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北宋首屈一指的大神,如今淪為透明人

幾乎每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知道一個跨時代的背誦、默寫天團——唐宋八大家。

但提起這個天團的具體成員,每一個人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卻又如此不同:

韓愈,我們自然會想起他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想起他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想起他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柳宗元,我們會想起他創造的成語“黔驢技窮”,想起他的《捕蛇者說》,想起他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歐陽修,我們會想起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想起他那些可愛的小黃文……

王安石,我們會想起古代繼商鞅變法之后最大陣仗的“王安石變法”,想起他寫過的一個神童如何“泯然眾人矣”(《傷仲永》),想起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蘇軾,我們會想起的更多,想起他的千古名篇,想起他的豪邁豁達,甚至想起他的東坡肉……

蘇洵,我們至少會想起,他是蘇軾的父親,“三蘇”之一……

蘇轍,我們會想起,他是蘇軾的弟弟,“三蘇”之一,“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中的“子由”……

曾鞏……

是的,想起曾鞏,只剩下一個省略號。

這位曾先生,純粹是由于中國人對于數字“八”的迷戀才來湊數的嗎?

01. 大神的光芒與黯淡

曾鞏出生在1019年,他生活的年代迄今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時光里,他的文章受到冷落,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不過是最近100年的事。

也就是說,在民國以前的800多年中,曾鞏是古文寫作領域大神級的人物。只是今人無法領略和感受罷了。

歐陽修在世時,當了相當長時間的北宋文壇盟主,地位很高,當時就被稱為“今之韓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個席位,即以歐陽修領銜,其他五人,要么是他的弟子,要么靠他的賞識才開始揚名。

作為文壇盟主,歐陽修生前就在物色自己的繼承人。在遇到蘇軾之前,他實際上已經認定曾鞏是最合適的人選。

那時候,曾鞏并無功名,但他的文章深得歐陽修推崇。歐陽修曾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曾鞏)為喜。”又說:“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歐陽修對曾鞏的愛,那是超出一般的愛。只要是難得一遇的好文章,糊上作者名字,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認定是曾鞏寫的。他曾把蘇軾的文章當成是曾鞏寫的,也曾把王安石的文章錯認為曾鞏寫的。

1057年,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閱卷讀到一篇好文,定為第一名,但轉念一想,這肯定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最終將此文降了一個名次。等到揭榜,才發現原來是蘇軾的大作。

曾肇后來寫文章紀念兄長曾鞏,說歐陽修是文壇宗師,曾鞏出道晚一些,但與歐陽修齊名,“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雖然是捧自己的哥哥,但曾肇這段話并無夸張。

事實上,曾鞏生前的文名確實很盛,獲得的評價也相當高。

連蘇軾都把曾鞏當作歐陽修門下最厲害的那個人,他寫詩說:“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王安石在給曾鞏的詩中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后來,王安石又對別人說,在我交往的人中,曾鞏的文章“不見可敵”。

要知道,發出這些議論的人,都是自視甚高的文壇、政壇大咖。可見,曾鞏真的是“無敵”,不然沒有人會愿意為一個終生沉淪下僚的文人抬轎子。

《宋史》評價說,曾鞏“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在大師輩出、群星閃耀的時代,沒有做過高官的曾鞏,能夠打出一片天地,確實不容易。

不過,曾鞏最終還是錯過了文壇盟主之位。原因不是他不夠格,而是與他同時代的蘇軾太過光彩照人了。既生瑜,何生亮。盡管曾鞏的個人性情更接近歐陽修,但歐陽修在發現蘇軾之后,經過權衡,還是明確地把文壇盟主之任,付與蘇軾。

近代朝鮮文學家黃玹,把曾鞏與蘇軾的區別,說得十分到位:“北宋多大家,而法勝者莫如南豐(曾鞏),以無法勝者莫如東坡(蘇軾)。”

用金庸武俠小說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曾鞏就像郭靖,一招一式都有師承,中規中矩,卻無人能敵;而蘇軾就像張無忌,無招勝有招,不僅厲害,而且是武林中特立獨行的異類。

