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彭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心與支點

我與“你”相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學校教育如何科學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編者


文化有“道”與“術”兩個層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內核、本質;術是形式、方法。兩者同屬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載的是價值觀體系,關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將成為沒有生命的空殼。需要進入所有學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撐點則是禮儀教育、人格教育、擔當教育和經典教育。在這些問題上著力,庶幾可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素質。


傳統文化進校園,近些年來一直沒有停,戲曲進校園、武術進校園、書法進校園、楹聯進校園,如今又有中草藥進校園等,總體而言,大多屬于藝術類范疇。從學理上而言,文化有“道”與“術”兩個層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內核、本質;術是形式、方法。兩者同屬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載的是價值觀體系,關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將成為沒有生命的空殼。兩者孰輕孰重,毋庸贅言。戲曲、武術等進校園,很有必要,但不必進入所有學校,需要進入所有學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撐點則是禮儀教育、人格教育、擔當教育和經典教育。在這些問題上著力,庶幾可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素質。


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是道德理性


東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在于,西方是宗教文化,是以“神”作為中心展開的,人的靈魂需要交給上帝“管理”。中國文化是以“人”作為本位展開的,人的靈魂需要自己通過道德來“管理”。中國文化的基本命題是立德樹人,即如何通過教育、踐行,造就人格完善的“君子”。千百年來,從孔子到朱子,再到顧炎武、曾國藩,古昔先賢無不孜孜于此,從而形成了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厚思想資源。把人的成長,定義為德性的增長,是中國文化的偉大與優秀之處。


兒童教育是將來立身于世的基礎,人的德性、操行、人格、志向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對于個人的未來,乃至國家的命運,所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基礎不穩,人生堪憂。《周易》提出“蒙以養正”的命題,認為在童蒙時期“自養正道”“培根固本”,意義重大,堪稱“至圣之功”。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也曾說:“欲救天下,先救學校,欲救學生,先救人心。”



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之下,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某些教育工作者,鼓吹個性解放等西方教育理念,放棄對學生德性的引導,導致學生身心的放任。道德教育虛懸一格,思想品德課內容空疏,不接地氣。有人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為誘惑,將教學的熱點引向各種各樣的技能考級,其結果是“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事實證明,今日社會風氣的渙散、腐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難辭其咎。


傳統文化浩瀚博大,涵蓋萬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學風浮躁的當下,某些表演性強,熱鬧、花哨,容易顯示成就的活動,可能成為首選,但它注定是光開花、不結果的造勢運動。而兒童的道德教育,不僅社會能見度低,而且需要做艱苦細致的努力,短期內不容易見成果,卻是我們民族的百年大計,任何一位希冀成為教育家的教師、校長都應該在這一關鍵點上有所作為。


小學生以禮儀教育為主


禮儀是文明民族的標志,任何一個民族,但凡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屬于自己民族的禮儀。中華文明,震爍古今。中華禮儀,彰顯了我們民族的友善、和諧與典雅,更是久享盛譽。但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被抹黑,禮儀傳承被中斷,很多人不知禮為何物。如今出境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毋庸諱言,世界各國對中國游客很少有正面評價,中華民族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在國內更是如此,不愿排隊,說話嚷嚷,隨地吐痰、扔廢棄物等隨處可見,大家普遍抱怨國人素質差。問題出在民眾身上,根源是在現行教育制度,從小學到大學缺少禮儀教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進德、知書達禮,是求學的首要任務,無人可以例外。《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愛,彬彬有禮等,都是修身的主課,并且是在兒童教育中完成的。


先秦的學校教育分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八歲入小學,教“小節”,“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屬于行為教育;十五歲入大學,教“大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如此區分很有道理。古人根據經典精神的要求,將孝親、尊師、友愛、勤勞、節儉、禮讓、謙和等理念以及心術、威儀、服飾、飲食、辭令等做人必備的規范,轉換為操作性很強的禮儀,融匯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每天踐行。孩子雖然在文化、智力、閱歷等方面不如成年人,但涉世不深,心性單純,可塑性強。這些禮儀,簡明易懂,容易上手,久而久之,自然內化于心;一舉一動,優雅從容,自然而然,合于法度。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朱熹非常認同先秦儒家的理念,他編撰的《童蒙須知》說:“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這些規矩浸潤著修身的理念,“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這些做人的細節,事關做人的形象,“修之則吉,悖之則兇”,對人生、對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絕非可有可無的瑣碎儀節。


曾國藩稱贊朱熹的《小學》說:“古圣立教之意,蒙養之規,差具于是。蓋先王之治人,尤重于品節。其自能言以后,凡夫灑掃應對、飲食衣服,無不示以儀則。因其本而利道,節其性而不使縱,規矩方圓之至也。”曾國藩要求子弟“洗盡浮華,樸實諳練”“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朱自清《經典常談》介紹儒家之禮時說,“這種禮,教人節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會的秩序,可以說是政治制度”“就是一個人飲食言動,也都該有個規矩,別叫旁人難過,更別侵犯著旁人,反正諸事都記得著自己的分兒”“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


