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有關職業規劃話題的高贊帖。
文中提到一個職業規劃模型,把職場新人的職業規劃,分作三步走:你能做的,你該做的,你想做的。
這說不上有多少新意,但給出的建議,還是比較理性客觀的。
比如文中認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職業發展起步階段,還很難早早地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清晰的預設。
甚至于,此時的職業規劃,往往會跟人生規劃混為一談。這會讓人越是規劃,就越是倍感焦慮。
也有人選擇了“借鑒”,比如去聽各種職業規劃的講座,期望職業生涯的規劃,可以通過購買講座的方式速成。
當然不能一概否認這類講座內容的建設性,也不能斷然否定這種形式中值得借鑒的地方,但那種以為通過幾場講座、幾次活動,甚至就是線上的幾次授課就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做好路線圖,期望確實高了。
恕我愚鈍,我理解的職業生涯規劃,是要經過實際職業體驗和職業能力塑造,以此達到職業潛力開發的目的,這個流程下來,你的職業未來才可初見端倪。
真的要借鑒,或許這個時候你去看看學長們的發展路徑,對你的職業規劃,才更有參考價值。
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最初接觸到“職業規劃”的概念,還是在中國“成功學”行銷最集中的場所——機場書店里。
一般它都是作為“成功學知識體系”的一個分枝,與成功類的書籍相附相生地存在。
我特意去瀏覽了一些有關職業規劃溯源方面的書籍,被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是近四十年前,從美國人力資源管理與實踐中發展而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只不過最初只被譯作“職業生涯”。
比如在19 世紀六十年代,世界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人物之一,唐納德·E·舒伯(Donald E. Super)就指出:職業生涯,是指某人一生所經歷所有職位的總體進程。
這個定義,現在看上去就跟沒有說差不多。但在那個年代,能夠清晰地提煉出概念并給出解釋,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能力。
如果我們用通識定義的標準,再進一步解釋職業生涯規劃,基本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
在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合理的安排。
這也是百度百科上選取的解釋。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一位網友給出的定義:知己,知彼,決策。
這個六個字三要素中,相對最容易解決的就是“知彼”。
拜互聯網時代的大發展所賜,基本解決了絕大部分信息不對稱問題。
手機應用端的各種“查查”們,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于企業信用信息查詢這個領域,很好地完成了信息采集、整理、搬運的工作。
這樣讓職場新人邁出第一步,減少了許多盲目性。
最基本的,你不會為下面這些內容困惑:
你所學專業領域的就業情況怎樣,所學專業最為對口的工作是什么,可以選定哪些城市作為自己深耕的目的地,進入工作崗位具體的工作內容是什么,未來可預見到職業路徑大致情況如何……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你在邁入職場前,已經有能力把這些情況搞定個七七八八了。
既然說互聯網訊息時代的大發展,已經把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打破,那不正好可以進行職業規劃了嗎?且慢!
“知己、知彼、決策”三要素中,“知己”是最難的一個要素。
沒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最容易出現偏差。不經過一定的人、事、物過程,是很難給職場中的自己一個清晰評判的。
在進入職場之前,你對自己的所知,還沒有經過充分的“實戰”,實習,也替代不了實戰。
所以我一直主張,這個時候大談職業規劃,還不如談談“能力規劃”來的更有實際意義,甚至更必要。
畢竟,職業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達到職業目標的步驟、方法以及時間安排。
要達到職業目標,不單是看的清,關鍵是要做的到。能力所限讓我們看不遠,那就力所能及做好眼前事。
為自己做能力規劃,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盡快試探到自己的能力邊際在哪里。然后構想怎樣去夯實職業能力基礎,怎樣拓展職業能力半徑。
美國學者克賴茨(Crites.J . O)根據職業選擇的過程,提出了“職業選擇過程成熟論”。
過程變量包括的主要因素有兩個:職業選擇能力和態度。
其中前者“職業選擇能力”主要用來測量與獲得職業信息,然后進行職業規劃并做出明智的職業決策。
我理解的這個選擇能力的基礎,還是要依賴于問題解決的能力。
比如遇到職場困惑,對前途茫然的時候,這時拿起“規劃”的法寶,結果可能就是一種暫時的回避。
但如果沉下心去學會一樣新技能,就是那種你在職業大方向上都用得上的技能,結果可能就不一樣。
很常見的例證就是,許多工程一線的人員,通過取得職業資格序列通道,實現崗位躍升或轉型。
所以職場起步階段,與其空談“職業規劃”,還不如把職業規劃變成一系列能力規劃和知識規劃。
你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完成不同的能力練習,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
房地產行業,號稱資金密集、人員密集,就是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知識密集。
這個行業所轄的各個領域,你用“能力規劃”的標尺去進一步分解就會發現,工作中用的到的技能,除了一小部分內容專業性較強外——比如被又禿又強的那幫人占據的設計領域——剩余大部分需求的都是通用能力。
這些通用能力,往往就是書面寫作、口頭表達、人際溝通,時間管理等等。
翻譯過來就是少寫錯字、能講兩句粗話、酒量還行、會開會……總之,掌握能力優先,或許你的職業發展道路,隨之豁然開朗。
職業規劃,其實是“強者的游戲”。在還沒有把握自己能力的時候,還是不要去奢談規劃。
這就是我不建議過于強調職業規劃重要性的原因。
而且我也反對那種過分功利型的“職業規劃”宣講。
進地產,就要“五年項目總,實現年薪百萬”;最差做乙方,那也要“三總五項”。
這樣的宣講,其實并非是真正的職業規劃,它只是讓職業規劃被誤解為“瞬間成功和急速暴富”的工具。
正確的職業規劃目的,不在于讓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很快地作出決定,而是要對自我和環境不斷探索。
通過職業生涯探索,更多地了解自己和環境,做更充分的準備,達到充分挖掘自己潛能的目的,為保持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提供動力。
這個探索階段,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
評估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邏輯、思維方式等等。
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最終正確評價自己。
如果說這其中有什么“規劃”,那可能就是給自己確定一個“職業錨”——這是美國職業指導專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個概念。
施恩教授認為,“職業錨”是新員工在早期職業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職業自我觀”,是對自身工作價值觀、動機和需要、能力和才干的一種自我反省,并由此確定自己職業的發展目標。
“職業自我觀”構成了職業錨的理論內核。
“職業錨”,就是選擇和發展自己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一個“錨定物”。
是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會盡到自己極致,不放棄職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
記得二十多年前的自己,一臉茫然地踏入職場,似乎匆忙到連做個規劃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那時即便給了我規劃時間,我也規劃不出什么子午卯酉,因為能力不到。當時的狀況,我只具備走一步看一步的能力。
好在漫漫人生路,每一步都算數。這個摸索過程中的一些彎路,最終并沒有讓我拐向歧途。
而且在計算職場里程時,這些彎路也都在計程表內,成為了經歷的一部分。
如果說我的“職業錨”是什么,那可能就是我“在無趣中尋找有趣”的心態吧。我迄今,還沒對這個行當產生職業厭倦。
雖說早已過了技能提升的職業年齡,職場末期更加談不上什么規劃,但我仍然對這個行當保有好奇心。
汪曾祺說: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或許,唯有熱愛,才可真正抵擋歲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