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普惠型黨內關懷幫扶機制
努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安徽省明光市的幾點做法與體會
近年來,安徽省明光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要求,按照“廣覆蓋、低標準、普惠及”的原則,建立健全了覆蓋在職村干部、離任村干部、生活困難黨員和年滿70周歲老黨員等為一體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長效機制,努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維護農村的和諧穩定,這一做法相繼被《安徽組工信息》和《江淮》雜志刊發。三年來,全市共發放黨內激勵關懷幫扶資金近2000萬元,其中,在職村干部工作補貼、醫療養老保險1427.1萬元;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468.4萬元;生活困難黨員住院補助、困難幫扶、去世吊慰25.4萬元,年滿70周歲老黨員補助43.8萬元。具體做法為:
一是擴大范圍,廣覆蓋。經過摸排,市委常委會議決定將建國以來至2008年4月村“兩委”換屆前,對連續任職一屆(或3周年)以上的正常離任村干部全部納入補助范圍,在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后,按年領取“退休金”。經統計,全市共有正常離任村干部8879名。去年,全市共有4146名離任村干部領取了“退休金”。
二是量力而行,低標準。由于明光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2008年,市財政收入僅為3.02億元,并且每年在職村干部工作補貼、醫療養老保險支出已達886萬元,如標準過高,市財政將難以負擔。在調研中,大多數離任村干部表示,補助標準高低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要建立長效機制,體現黨和政府的關心。市委、市政府在認真分析全市經濟發展態勢的基礎上,決定按照“小步快跑”的思路,先建立相對較低的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再逐步提高。2009年起對離任村干部每任職一周年,正職補助40元,副職補助20元,今年初分別調整為60元和30元。
三是完善機制,普惠及。在對離任村干部給予補助的同時,明光市從2009年起還建立了黨內關懷幫扶專項基金,專門用于農村(社區)黨員、干部的住院補助、困難幫扶和去世吊慰。對農村黨員凡單次住院費用在1萬--3萬元的,給予500元補助;3萬--5萬元的,給予1000元補助;5萬元以上的,給予1500元補助。對農村(社區)黨員家庭因自然災害造成房屋或其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的,或因意外事故造成家庭重要勞動力致殘或死亡的,給予300-500元慰問金。對農村(社區)黨員的,給予200元慰問金。對農村(社區)年滿70周歲黨員按照每人每年200元的標準給予終身補貼。
黨內激勵關懷幫扶長效機制的建立是明光市在面對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的大膽探索,是黨建工作理念和內容的創新,拓展和突出了基層黨組織以人為本的功能,進一步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在全市引起了較大反響。
一是提高了村干部崗位的吸引力。以前,在農村有文化有技術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對村干部崗位不屑一顧,村干部隊伍不僅年齡結構老化,而且文化程度偏低、帶富能力不強。自從2009年建立健全了在職村干部“一定三有”制度后,吸引了更多的農村致富能手和外出務工人員參與村“兩委”競選。去年8月份,村“兩委”換屆選舉結束后,全市907名村干部平均年齡降至44.1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464名,占51.2%,年齡結構和文化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二是調動了在職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過去由于村干部工資待遇低且離任后生活無保障,一部分村干部把當村干部作為副業來做,種田致富才是主業,工作壓的緊了,就撂挑子,甩手不干了。“以前工作繁重,報酬屈指可數,看看老前輩,感到寒心,并且群眾說風涼話,心灰意冷、感覺當村干部一點意思都沒有;現在‘一定三有’制度實行后,感覺有榮譽感,跟黨走,沒錯,共產黨始終是把我們想在心里的。”三界鎮梅郢村黨總支書記劉彬說。
三是激發了離任村干部和老黨員發揮余熱的熱情。明東街道蔡安村黨支部原書記楊興文激動地說:“在登記摸底的時候,我也不相信組織上能拿這么多的錢,來解決我們離任村干部的生活補貼問題,并且這次把生活困難黨員和老黨員都考慮進去,我們感到很滿意。不管離任補助錢多少,但暖心窩,說明黨和政府一直沒忘記我們這些離任村干部!”很多老黨員也都紛紛表示一定積極支持村里的工作,帶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農村開展的“評星掛牌”創先爭優活動中,全市共有1452名離任村干部和老黨員結合自身實際,主動認領了環境衛生監督崗、矛盾糾紛調處崗、村村通建設維護崗等,繼續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四是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由于過去基層黨組織平時對黨員教育和關懷幫扶不夠,致使少數黨員對參加組織生活積極性不高,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黨員發展工作。隨著黨內激勵關懷幫扶長效機制的建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主動要求加入黨組織。潘村鎮范莊村黨總支委員楊行嶼說:“現在群眾對黨組織的觀念得到了有效轉變,原來年輕人入黨不積極,現在積極要求進步,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很多村干部都說,“以前開會是三請四邀,現在只要通知開會,一些七十多歲的老村干和老黨員拄拐杖走三四里路,都主動來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