筆者深信,從現在起,在全國所有小學中開展禮儀教育,三年五載之后,學生的氣象、社會風氣乃至中華的民族形象,一定會煥然一新。


中學生以人格與社會擔當教育為主


中學時期,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于人于世,都至關重要。任何文化的核心都是價值觀。所謂人生價值,是指人應該如何活著,為誰活著?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是從這個世界上攫取得越多越高,還是給予這個世界的越多越高?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人每天都被這一基本問題所左右。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要的是人格教育。梁啟超先生當年在清華講演時指出:“英美教育精神,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宗旨。”他說西人所謂有人格者,“即我國所謂君子”。我國古代的人格教育,就是“君子”教育,這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命題。早在戰國時代,孟子就將仁、義、禮、智等“四端”作為人格標準來提倡,仁是博愛之心,義是羞恥之心,禮是恭敬之心,知是是非心,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謂之非人”。“四端”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品格、境界與行為方式,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四端健全,才有可能成為完人。反之,書讀得再多也不可能成才,而且有可能危害社會。



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并非人生的終極目標,隨之而來的任務,是擴而充之,讓自我價值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勇于為天下擔當,由“小我”走向“大我”,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中國的儒者,最富天下情懷。孔子提出的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地為之奮斗。宋明學者尤為突出,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朝東林黨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下擔當,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深深扎根于社會的深層,成為中華民族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力。


學生的志向只有不斷激勵,才能卓然獨立。唐文治先生少年時讀到清儒陸清獻的《座右銘》中“天下后世待汝治,汝勿徇汝無涯之欲而喪厥志”一句,“頗覺奮然”,成為一生理想。他擔任無錫國學專修館校長時,曾編撰《人格》一書作教材,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過者化”等語砥礪學生品德。他自撰楹聯:“四海同春,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幼;萬物一體,天下溺猶己溺,天下饑猶己饑”。以這種高尚的思想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生素質必將全面提升。


經典教育與文化認同


經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態,世界上只有最優秀的民族才擁有經典。中國文化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典范之一,其所創作的《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是中華民族價值觀體系與生活樣式的載體,是千百年來舉國認同的經典,對于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不可小覷。梁啟超說:“《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熊十力說:“夫經之所明者,常道也。常道如何可廢?”徐復觀說,中國經典“在人之所以為人的這一方面,確顯示了常道,而可對自己的民族,永遠在精神的流注貫通中,與我們以啟發鼓勵、提撕、溫暖,我覺得這是無可置疑的。”


自民國初,蔡元培宣布在學校中廢除讀經教育,經典教育的傳統被阻斷。這一決定,引起地方及學界的反彈,故其后出現多次反復。作為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學者之一的嚴復,晚年積極提倡讀經,他說儒家群經是“中國性命根本之書”“我輩生為中國人民,不可荒經蔑古”。他將經典學習與人格養成、國性養成看成是一體的事情,見解最為深刻:“夫讀經固非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無加損,乃因吾人教育國民不如是,將無人格;轉而他求,則亡國性。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故曰經書不可不讀也。”兩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是建立在這些經典之上的。若是斷然拋棄之,“轉而他求”,就會喪失國性,不成其為中國人。


當今之世,東西方文化的博弈隨處可見,其本質是:中華民族能否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模式。學習中華經典,弘揚經典精神,提高文化立國的理論思維與公民的文化自覺,不可或缺。突出中華的文化主體性與品格,深入探討與實踐,以此解決中國道德失范、社會失序的問題,重建人格標準與道德倫理規范、為人處世的原則、社會公德,陶冶情操、變化氣質,對于整體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與全民素質,無疑具有戰略意義。


作者: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在清華大學先后開設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禮儀之“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誠衛士
2009023彭林:國學與禮儀文化.flv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
該不該學《弟子規》?
昌邑市宋莊小學“傳統文化”進校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天台县| 花垣县| 弥渡县| 康保县| 铅山县| 六枝特区| 绥棱县| 全椒县| 聂荣县| 申扎县| 合水县| 正镶白旗| 东乌珠穆沁旗| 三河市| 外汇| 麟游县| 吉水县| 门源| 灌阳县| 甘洛县| 休宁县| 大连市| 德昌县| 乌拉特前旗| 乌鲁木齐县| 马龙县| 榆社县| 岳阳县| 招远市| 体育| 忻州市| 万荣县| 东港市| 登封市| 巴南区| 白朗县| 理塘县| 呈贡县| 石门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