然而,也因為曾鞏的文章“有法”,蘇軾的文章“無法”,有法可學,無法難學,所以后世學曾鞏的人多,學蘇軾的人少。

到了南宋,在理學家的推崇下,曾鞏的名聲已超越蘇軾。朱熹對“宋古文六大家”中的其他五位并不感冒,唯獨對曾鞏推崇備至,并致力于學習曾鞏的文法。在朱熹成名后,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將曾鞏推到一個很高的地位,稱他是自孟子以來的作文高手,說他的文筆“峻潔”“平正”“好懂”“簡莊靜重”。

后人對曾鞏的評價深受朱熹的影響,認為曾鞏的文章既明道理,又自然平近,且規范端正,可以作為范本學習和效仿。曾鞏的經典地位,由此逐步確立起來。

明代萬歷年間,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全書164卷,收文1450篇,多次再版,在明代后期文壇上引起了廣泛轟動。《四庫全書總目》稱:“世傳唐宋八家之目,肇始于是集。”“唐宋八大家”這一稱號,就是從茅坤這里開始流傳開來的。

自茅坤以后,明清兩代關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選本,多達二三十種。“唐宋八大家”這一概念,遂深入人心。而曾鞏,則持續受到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等主流文學派別的一致推崇,一直紅到了民國以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曾鞏的文學遺產才因為思想主題、審美趣味等出現轉向而受到冷落。

宋代文學研究大家王水照在《曾鞏的歷史命運》一文中說,文化和文明的嬗變發展,是歷史選擇的結果,任何時代的讀者和作者,總是根據自己的時代需要和文化發展的趨向來取舍傳統,因而使傳統文化有的盛譽不衰,有的冷落遺棄,或者是同一對象的某些部分光景常新,另一些部分卻黯然失色。

曾鞏在800多年間受追捧,以及在近100年受冷落,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我們如果能站在更長時段的河流里去看待一個歷史人物聲名的起起落落,就能理解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非浪得虛名,更不是湊數。因為,我們眼下的觀點和經歷,并不能代表歷史的全部。

▲曾鞏的書法《局事帖》

02. 南豐曾氏的輝煌與苦難

曾鞏不僅身后之名起落不定,生前也命途多舛。

現在說起江西南豐曾氏,是當地人的一大驕傲。這個家族在北宋文壇、政壇光芒四射,盛極一時。追根溯源,雖然曾鞏的祖輩和父輩已經有了功名,但真正厲害的是曾鞏這一代。

曾鞏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在他之上還有個哥哥曾曄。兄弟之中,除了哥哥曾曄未中舉而相對早逝之外,其他五人以及幾個妹婿均中了進士。有一年,這個家族一次考了六個進士,轟動全國。

輝煌的背后,全是苦難。而這些苦難,基本上由曾鞏替弟妹們承擔了。

曾鞏的父親曾易占晚年被誣告而丟了官,長年在家,將積蓄一點點耗盡。1041年,在曾鞏22歲的時候,曾易占帶著曾曄、曾鞏兄弟倆赴京應舉,這情景像極了15年后蘇洵父子三人赴京應舉、謀職。不過,結局卻全然不同,曾易占父子全部失望而歸。

1047年,曾鞏再次侍奉父親進京,不料在途中父親染病身亡,盤纏也已告盡。曾鞏四處求助,才得以扶著父親的靈柩踏上歸途。

此后的10年時間里,這名從小被視為神童、20歲就名聞四方的早熟中年人,放棄了個人的功名追求,而把全部精力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壓。他在窘迫的大家庭中,既要奉養繼母,還要撫養、教育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尤其是在哥哥曾曄病逝后,他同時要養育兩個侄子和兩個侄女。

如今,我們仍可以通過曾鞏的《讀書》一詩,了解他這段負擔沉重的耕讀生活:

荏苒歲云暮,家事已獨當。

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飛云,遇風任飄揚。

山川浩無涯,險怪靡不嘗。

落日號虎豹,吾未停車箱。

波濤動蛟龍,吾方進舟航。

所勤半天下,所濟一毫芒。

盡管十分勞累,但他仍舊通宵達旦地苦讀,并教弟弟們讀詩書。他用勤勞、樂觀和自信,化解了生活的暴擊。

10年后,1057年,嘉祐二年。曾鞏帶著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妹婿等,一行六人進京趕考,終于,迎來了曾家的翻身仗。這一次,六人全部考中進士。曾鞏本人則以38歲“高齡”,與20歲的蘇軾、18歲的蘇轍等人成為同榜進士。

在北宋人才輩出的年代,牛人普遍都在20來歲中舉,像曾鞏成名這么早、中舉卻這么晚的,著實少見。這也反映了曾鞏非同尋常的人生苦難。

其實,曾鞏從18歲就走上科舉之路。除了上面講的,他有10年時間為了贍養大家庭而放棄求取功名,另外的10年,他考了多次,卻蹉跎其間,沒能考上。

究其原因,他早年屢試不第,不是文章寫得不行,而是寫文章并不趨附當時的應試文風。連歐陽修都看不過去,責問說:“有司所操,果良法焉?”意思是,連曾鞏這樣的人才都未能被錄取,考試部門的評審標準,真的科學嗎?

一般人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確實會抱怨和指責外界,尤其是天才式的人物,更會將個人的失敗歸咎于外部環境的滯后。但曾鞏從不如此想。

在歐陽修為他打抱不平的時候,曾鞏卻“不非同進,不罪有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既沒有嘲諷考中的人,也不對考官大放厥詞,他首先想到的是自省,反思如何不改初心,并把學問做得更精深。

在曾家最困難的時候,曾鞏受盡了同鄉的嘲諷。當地人做了一首打油詩,戲謔曾家兄弟趕考只是去打醬油:“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曾鞏不以為意,“力教諸弟不怠”。

曾鞏志大才高,卻從未得到命運真正的眷顧。無論是科舉,還是做官,始終是逆境多于順境。連唾手可得的文壇盟主之位,也因為蘇軾的出現而失去了。但他始終心態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一直在用圣人的標準磨礪自己。

在曾鞏擔任館閣校勘期間,蘇軾推薦了兩名四川老鄉拜訪他。這兩人因為文風不合流俗,被鄉里人譏笑為迂闊,很是苦惱,特向曾鞏求教。曾鞏讀了他們的文章,卻稱贊有加。兩人很高興,臨行便請曾鞏為他們寫點文字帶回去,好堵住悠悠眾口。

沒想到,曾鞏勸他們說沒必要,根本用不著為這些閑言碎語苦惱,“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不必隨波逐流,也不必阿附世俗,更不必為冷眼所動。

流言可以殺人,但永遠殺不了將流言當作空氣的人。

03. 一生中的密友與隔閡

宋代的理學家是一幫很“吹毛求疵”的人,懟天懟地懟空氣,前圣今賢大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但他們偏偏十分推崇曾鞏的文章,為什么呢?

除了我上面講到的,曾鞏的文章確實寫得好,有“法”可依,可作范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曾鞏的信仰和操守,是常人難及的。正如朱熹所說,曾鞏是一個“醇儒”。

放在人品與文品的標尺之下,曾鞏以“文如其人”的統一性脫穎而出。

他的文章路子正,人品也正。

雖然他常年不得志,自己不以為意,卻見不得他眼中的人才被時代錯過。

當他宅在老家為生計奔忙的時候,他屢次以布衣身份向朝廷要員推薦王安石。在給蔡襄的書信中,他說:“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執事倘進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

曾鞏比王安石大兩歲,兩人相識于科舉考場,一見如故,結下了親密的關系。他們惺惺相惜的程度,有點像杜甫遇見了李白;所不同的是,杜甫與李白是單向互動,一個崇拜另一個,而曾鞏與王安石是雙向頻繁互動,相互推崇,情深義重。

