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媽媽都會遇到這樣一個煩惱:孩子大了,想讓TA學著一個人睡覺,可是TA總說害怕不敢一個人睡......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關于這個問題,孩子們有說法!一起來看看吧
1.怕黑暗
“我其實膽子大,但我怕黑,因為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見,摸不著!”——軒軒,3歲,幼兒園小班
對于孩子怕黑的心理,其實是恐懼黑暗里的未知。
當獨自面對黑暗時,因為不知道黑暗里有什么,恐懼在被放大。
怎樣才不怕黑?
首先,我們要引導孩子的思維,和孩子一起探索黑暗的故事,尋找黑暗中的樂趣。
比如,在《黑夜怕怕》里,膽小的負鼠十分怕黑,總以為自己身后跟了一只“黑夜怪物”。
所有的夜行動物都跟著負鼠,在黑夜里四處行走,狀況百出,黑暗中似乎有什么在追著它們。
可動物們不知道的是,一切都只是大家內心想象出來的恐懼......
在輕松有趣的動物形象與幽默逗趣的表達方式中,爸媽們可以演繹書中角色,和孩子來一場黑夜互動,比如和孩子一起躲在溫暖但光線暗的被窩中,營造書中黑夜緊張的環境氛圍,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這樣對黑暗新奇的體驗方式,可轉變孩子對黑暗的抵觸心理,學著接納,不再怕黑。
2.怕鬼怪
“媽媽一到晚上就要關燈睡覺,我怕,我怕有鬼,有妖怪出來抓走我。”——Julian,4歲,幼兒園中班
為什么怕有怪物?其實是害怕被傷害,需要保護。
隨著孩子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變多,良莠不齊的信息不斷侵襲孩子的大腦,引起不良反應。
所以,家長們在教導孩子時應更謹慎選擇合適的產品。
怎樣才不怕有怪物?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
爸爸媽媽們看過這本適合家長和孩子共讀的《床底下的怪物》精美繪本就知道了。
首先,這本《床底下的怪物》是以視覺轉換的方式,讓害怕獨自睡覺就會被怪物抓走的孩子,看到原來怪物睡覺時也會害怕,緩解孩子的恐慌心理。
其次,夸張搞笑的畫面碰撞,直擊孩子心底,容易引導孩子克服獨自睡覺的恐懼。
而隨著故事的深入,帶領家長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引導孩子粉碎內心的“小怪物”,讓孩子學會更勇敢地面對黑暗的夜晚。
孩童世界的單純,因為想象力太豐富就覺得黑夜可怕,但也因不設限的思維,單純敏感的心靈,更能體會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
只要爸爸媽媽們正確引導孩子,相信很快就能讓孩子愉快告別怕鬼怪的負面情緒。
3.怕不被愛
“媽媽以前都是陪著我睡的,她現在卻要我一個人睡,她是不是不愛我了?”——蕊寶,5歲,幼兒園大班
對于這種孩子沒有安全感,實則是對父母另類表達愛的情況。
正確做法可以是,讓孩子清楚知道——我和媽媽分開睡,但媽媽依然是關心我愛我的好媽媽。
怎樣才敢一個人睡?
那么,當孩子不再害怕夜晚獨自睡覺之后,如何更快適應一個人睡覺?
《第一次自己睡覺》里,小女孩櫻子的做法值得參考學習
故事的開始,可愛的櫻子對媽媽說要練習一個人睡覺,但媽媽很好奇,以前櫻子總要媽媽陪著才能入睡,現在是如何克服心理恐懼,一個人也能勇敢地入睡呢?
櫻子和現實中的孩子一樣,年紀小,需要人陪伴才能入睡,但這次陪伴她的不是媽媽,而是她的玩偶家族成員!
第一天是狐貍,接下來是貓咪、小熊、兔子、企鵝......睡覺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后,櫻子終于嘗試著一個人睡覺了。
一旁默默觀察的媽媽很欣慰,孩子終于學會一個人睡覺了。
在生動有趣的圖畫中,櫻子努力學著長大,勇敢嘗試一個人睡覺的故事情節,非常適合孩子閱讀學習,并且容易培養孩子一個人也能獨立睡覺的好習慣。
看,以上就是孩子們怕黑,怕鬼,不敢一個人睡的主要原因。
媽媽們在了解之后是不是覺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呢?
總之,當孩子對黑夜產生恐懼心理不敢獨處時,家長不應該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