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箏愛好者在學習、購買、演奏古箏中的產生的諸多問題《古箏常識》小匯一一解答!
對古箏愛好者在學習、購買、演奏古箏中的產生的諸多問題,《古箏常識》來給您一一解答!
答:兒童學習古箏的最適合時期為幼兒園大、中班,這一年齡層的兒童,不但學習速度快,而且,手指關節已經有了相當的發育,彈弦力度已經能有所體現,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樂感與音位也能得到更加全面理解和培養。 該階段學習古箏時,并不需要太高級的產品,中、低檔普及型箏即可,普及型雕刻箏、麥稈花箏較為適合。 答:從兒童時期即開始學習古箏的學員們,在青少年時期大多都應該通過了古箏初、中級等級考試。此時,普及型古箏的音色已經遠不能滿足學員們對古箏的需求,因此,及時更換新等級的古箏,是必要的。 該階段古箏升級的首要選擇是音色與音質,中、高檔古箏,無論是音色還是音質,都在普及型古箏上再上一層樓,完全可以滿足學員對音色音質等的需求,美觀大方的箏面設計也使得學員更從視覺上,得到美的享受。 答:中、老年的學員在購買學習用古箏時,基本應與兒童學員相似,但由于已經有了適當的經濟基礎,在選擇上將更加的多樣化。 該階段學習古箏時,古箏的任意款式古箏都可以選購,經濟較好的可以購買高級古箏產品,如楠木雕刻、紫檀雕刻等類型。一方面,美觀的箏面設計能給予人舒適典雅的視覺享受,即便是擺著,作為一款布置家居的陳設,也非常適合。另一方面,高檔古箏選用的箏面木材,如楠木、紫檀等屬于名貴木材,還具備著保值、升值的能力。 答:相對于其他樂器來說,古箏確實是非常簡單的。通常情況下,每天堅持半小時——一小時的練習時間,半年內即可彈奏相當難度的曲目。如經受正規教師的專業訓練,加大練習時間,三個月內即可出色的演奏效果。因為古箏本身的音色與音質的緣故,自然音階悅耳動聽。 (1)大課——大規模的學習班,學員人數較多,但學費比較低。而且在和其他學員同時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借鑒比較。 (2)小課——一對一的單獨教學,正因為是一對一的輔導,老師在教的時候就可以非常仔細,學員在學的過程中,也可立刻將自己的疑問向老師尋求解答,得到最正規的解答與幫助。 答:不是。之所以稱其為兒童古箏,其實是因為該類型古箏比較短小。其實,該類型古箏的正式名稱應該是“便攜式古箏”,因為耗材等原因,價格比較低廉,是專為適合特殊情況下練箏而設計的新古箏類型。但因為有效弦被縮短,故音色不足,略顯干硬。公司設計制成了更加小巧的新型古箏——“膝箏”(亦名“息箏”),顧名思義,就是放在膝蓋上也可彈奏的古箏,全長僅98cm,是家庭娛樂、野外聚餐時不可多得的玩伴。并且,在公司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該款“膝箏”的音色問題已經解決,足可媲美正常型號的古箏。 答:古箏學習使用的教材,通常情況下,選擇所在學校老師推薦的教材即可。 答:普及型練習用古箏的使用壽命在10年至20年之間。較好的高檔古箏,最佳演奏時間更是長達20年以上,在最佳期后,還可作為練習用箏繼續使用10年以上。隨著現代生產工藝逐漸向傳統古箏制作工藝融合,古箏的使用壽命也將會進一步提高。而高檔古箏因為其材質的稀有、精良的制作工藝等原因,即使在失去了使用壽命之后,仍然具有作為裝飾品及收藏品的潛在價值。 答:初習者可選擇使用由硬塑料和高強度尼龍材料制成的塑料義甲,這種義甲的比較便宜,但無法辨別出古箏的音色。彈奏音色較好的,是使用玳瑁甲殼打磨而成玳瑁義甲。玳瑁質地的義甲無論是韌度、力度都比較適合古箏的演奏。而根據自己手指指型大小,可選擇大、中、小號三種規格。 答:學習古箏,音階的準確是非常重要,因此,學箏者必須努力學會調音的方法,以鍛煉自己的聽覺和對各調音階的把握。下面就以S型二十一弦古箏為例,講解調音的方法。 