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羅伯特·戴博德(英國)
蛤蟆先生病了,人們眾說紛紜,沒有頭緒。
蛤蟆居住在豪華莊園里,是學校董事,有錢有地位。
物質上的富足,無法彌補精神上的缺失。
蛤蟆處在生無可戀的危險邊緣,一次心理咨詢救了它,也救了千千萬萬像蛤蟆一樣的我們。
01
蛤蟆怎么了?
在朋友們眼中,蛤蟆是一個積極、快樂的成功人士。
作為富三代,他繼承了豪華莊園,擁有數不盡的財富。
蛤蟆待朋友熱情,幽默風趣,還會表演逗樂,是朋友們的開心果。
直到蛤蟆病了,不再參加社交,往日色彩斑斕的莊園布滿蛛網,毫無生氣。
朋友們才注意到,原來開朗、陽光的蛤蟆,也有鮮為人知的灰暗一面。
蛤蟆在白天把歡樂帶給別人,夜幕降臨,獨自面對孤獨和抑郁。
蛤蟆并非真正的快樂,相反,他活在焦慮之中。
為了掩飾挫敗感,他用盡渾身解數取樂別人,如同一個小丑。
朋友覺得蛤蟆搞笑,只有他知道自己就是一個笑話。
沒人知道如何讓蛤蟆好起來,安慰捉襟見肘,唯有冷暖自知。
蛤蟆的病因不在當下,而在很多年前的幼兒時期。
成年的蛤蟆仍然被幼年的經歷支配著,像是一個永遠無法長大的孩子。
02
蛤蟆的童年
蛤蟆的祖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他創辦了酒廠,還是高校的研究員。
蛤蟆的父親一生都在追逐蛤蟆祖父的腳步,可惜沒能如愿。
人們自己想要卻未能實現的愿望,往往會期望下一代間接實現。
蛤蟆的父親也不例外,他對蛤蟆極其嚴厲,稍不留神就會遭受責罵。
為了讓父親滿意,蛤蟆如履薄冰,想盡辦法討好父親,用無盡的道歉獲得父親的寬恕。
這更增添了父親的反感,蛤蟆不知如何是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逐漸形成了自我否定的性格。
03
蒼鷺解惑之兒童自我狀態
河鼠、鼴鼠和獾是蛤蟆的好朋友,他們把蛤蟆送到了蒼鷺的心理咨詢室。
蛤蟆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終于見到了神醫,急切地向蒼鷺索要良方。
蒼鷺如同一個智慧長者,他沒有急蛤蟆之所急,而是引導蛤蟆專注于自身的感受。
蒼鷺說,人在幼兒狀態有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四個基本情感,如同顏色的三原色。
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兒童階段需要不斷調整自己,演變出一套新的行為模式,影響一生。
兒童面對的生存環境,正是父母。
兒童完全依賴于父母,沒有能力挑戰父母,只能選擇順從。
如果遇到挑剔型父母,兒童選擇服從的同時,也在改變基本情感的釋放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態度。
在挑剔型父母面前,兒童不敢粗暴的表達憤怒,只能把憤怒緩慢釋放,轉變成郁悶、慪氣、拖延等行為。
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兒童看待自己也會往消極的一面發展。
成年之后,缺乏自信,總是道歉、自責,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別人都比自己好。
這正是蛤蟆當下的狀態,永遠處在自我審判之中。
04
蒼鷺解惑之父母自我狀態
獾曾是蛤蟆父親的好友,蛤蟆父親去世后,又與蛤蟆成為了忘年交。
獾與蛤蟆的性格恰恰相反,他非常自信,常常說教別人,尤其是蛤蟆。
在獾面前,蛤蟆仿佛永遠是錯的,而獾永遠是對的。
獾如同蛤蟆的父親一樣,對蛤蟆進行慘無人道的指責和抨擊。
面對狂風暴雨般的批評,處在兒童自我狀態中的蛤蟆無法理智思考,唯有條件反射一樣的道歉脫口而出,這更增加了獾趾高氣昂的態度。
獾在幼年時期也和蛤蟆一樣,具有四個基本情感,同樣面對挑剔型的父母,獾卻往另一個方向發展。
他沒有像蛤蟆一樣選擇順從,而是對抗,以至于成年后繼承了挑剔型父母的特點。
獾的行為特點是,從小被父母挑剔,長大了挑剔別人,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是對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迫使別人屈服。
獾永遠走在審判別人的路上,并且樂此不疲。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之中的獾審判的對象剛好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中自我審判的蛤蟆。
05
蒼鷺解惑之成人狀態
幾次咨詢,蒼鷺給了蛤蟆全身心地關注,蛤蟆暢所欲言,把多年來的積怨一吐為快。
找到抑郁的根源,正是好起來的開始。
蛤蟆整個人都變了樣子,他約了河鼠和鼴鼠共進午餐。
蛤蟆的情緒不再大起大落,他可以理性的分析自己。
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蛤蟆懂得傾聽,不像以前那樣,為了急于表現自己,經常打斷別人。
蛤蟆所處的狀態既不是兒童自我狀態,也不是父母自我狀態,而是成人狀態。
在這個狀態下,蛤蟆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理想而合理地行事。
處于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只有處于成人狀態下的人,才是真正地做自己。
蛤蟆聽完蒼鷺的分析,迫不及待地想要蒼鷺帶他進入成人狀態,蒼鷺卻拒絕了。
原來沒有人可以帶領別人進入成人狀態,那是一個選擇,別人只能協助,但只有自己才能做決定。
06
自我救贖之路
蛤蟆眼看就能得到救治,被蒼鷺潑了一盆冷水,他很生氣。
蛤蟆無法理解蒼鷺對只有自己可以作決定的說法。
蒼鷺告訴蛤蟆,進入成人狀態需要刻意思考,要打破固有的思維習慣。
在兒童自我狀態中,人被童年學到的情緒左右,體驗童年的感受,再現過去的情景。
在父母狀態中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
在這兩種狀態下的表現,并不涉及獨立思考,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就像演戲一樣,臺詞早已爛熟于心。
比如我們因小事憤怒,這并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我們無意識地選擇了憤怒的情緒。
蛤蟆聽完蒼鷺的分析,悲從中來,既然是無意識行為,那悲傷、抑郁并非自己的錯。
蛤蟆開始怪河鼠、鼴鼠和獾,以及自己的父母,是他們曾經對待他的方式導致了他現在的狀態。
蒼鷺靜靜地看著蛤蟆抱怨,一句話點醒了他。
蒼鷺說:蛤蟆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在蒼鷺看來,只要蛤蟆的內心還在責怪別人,蛤蟆將永遠不可能成長。
想要進入成人狀態,首先就要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對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來。
只有對自己負責,你才會意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
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而對那些曾對自己產生不好影響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其他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原諒他們。
07
寫在最后
每個人生來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在我們幼小的時候,他們是如此的強大。
為了適應父母,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成為適應型兒童。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念深深影響著我們。
童年塑造了人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每個人都不一樣。
因此我們無可指責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也不應嘲笑性格奇特,認知局限的人。
他們并非生來有如我們一般的條件。
成年人的某個選擇早在幼年時期就已做出,成年人的喜怒哀樂,在兒童階段已經形成。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
而開始的階段會顯著影響后來的階段,因此你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最初階段里形成的。
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
如果很不幸,我們沒能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沒能形成一個良性的成人狀態。
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原諒過去,停止自責。
然后決心做出改變,重塑性格,重獲自主。
擺脫童年的感受,甩掉父母的影子,做到真正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