如今,我們讀兩人的文集,還可以讀到他們寫給對方的很多詩文、書信。

王安石的性格很怪,不通人情世故,但在曾鞏面前,卻能寫出深情款款之句,說“吾少莫與合,愛我君為最”。他還無比擔心曾鞏的境遇:“州窮吉士少,誰可婿諸妹?仍聞病連月,醫藥誰可賴?家貧奉養狹,誰與通貨貝?”——曾鞏那么多妹妹,要怎樣找到好女婿呀?曾鞏又生病了,這醫藥費可怎么解決呀?曾鞏要養一大家子,又那么窮,這錢從哪里來呀?真是替曾鞏愁死了。

曾鞏在痛苦和孤獨的時候,也經常給王安石寫信,排解憂愁。主題基本就一個:想你想你想你。“一晝千萬思,一夜千萬愁。晝思復夜愁,晝夜千萬秋。”

兩人曾在不同時間段遭受流言蜚語,但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替對方辯誣。

曾鞏長期考不上進士,人家譏諷他,曾鞏不以為意,但王安石看不過去,寫詩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你們這群小子,不配誹謗曾鞏,他即便終生不遇,處境低微,死后他的文章也有像班固和揚雄一樣供人膜拜的一天,你們等著瞧吧。

曾鞏對王安石也是如此。當王安石步入仕途,因為特立獨行而被世俗譏謗時,曾鞏同樣竭力為之辨護:“介甫(王安石)者,彼其心固有自得,世以為矯不矯,彼不顧之,不足論也。”王安石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合流俗,那些說他目空一切的人,壓根兒不必理會。

可以說,曾鞏和王安石是彼此生命中最親密的朋友,沒有之一。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整個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兩次為相,在京主持新法,曾鞏則輾轉各地為官,顛沛流離,仕途坎坷。這期間,他們的書信往來明顯減少,關系漸漸疏遠。

很多人認為,曾鞏和王安石至此已經友盡。

實際上,他們的友情還在,只是雙方的政見有了分歧。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開始實施新法,并引故交為己助。應該在這個時間點,王安石也請最好的朋友曾鞏參與其中,但曾鞏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有點操之過急,規勸他更慎重一些。王安石則對曾鞏的苦口婆心不置可否。曾鞏為此深感失望。因此,在老朋友上臺之后,他主動請求離開朝廷,外放到地方為官。

曾鞏寫給王安石的兩首詩,留下了兩人這段分歧的實錄:

日暮驅馬去,停鑣叩君門。

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

……

結交謂無嫌,忠告期有補。

直道詎非難,盡言竟多迕。

知者尚復言,悠悠誰可語。

后來,王安石在變法受阻之后,也曾給曾鞏寄了一首詩傾吐,其中說:

高論幾為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覺秋風白發生。

縱然老友對自己的變法有不同意見,但關鍵時候,能夠一吐郁悶的人,在王安石眼里,除了曾鞏也不會有第二人了。

事實上,后世很多人夸大了曾鞏與王安石的政見分歧。從曾鞏在地方輾轉為官,基本都執行了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來看,他也是變法的認同者。他的兩個弟弟,曾布和曾肇,都是王安石變法的追隨者,但曾鞏也未因此而批評或反對他們的選擇。

曾鞏并非一個保守派。他和王安石一樣,都認為應當變法才能解決“三冗”問題挽救大宋,不同的是,他認為王安石的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有改善的空間,所以向王安石提出來,可是向來執拗的王安石不聽。

舉個例子,王安石主張,為了解決“三冗”問題,必須增加國家收入,所以變法內容基本以增加稅收和朝廷控制社會財富為主。而曾鞏后來在給宋神宗提出來的變法方案,則把重點放在節約開支上,只有裁撤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隊伍,才能壓縮財政開支,在不加重百姓負擔的前提下解決“三冗”問題。

客觀地講,曾鞏壓縮開支、量入為出的方案,比王安石增加收入、量出為入的方案,更為徹底。宋神宗在看了曾鞏的方案后,也盛贊說,在節約開支這一塊,沒有人講得像曾鞏這么透徹,并把曾鞏重新召回了朝廷。