一、先找出第八弦——綠弦,通過扳手和弦軸,使其準確,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5音,也可通過移動琴碼來調節,向岳山移動則升高,相反則降低,但移動琴碼時,要盡量避免琴碼與面板的摩擦,是為防止碼腳不穩,反影響了音準。 八、使用八度循環法,調準高音組、低音組及倍低音組各弦音階。 調音時,因為對于音階的調整是需要靠耳朵來辨別,所以,只有在等第一音的余音結束后,再調下一個音階。 答:所謂定弦,即把弦的音階定在一定的音高位置,定弦的音高標準可借鑒其他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如口琴、鋼琴或音叉等。古箏的音階是按照中國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順序來定弦的,低音部在箏外側,中音部在中間,高音部在內側。 答:音域是指人或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從最高音到最低音之間的范圍,以S型21弦古箏為例,一共有4個八度音域,每組音域的簡譜5音均為綠弦,以便于識別。 答:古箏是五聲音階定弦樂器,通常轉調的方法是移動琴碼,即將D調中的簡譜3音(含弦4、9、14、19)的琴碼向岳山移動,升高半音至簡譜4音,作為G調的簡譜1音,依次類推,即可轉變為G調音階。 答:古箏是五聲音階定弦樂器,通常轉調的方法是移動琴碼,即將G調中的簡譜3音(含弦2、7、12、17)的琴碼向岳山移動,升高半音至簡譜4音,作為C調的簡譜1音,依次類推,即可轉變為C調音階。 答:無論是任何一種樂器,如果在保管和使用的時候操作放置不當,均會損害到樂器的使用壽命。只有經常使用樂器,使樂器保持在良好的使用狀態,有利于樂器各部件之間的整和。古箏的保存不受溫度的制約,但其木制結構,對濕度有很大要求,具體數值在50%——70%之間。低于50%,則使古箏面板、底板開裂;高于70%,則使面板吸潮,從而使音色沉悶沙啞、余音時間縮短。 答:玳瑁義甲的厚度、韌力在彈撥琴弦時,都有很大的影響:偏厚則音色遲鈍;偏薄則音色空洞無力。義甲的樣式現已約定俗成制作成指甲的模樣,只是義甲兩側須弧型,來回撥弦順滑。 答:在彈奏滑音時,琴碼由于琴弦的張力而產生傾斜,這是正常的。 答:高音區試音點距岳山3.5cm,中音區試音點距岳山5.5cm,低音區試音點距岳山10cm。離岳山太近,音質生硬,遠,則空洞無力。 答:容易出現雜音的原因有:一、琴碼擱弦點;二、琴碼碼腳與面板結合部;三、琴弦;四、岳山擱弦點;五、箏尾翻蓋;六、箏體箏架結合部。這些都是容易在演奏過程中出現雜音,須平時注意預防、維護。 答:不一定。所謂普及箏,只是個相對的概念,其實,普及箏的制作工藝與中高檔箏相差不大,加以古箏都是手工制作,故音色相差不大。在普及箏中也會出現音色音質上佳的產品。 答:據相關文獻,古箏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多年,故古箏亦名“秦箏”。 答:東漢時期,古箏最初只有五弦;三國時期,古箏從利用竹制共鳴,轉變為木制,因為古箏箏體的加長加寬,出現了第一架十二弦的古箏。經過800多年的衍變,直至隋代,才新增一弦,出現了十三弦古箏,與十二弦古箏并存與世。至元代,出現十四弦箏。明中期,出現十五弦箏,但并未擴大傳播。從清末到現代,先后出現了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九等多種弦數的古箏。現定制于二十一弦古箏,廣為流傳。 答:現代日本流行的古箏仍沿襲唐制,使用十三弦箏,但也研制開發了二十弦古箏以適應現代箏曲的演奏需要。 答:潮州箏派的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等;客家箏派的代表曲目有:《崖山哀》等;河南箏派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等;山東箏派,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風翔歌》等。 