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的鑒定重點是要正確辨別與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樂瓷相混淆: 1.元代除少數玉壺春瓶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無釉。洪武則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外,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紋大碗也為釉底,其他器物則底部無釉. 2.元代碗類底足斜削的習慣,洪武時期除民間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較細的器物已改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為上狹下寬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變為直而稍翻唇,決無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紋絕少五爪,洪武官窯器幾乎全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種裝飾工藝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繼續使用。 6.元代蓮花葉子為標準的葫蘆形,洪武已變形的不成葫蘆形了。 7.元代牡丹葉子畫得肥厚規矩,洪武已變片稍微細瘦而隨便了。 8.元代的仰蓮瓣紋每瓣都分開繪畫,洪武朝除個別器物仍分開畫上,絕大多數蓮瓣之間借用邊線,不再分開,并出現了雙勾描繪邊線而不填色的白描畫法。 9.器物頸啊的蕉葉紋,元代每片蕉葉之中莖或單線色繪或雙勾填色,洪武則蕉葉中莖以雙線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紅以,形成中莖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點 1.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樞府窯古樸渾厚的遺風,尤其以民窯為甚。民窯撇口盤、碗類,中腰以下胎體漸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樣,或折腰,或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跡。官窯器則銳意創新,迅速擺脫元瓷厚重粗笨的風格,孕育著以造型秀美飄逸著稱與世的永樂瓷器型,從而展現了明瓷的新風貌。 2.胎體特征 胎土因淘煉粗細之差,胎質表現不一。以官窯器物而論,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質細白,稍有厚重感。民窯器物則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胎體斷面呈土黃色,但大多數仍為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為元、明兩代瓷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 常見的洪武民窯瓷器,有的胎體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經厚潤的青白釉汁映襯,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窯器釉面雖也為青白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紋,玻璃化程度高,色澤清雅,柔和悅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光澤感不強。有器足與器身釉面色調不一的怪現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時產生變異,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圖案紋飾 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流暢,豪放生動。洪武時期,官窯與民窯發展進程不一。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而民窯器物則別有洞天,特別是描繪自然的寫實紋飾,更能體現制瓷工匠豐富的創造力,反映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 洪武時所繪菊花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則為葫蘆形;同時元代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至洪武時則明顯縮小,昔日的碩葉紋飾不復再現。由此可以看出元、明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系。 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另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一些民窯器物的繪畫也和元代紋飾一樣,多用蓮瓣紋圖案。元代的蓮瓣內常書八寶之類,而洪武時多繪團花圖案。碗、盤類中,多見如意狀飄帶云、火云、纏枝蓮等紋飾。民窯器心,多草書“褔”“壽”字,也有繪蕉葉、纏枝蓮、松、竹、梅、蘭、水藻及人物、動物等的。主體紋飾常用云龍、梅、蘭、樹、花鳥、纏枝花等,而邊飾則多為二方連續簡單幾何紋。民窯青花器紋飾,繼承傳統的書法與繪畫,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畫”,用筆簡練、純熟,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大筆寫意,著意渲染。青花色調與元代一樣,比較穩定,很少有流散現象。但發色并不濃重,趨于清淡,能較好的襯托出紋飾畫意。 5.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風。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于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特征。同時也興起各種型制的圈足,種類繁多。另外,民窯青花碗一類,則底面無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過肩,殘留有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黑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斑。其形成原因有兩種:一為胎體本身含有鐵質,經窯火燒結轉為氧化鐵而呈現紅色;另一為工匠著意舊刷而成。經明代延續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紅斑越濃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