宋神宗問曾鞏,你跟王安石的關系最好,你覺得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么樣?曾鞏回答,王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宋神宗說,王安石視富貴如糞土,一點兒也不吝嗇呀。曾鞏解釋,我所說的“吝”,是說王安石“勇于有為,吝于改過”。宋神宗連連點頭。可見,不管怎么樣,曾鞏依然是最了解王安石性格的那個人。

可惜,這時候,王安石已經罷相隱居江寧,曾鞏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王安石的執拗,以及變法內容的瑕疵,最終導致了這場偉大變革的失敗。

南宋人葉適說,曾鞏“不附王安石,流落外補”。而這恰恰證明了曾鞏是一個道德操守極高的人。在自己最好的朋友成為宰相的時候,他明明可以放下他的堅持,迎合而上,但他偏偏不愿如此,他寧可艱難地在外做他的小官。

在舉朝需要站隊之時,曾鞏不幸成為了新黨、舊黨兩面不討好的人物。他曾說自己,“立朝無所阿附,有見嫉之積毀,無借譽之私援”。這一點像極了蘇軾。

1083年,曾鞏病危于江寧之時,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一見面,王安石就對曾鞏議論朝廷人事,說最近又有誰誰誰被任命為啥職位了,那誰誰誰只是一個屠夫,怎能勝任這職位呢。曾鞏病重,無法說話,只有點頭。

在最后的時刻,這一對昔年的好友,依然未把對方當成外人。

▲王安石,他一生最親密的朋友是曾鞏

04. 中國讀書人的主流命運

1083年,64歲的曾鞏病逝時,京城盛傳他與當時被貶在黃州的蘇軾“同日化去”,連宋神宗都很震驚,嘆息不已。后來才知道,蘇軾還活得好好的,但曾鞏是真的離開了。之所以有這個謠傳,說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蘇、曾二人是帝國文壇的兩根擎天柱。

不過,重溫曾鞏的一生,除了他所經歷的苦難可以“媲美”,他的官名和如今的文名,遠遠不如同時代的其他大家:

不如他的恩師歐陽修,人家既是文壇盟主,又是當朝政要;

不如他的密友王安石,人家詩文俱佳,兩度為相,威震朝野;

不如他的同年進士蘇軾,人家瀟灑恣意,文采風流,贏得全民喜愛;

……

▲蘇東坡

曾鞏有點悲催,他生前的工作和職位,決定了他出頭的機會甚少。他不依附人,不迎合人,為人,做官,寫文章,溫和務實,純凈端正。

他雖然推崇和羨慕李白式的人物,但表現出來仍是一副不放縱、很克制的模樣。這樣的人,在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奔放的時代并不討喜。也難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曾鞏逐漸淪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

然而,大家仔細想想,曾鞏這樣的人,才是中國歷代讀書人的主流命運。

要不是他的文章寫得特別好,受追捧了800多年,他就像古往今來的無數讀書人一樣,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化身為中國歷史最基礎的底色。

那些個時代的英雄,在這層底色上開花,結果,活成最亮眼的顏色,但這些都與默默無聞的底色無關。

可是,你必須承認,這層不顯山不露水的底色,構成了歷史進步與文化傳承的基礎力量。沒有這層底色的鋪墊與比對,再絢爛的顏色也突顯不出它的絢爛,再偉大的英雄也喪失了立足的土壤。

曾鞏進入仕途后,主要有兩項工作:

第一項是出任地方官,在12年間輾轉七八個地方,從河北滄州到福建福州,從山東濟南到江西南昌,每段任職的時間不長,但他確確實實做到了為官一任,振興一方,在每個地方都留下了政聲和事跡。

地方官實際上是國家治亂興衰的基礎,但在中國的傳統里,“治國”是一大本事,但從來沒說“治州”“治縣”的,所以除非有特別好的運氣,一般獲取廣泛聲名的人物都在朝廷上,而不在地方上。地方官在國家的治理框架和人們的傳統認知中,都屬于小官。

