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eGeng
作為半個制鞋業人員,簡單說一下鞋這部分吧,我自己也長跑近十年了,鞋子穿過的真的是不計其數。
鞋子、鞋楦的形狀雖然千變萬化,但相對于人腳型的各種奇葩來講,還是相對單一的,所以別人覺得舒服的鞋子你不一定覺得舒服。
運動鞋發展到今天,基本是一分錢一分貨,300塊的李寧和一千多的Asics你穿上跑兩圈,高下立見。
這點和成裝區別很大,100塊的凡客襯衫和2000多的Canali的穿上你沒啥感覺,成裝買的更多是設計和品牌。
咱們先來看一個圖片,Nike以支撐度為標準,把跑鞋大概分成幾個級別,這個雖然不是業界標準,但對消費者很有參考價值,事實上我們作為Nike供應商也是參照這個標準的。
Barefoot-like ride: 以最小最薄的outsole(大底)為目標,現在很流行的跑鞋概念,還出現了一些只做barefoot跑鞋的小品牌,(比如
Racing:支撐度基本與Barefoot類似,帶有一些適合在橡膠跑道上競速的特性,鞋底有橡膠小釘子什么的。我們以前上學時中距離競速比如800、1600米就一般穿這種鞋。
Neutral ride和Stability就是我們普通人日常鍛煉時應該考慮的鞋款了。不怕麻煩可以每個都去試試。
總的來說,支撐越好,對路面的感覺和反饋就會越少,鞋子一般也會相應的重一些,這個是常識,大家自己都能琢磨明白。
我們跑步是為了強身健體,不是競速出成績,所以保持鍛煉心肺和肌肉的同時對身體組織有最大程度的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要迷信什么裸腳感地面感神馬的,還是選一個支撐度比較高的鞋子吧,重一點無所謂的,還鍛煉肌肉呢。
具體需要哪種程度的緩沖,要看你個人的身體素質,跑步強度,以及跑步習慣和姿勢,我覺得一般如果不是特別需要保護膝蓋,而且體重不是特別過分的普通跑友,在Neutral Ride這個檔次就可以了,比如Flyknit Trainer, 經濟一點的Air Pegasus。
然后說點具體的。
跑步鞋很多人推薦New Balance,NB的鞋10年前還算是可以,現在來看就是個渣。鞋子的技術和別的產業一樣都是在不斷進步的,而NB只會啃老本,控制供應鏈,技術上毫無創新??纯碞ike 的Flyknit系列就知道了。
Flyknit是我穿過的最輕便的跑鞋,然而對足部的支撐卻絲毫不含糊,Nike自己把Flyknit Racer(還有個trainer,重一點,鞋底寬大一些)分類成Barefoot,但我穿Flyknit racer跑這半年的感受是它完全可以勝任日常鍛煉的緩沖工作,比市面上目前99%的barefoot鞋都舒服,同時還能保持一個如此輕盈的鞋體。
Nike的技術團隊就是制鞋業的Google,各種新產品新技術他們都愿意嘗試愿意接受。當然沒事在小區樓下牽著狗慢跑幾圈這種,隨便買一雙合腳的NB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有很多同志推薦Asics。如果說Nike以技術取勝,Asics就以做工用料取勝。日本人做的東西細致用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放在Asics身上也一樣。
相對于自己的日本大兄弟Mizuno,Asics更為專心的做鞋子,而不是像Mizuno那種橫向發展,與運動沾邊的都不放過,連高爾夫球具都做的有聲有色。
Asics的鞋子都很難看,不像歐美廠商總是充滿未來感和大量用各種鮮艷的色彩,像我這種愛裝逼的這是死穴,廠家給我的Gel nimbus只是偶爾穿去健身房。
Asics是用Ortholite鞋墊用的最多的廠商(按比例),而且全部用的Ortholite高端系列。他們不計成本的在跑鞋上用好料子,這點和我國某些渣廠商不計成本的省錢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德國老牌Adidas和Puma沒啥代表性,本來也是一家,中規中矩,頂級產品沒多特別,價格也比較中庸,這兩家和Nike不是一個級別的廠商。
現在有很多原本不做跑鞋的其他領域的運動品牌也慢慢加入到這個陣營來,比如Under Armour,他們算是后起之秀里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他們研發了一些鞋側用CFRP材質做的跑鞋很是炫。
最后再補充一句,最合適的鞋墊就是運動鞋里原配的那一雙,因為那個形狀是完全根據鞋型開發的,有多少種鞋型就有多少種鞋墊。
最高端的運動鞋里基本被Ortholite材質壟斷,Nike free 系列 4.0/5.0,LunarGlide,Pegasus,Flyknit系列,各種Asics,有買的同學們可以把鞋墊揪出來瞅瞅。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