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時候學習《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先后問了鯉魚、烏龜、大白鵝,經歷了各種誤會之后終于找到了青蛙媽媽。當它們找到媽媽的時候,小蝌蚪的尾巴已經蛻化掉了,并且長出了四肢。可見小蝌蚪找媽媽費了多大周章,浪費的時間可真不少。當然了,這是一則童話寓言故事,不是真實的事,是專門用通俗的語言給小朋友科普簡單道理的。
那要是換成現實,鯉魚、烏龜、大白鵝之流必會遭人唾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明知道答案,卻不把話說完,每次都只告訴小蝌蚪一點點有用的信息,讓小蝌蚪來回多跑多少冤枉路啊!說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有些部門里那些不負責任的辦事員就是這么干的。他們的這種做法讓人深惡痛絕,辦事難由此產生。小蝌蚪找媽媽遭遇各種挫折是為了故事情節曲折的需要,如果換成現實,那就不好玩兒了。所以,故事情節可以跌宕起伏,生活中還是以便捷簡單為好。
貳
小時候看《狐貍和烏鴉》的故事,那只小烏鴉不知從哪兒得到一塊兒肉,卻被狡猾的狐貍騙去了。這個寓言的寓意是想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甜言蜜語而喪失了自我。可現實是,即使沒有小狐貍,烏鴉嘴里的那塊兒肉也遲早會丟掉。就比如最近“大意失荊州”的何公子,就因為發朋友圈炫耀享受了他爸給他帶來的特權,一夜之間失去了他引以為豪的炫耀資本。
你看,何公子和小烏鴉多像呀,享受到了別人享受不到的好處后便按捺不住了,不自覺的自己就炫耀了起來,生怕別人看不到。狐貍只是個吃瓜群眾,背這么大的鍋,其實挺冤的。
叁
小時候學習《龜兔賽跑》的故事,總覺得小兔子輸得可惜,它稍微加把勁兒,跑到終點等小烏龜不是更好嗎?可小兔子沒有這樣做,它硬是把一手好牌生生地給打得稀爛。但轉念一想,這可能就是創作這個寓言的作者想看到的吧,或者說這是大眾想看到的結果。我們總是幻想著生活中能出現奇跡,創造屌絲逆襲的橋段,來迎合大眾的口味,可這樣真的好嗎?
當烏龜還在為這一次偶然的小成功沾沾自喜的時候,兔子早已悄無聲息地到了烏龜難以企及的詩和遠方。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屌絲拼盡全力才僥幸逆襲一次,男神卻穩穩地占據著食物鏈的頂端。
肆
小時候讀《狐貍請客》這篇寓言:狐貍請仙鶴吃飯,他按照自己的習慣把食物裝在盤子里招待仙鶴。仙鶴一口一口地啄,吃得很慢,而狐貍伸出舌頭幾口就把盤子里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凈。第二天,仙鶴回請狐貍,這回它把美食都裝進了長頸瓶里,狐貍干著急吃不上,而仙鶴卻吃得津津有味的。這個寓言意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與人相處要多替別人著想。
小時候覺得狐貍和仙鶴真是太傻了,只顧自己方便,一點兒也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但長大后我卻慢慢發現,替別人著想是多么的難得。我們每個人都在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做事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基準,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做些許的妥協,那就是難能可貴了。說實話,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事兒還真強求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