答:從20世紀50年代前,我國使用的弦一直都是使用絲弦,但絲弦在音質和使用壽命上有缺陷,影響了音階的穩定性和古箏的使用壽命,影響了古箏箏藝的進一步發展。50年代后,我國開發出了以鋼絲為芯,外包尼龍。鋼絲尼龍弦的優良性質使許多新的技法得以實現,許多新的曲目可以被演奏,古箏的使用壽命也延長了。鋼絲尼龍弦這個技術革新迅速推廣到全國,引起了古箏制作的全面革新。 答:古箏,除了秦箏這一別稱外,還以放置方式命名為橫箏、臥箏、膝箏等;以材質分為螺鈿箏、嵌玉箏、銀絲箏等;根據箏面上的裝飾工藝,也可以為古箏起很多名稱。 答:據《后唐書》,義甲于唐代以前就以出現。發展至二十世紀,一般都以右手戴義甲,左手按弦,現在也有了兩手戴義甲的彈法。 答:古箏箏體是一個大共鳴箱,使用泡桐木板作為箏面,已經有上千年的傳統,而且,就目前對木材的使用習慣和認知,泡桐木是最佳面板材料。 答:因為古箏能夠發聲的原因,是由于面板與箏體形成一個大的共鳴箱,所以古箏面板是決定古箏音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紋理與質地上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木材取用樹中心橫切面與樹表中間,紋理順直,間距近似,質地較松,木紋明顯,無斜紋。 第二等級,木材取用靠近樹中心橫切面,此種板材紋理基本順直,但木紋間距不等,有一定的樹心部分,質地較松,有少量疤結狀條紋。 第三等級,木材取用樹中心橫切面,有樹心部分,紋理不清晰,且雜亂,木質剛而不透氣,有少量疤結。 答:不是。古箏因為其構造,并不能一味追求光滑好看,因為琴碼架在面板上,在彈奏過程中,如面板太過光滑,琴碼碼腳會隨琴弦的振動而移動,使音階偏差,從而影響彈奏效果。 答:有疤結并不就代表著面板不好。疤結有死疤結和活疤結之分,活疤結只是一種類似疤結的紋路,與音色并無影響,只有死疤結才會對音色音質產生影響,古箏,在木板選材中,盡量避免有疤結的木板,凡有死疤結的板材都充做底板材料。 答:面板上紋路代表著選做面板的泡桐木的樹齡,紋路就是年輪,年輪間距越大,樹齡也約長,木質也越松,反之,則越緊。古箏面板的木質需要松而有剛,所以,紋路寬度要在1.5cm——3cm之間為最佳。 答:20世紀80年代以前,面板一般不進行烘烤。因為產量少而庫存多,且長期保存在通風的環境中,所以,倉庫中存放的木板可以利用空氣自然烘干。而面板在自然風化的環境下,自然松透,傳聲速度快,反應敏捷。但近年來,古箏產量大增,因此,迫切需要變革生產技術,縮短制作工期。為此,古箏采取面板浸泡工藝,首先,將板材浸泡在水中一段時間后,再取出人工烘干,使其達到與自然風化同樣松透的效果。再用細木屑燒成文火烘烤約30分鐘,是為使面板烘透、均勻,并呈深褐色。這種深褐色是一種深層次的炭化,其目的是使面板進一步松透,更增加了面板的剛度,不僅使外觀更有古樸之風,更使文火的熱量滲入到面板的反面,從而讓面板的應力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答:紅木、楠木古箏的面板仍是采用泡桐木制成的,因為紅木和楠木都比不上泡桐木密度小,最適合發聲及音質的要求,但如果使用堅硬的紅木來制作面板,那波動琴弦的振動更無法激起面板的共鳴。所以,即使是紫檀古箏也必須使用泡桐木做面板。 答:泡桐木木質較松軟,如碰上硬物,會產生小凹坑。這個時候,不能用化學性膠水粘上木粉,填補這個凹坑,因為這樣做,會使面板振動不規則。正確的方法是用清水點在凹坑里,泡桐木吸水鼓起即可。如不能恢復平整,則可使用動物性膠水粘泡桐木粉來填補凹坑,利用動物性膠水凝結后自動填充空隙的特點,這樣就不會影響聲波的振動,也就不會影響古箏的彈奏音質了。如不太注重外觀,則無須修補,凹坑于音質并無影響。 答:面板上出現小裂紋的原因有三點:一、空氣干燥,環境濕度低于40%時,振動受力點會出現小裂紋;二、原料上即有的小裂紋,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在遇到溫度濕度突然變化的時候,會現出原形;三、制作過程中,工藝不到位造成的。遇到這樣的小裂紋,只要在裂紋上點上502膠就可消除。 