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是2022年熱門財經話題,其影響將延續至2023年。
那么,什么是通脹?
所謂通貨膨脹,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物價持續全面的上漲。其背后主要是因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大于實際的需求量,即貨幣超發導致貨幣貶值,最終引發物價持續且全面的上漲。
簡單來說,央行為「拯救」實體經濟,大量印鈔票,簡稱「放水」。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沒有水不行,水多了也會造成災害。錢也是這樣。錢的供給量一旦超過實際的需要量,那么人們正常的衣、食、住、行、樂等各項花費全都漲。這就會造成「通脹」。
舉例來說,如果每年物價上漲速度是3%,銀行給的定存利息假設是1.5%,這中間的負1.5%就被通貨膨脹吃掉了。
通脹意味著你手中的錢被攤薄。100元錢,你存一年后,購買力竟然只有98.5元,你找誰算賬去?所以,通脹意味著老百姓實質能買到的東西將愈來愈少,而且存款在銀行更是反愈存愈薄。
通脹是頭巨大的怪獸,通常央行要采取措施來避免這種狀況,因為一旦錢變薄,人民就不愿意把錢放在銀行。一旦大家都不把錢存在銀行,很多公司不容易貸款,沒辦法做進一步投資,失去錢轉動的效果。
「插播一下」錢,只有在流通中才能產生價值。
有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錢(貨幣)的作用。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10兩銀子要最好的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板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拿著錢找豬農還了豬錢,豬農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了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10兩銀子又回到了店主的手里。這時書生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結果店主一文錢也沒有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還清了。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現在轉回主題來」 一旦較為嚴重的通脹發生,央行該如何行事呢?
「加息」。增加貸款利息。
意味著企業、個人獲取貸款的成本增加,企業不愿意擴張,個人不愿意消費,從而達到抑制需求的目的。
2022年美國科技股代表納斯達克指數大跌近33%,就跟美聯儲持續的加息有關。
高通脹來臨,央行會選擇「加息」這一手段來讓通脹降溫。那么,央行是以什么為依據來做升降息的判斷呢?
「菲利普斯曲線」及「泰勒法則」是央行用來抓升降息時機點及錨定利率的判斷工具。
菲利普斯曲線(英語:Phillips Curve)是用來觀察「失業率」跟「通脹率」的關系,當失業率愈低、通脹率就愈高; 反之,失業率愈高、通脹率就愈低,兩者呈現反向關系。
例如2021年全球缺工潮時,許多企業為了搶人大幅加薪,此時失業率會呈現下降趨勢,勞工也因加薪手頭變寬裕而增加消費,此時需求大于供給,通脹率便開始往上; 但當物價漲到一定程度,人們開始不堪負荷對消費縮手,通脹率將逐漸下滑,此時失業率可能將逐漸上升。
各國央行會運用這種反向關系來調控經濟,當菲利普斯曲線走到低失業率加高通脹時,央行會透過「加息」來提高資金成本,使企業減少聘雇、家庭縮減消費開支,整個社會對勞動力跟商品的需求跟著轉弱,逐步降低通脹率。
但若需求下滑太多,讓菲利普斯曲線走到另外一端——高失業率加低通脹率時,央行會利用「降息」來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刺激企業投資,同時改善家庭收支壓力,譬如房貸或車貸,利息費用因此降低,家庭相對比較有錢,可能就會增加多一點消費,一旦需求增加,失業率便有機會下降。
所以,央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穩定貨幣」和「穩定經濟」。
以上兩者穩定了,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發展,繁榮昌盛。若不信,你用這套理論去檢驗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無不是幣制混亂,經濟凋敝的場面。
泰勒法則(Taylor rule)
泰勒法則是由斯坦福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發明,用來錨定當前經濟情勢下的合理政策利率。
以民眾立場來看,泰勒法則重要之處在于,確保大環境不會進入「實質負利率」狀態,因為這代表錢正在快速變薄。
實際負利率,指通貨膨脹率髙過銀行存款利率。這種情形下,如果只把錢存在銀行里,會發現財富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隨著物價的上漲縮水了。
所以泰勒法則就是要讓央行在做決策時,了解政策利率該升到哪個程度,既能夠維持實質利率為正,又不會過度沖擊景氣的錨定工具。
當然,通脹的種類還沒有提,這些原理不是本文重點,也不是大家所關心的,就不啰嗦了。
經濟學是一門時刻伴隨日常的學問,了解經濟學常識,有利于更好地做決策,或進行資產配置。感興趣的朋友關注筆者,細水長流,咱們后續慢慢說道,或者大家有需求的話,后面建個群,咱們邊聊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