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逐字逐句看完了《中庸》,又拿起了《論語》。看《論語》的時候,同時在看《金剛經》,覺得很有趣。如今《論語》讀完了,擺在面前的選擇有《道德經》、《金剛經》和《大學》,為什么是這三本呢?因為字數少,可以逐字逐句的寫下來,思慮再三,選擇了《大學》,為什么呢?以前讀書追求廣博,現在追求精深,希望自己先把儒家的經典好好讀完,然后是道家,最后是佛教。我認為佛教是最玄妙的,是最徹底的,但也是生活中最難準確運用的,如果不是非常聰明或者非常笨拙的人,不要輕易沉浸其中,否則弊大于利。不如循序漸進,從儒家開始一步步前進,看起來慢,其實是最快的。
言歸正傳,從今天起開始讀《大學》,參照的書籍是錢穆先生和傅佩榮教授,什么叫大學呢?有不同的解釋,常見的解釋為古代高等教育機構,培養貴族子弟從政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
第一章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白話:
大學的理想,在于彰顯一個人光明的德行,在于讓他親近百姓,在于讓他抵達完美的人生境界。一個人知道了目標就會產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保持平靜,保持平靜就能周全的思慮,有了周全的思慮就會抵達目標。物體有根本和細枝末節,事情有結束也有開始,知道事物發展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學的理想了。
感悟:
人人都有光明的德行,它就是我們年少時天真無邪的心,可惜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我們的私欲遮蔽,產生了自私、貪心、傲慢、嫉妒、嗔恨、虛偽、欺騙等,它們如同灰塵一般遮住我們內在光明的德行。大學的理想就是掃除我們心中的灰塵,讓光明的德行再次展現出來,當所有灰塵都被掃除,我們就能抵達完美的人生境界。
要抵達這個完美境界,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本來就有光明的德行,明白了這一點,內心就感到踏實和安定,內心踏實和安定了就會平靜,平靜下來就能進行周全的思慮,就能制定周密的計劃,然后一步步按計劃實施,最后就能抵達人生的完美境界。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抱著一個最珍貴的寶貝,它叫做光明的德行,只可惜我們自己不知道它的珍貴,反而用它換來一堆廉價的破爛,比如自私、貪心、傲慢、嫉妒、嗔恨、虛偽、欺騙等等,我們常說修養,什么是修養呢?修養就是弄清楚這個最珍貴的寶貝是什么,然后把它找回來好好養著。
第二章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話:
古時候想彰顯自己光明的德行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規范好自己的家庭。要想規范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自己的言行。要想修養自己的言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先要真誠對待自己內心的念頭。要想真誠對待自己內心的念頭,先要探究自己的良知
。探究自己的良知在于具體事物上做出正確判斷。
感悟:
雖然光明的德行一直在我們身上,但被我們的私欲埋藏起來,要想找到它,就要發出大愿,比如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有了這個大愿,人就有了巨大的動力,有了動力還不夠,需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比如規范自己的家庭,要想規范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端正了,家人才會心悅誠服聽從于你,然后你才能規范家庭。
如何端正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呢?
要端正自己的心,因為心里想什么,嘴上就會說什么,身體會做出相應的行為。
如何端正自己的心呢?
要真誠對待自己產生的每個念頭,一念可以為善,一念可以為惡,不可以不慎重對待。
如何真誠對待自己的念頭呢?
要探究自己的良知,用良知去判斷自己的念頭是善還是惡。
如何探究自己的良知呢?
要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良知判斷是善的,就立刻去做;良知判斷是惡的,就立刻摒棄,讓良知永遠處于覺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