曾鞏本人卻很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在送友人赴任柳州知州的文章中,專門駁斥了知州官小不足事的成見。他說,古時候的人做知縣只負責一個鄉、縣,尚且能夠用道德、仁義、恩惠、慈愛對轄區百姓進行熏陶和啟發,現在的官員能夠獨掌一個州,怎么還能把官職看成低人一等,而不認真為政呢?他說,官無所謂大小,任職一方,就應該有造福一方的信念,更應該有久居之心,腳踏實地為當地百姓做實事,做善事。這是為官一方的本分。

第二項是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文獻編校工作。大概有10年時間,曾鞏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達數十種。比如《李白詩集》,經他搜羅、發掘,從776首增加到1001首;傳世的《戰國策》,散佚嚴重,經他廣泛訪求采錄,從22篇增加到33篇……

治學嚴謹的曾鞏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不僅記錄和介紹該書情況,還將史評融入其中,對書中某一種偏向和缺失,進行論證和評議,讓后世讀書人有脈絡可尋。

曾鞏從事的這項工作,屬于文科領域的底部工作。要不是他的用心用力,我們現在能讀到多少李白的詩,能讀到多少篇《戰國策》,還是個未知數。雖然這項工作非常重要,歷代都有人在做,但大家往往只看到書籍的成品,看不到流傳背后的工作人員。

這就好比現在理工科領域那些做基礎研究的大師,他們永遠不像做應用開發的人那么聲名在外,也沒有明星偶像光環,可能一輩子就是在逝世的時候被人說一句“一個大師走了”,僅此而已。但你必須承認,這些一點兒也不著名的人,他們才是人類文明傳承與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

無論是做地方官,還是校勘史籍,曾鞏都是在從事基礎性的工作,甘愿做一個默默奉獻的人。但他的價值,不是功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可以隨意褒貶的。

歷史上不乏曾鞏這樣的人。曾鞏代表了這一無聲的群體,他們很重要,不應該被遺忘。

如果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頭銜之于曾鞏有何意義,那就是,我們可以不理解他的文章有多牛,但至少應該理解他的背后站著一群構筑中國歷史與文化底色的人。

歷史上,現實中,99.99%的人注定要成為仰望英雄的人,而不是成為英雄。這是歷史與時代的真相,也是英雄主義與英雄情結的底色。

曾鞏就是文學加強版的我們,而我們就是文章總寫不好的曾鞏。

曾鞏和我們走著相同的道路,走著走著,就消失在歷史的煙云里。

家貧故不用籌算,官冷又能無外憂。

交游斷絕正當爾,眠飯安穩余何求。

君不見黃金滿籯要心計,大印如斗為身仇。

妻孥意氣賓客附,往往主人先白頭。

一一曾鞏《戲書》

只是,曾鞏比我們更早看開了,看淡了,看透了。

舉世不知何足怪,力行無顧是豪雄。

——曾鞏《圣賢》

參考文獻:

[宋]曾鞏:《曾鞏集》,陳杏珍等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明]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震編:《曾鞏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09年

李震:《曾鞏年譜》,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琦珍:《曾鞏評傳》,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宋八大家里誰的官職最大?
唐宋八大家簡介——唐宋文壇成就最高之八人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里湊數的嗎?
宋仁宗一朝出了多少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
文人相親——熙寧變法前后的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和三蘇
熙寧變法前后的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和“三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攀枝花市| 安塞县| 罗平县| 梁山县| 高邑县| 荔波县| 平和县| 邮箱| 望城县| 阳城县| 卢氏县| 邯郸市| 牙克石市| 永福县| 司法| 阳泉市| 上思县| 乐昌市| 安康市| 新河县| 莱州市| 双牌县| 商南县| 称多县| 曲沃县| 曲阳县| 中超| 定襄县| 桦甸市| 宿州市| 南阳市| 芦溪县| 龙门县| 儋州市| 宜昌市| 丰顺县| 上杭县| 扶沟县| 鲁山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