐僧不知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第六:膽小懦弱。師徒一行每逢到窮山惡水時,唐僧就會“大驚失色”或“流下淚來”……連豬八戒都說:“老大不濟事!”
……
于是,眾人認為:唐僧———是個不稱職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