問:面板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左手按弦處出現的磨損如何處理? 答:面板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左手按弦處會因為在彈奏上、下滑音等技巧時,面板上會出現被指甲劃傷的痕跡。初習者可在左手按弦處下面的面板上。墊上隔層,如已出現劃傷,不能用砂紙打磨,若是因打磨而使面板變薄,損傷了古箏的音質,就得不償失了。 答:古箏在彈奏時,面板向上放置,灰塵容易掉落粘在面板上,特別是琴碼碼腳間的面板灰塵更難處理。不可使用濕巾來擦拭面板,這樣會使面板吸收水分,改變音質。使用絨布套裹在鐵絲棒上清理面板灰塵。并且,不能對面板打臘,以防止琴碼打滑、移位。 答:因為紅木材質密度大、硬度大,傳振好,是上好的琴碼材料,古箏上使用的紅木古箏均由大塊整紅木制成,不加涂料,木紋清晰,更顯古箏的真材實料。 答:琴碼是傳動琴弦振動到箏體共鳴體并發聲的重要部件,而琴碼上著弦點更是琴碼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通過多次實驗與實踐,最終確定使用骨質材料為最佳。因為經過化學處理的骨質,其中油脂部分已經剔除,使剩余部分更富有彈性,硬度適中,傳聲速度加快。 答:不同,以21弦古箏為例,琴弦有21種規格,粗細不等,所以琴碼上的擱弦槽就應有21種規格,以適應琴弦規格,防止琴弦打滑。古箏所有琴碼上的擱弦槽都是用機器制槽,以確保古箏彈奏時的質量。 答:彈奏時琴碼會產生縱向移動有下列幾個原因:1、琴弦沒有校準到標準音高;2、起碼沒有放置在規定范圍內;3、面板打滑;4、琴碼碼腳與面板不吻合、碼腳開裂變形;5、琴碼中心不和琴弦在同一水平面上;6、彈奏力度過大;7、琴弦在空碼時不碰及面板。 答:在古箏演奏中,相鄰的和八度之間的弦的拱度是否均衡過渡,對演奏手感和樂曲處理有很大關系。如果相鄰的琴碼高度差過大,會直接影響演奏技法的發揮。古箏的琴碼現在實行每三個使用同一高度。每個規格的琴碼高度差為2mm,基本能夠滿足演奏需要。 答:琴碼上的木紋走勢為縱向。琴碼的開裂一般情況下是由于材料干燥與內損造成的,這種開裂情況較輕,可使用502膠粘固即可。過大的損傷需更換新的琴碼。古箏的琴碼碼腳內有不干膠貼紙,上面標明了琴碼的號數,可方便換用。 答:琴碼碼腳底部為了增加與面板的摩擦,所以,琴碼碼腳底部仍保持原木,不拋光不上漆,增強其穩定性。 答:古箏中,1號琴碼中心至前岳山16cm,21號琴碼中心至岳山85cm,中間琴碼基本基本按等距排列,距離遞增。 答:在古箏2800年的衍變過程中,琴碼的造型也發生過好幾次變化,從開始的“刀幣式”“山口式”“斜坡式”衍變到今日的“城門式”,尺寸厚度都日趨成熟。 答:古箏的轉調,基本都是通過移動琴碼來完成的。在移動琴碼時,要先以一指勾起琴弦,另一手將琴碼向前或向后移動到適當位置后,再將琴弦輕輕放在琴碼上的擱弦槽內。這樣,才能確保琴弦外層的尼龍絲不被磨損,延長琴弦的使用壽命,并且,琴碼在懸空移動中不會劃傷面板,影響古箏音質。 答:這一情況通常發生在四季交替明顯的地區,在冷熱季節交替的時候出現。因古箏各部件木制結構較多,受熱脹冷縮的影響較深。當這些脹縮激發琴弦,產生振動,這就是古箏不動自響的緣故。 答:古箏近身是高音部,琴碼號最小,位置最低。中音部和低音部琴碼依次擺放。因為古箏在出廠前都做過初步校音工作,琴弦比較緊,安放琴碼的時候需用指頭勾起琴弦,小心安放琴碼,然后放琴弦于擱弦槽上。琴碼放置時可看碼腳內側的不干膠貼紙,面向自己,即方便辨認琴碼號,又可以分辨琴碼的正反。 答:有的。為適應古箏演奏中各種技法對琴弦的要求,琴弦中的鋼絲都必須經過嚴格檢定使用。古箏所使用的琴弦,高音弦用的是0.081號鋼絲,中音弦0.376號鋼絲,低音弦用0.508號鋼絲。 答:初習者通常都有了個誤區,以為琴弦非要等到斷了后才要換新的。其實琴弦也和其他一些東西一樣,都有一個最佳使用期。琴弦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因為手上的汗漬而使琴弦內鋼芯生銹,外裹尼龍變質。所以,特別是高音部的弦,在使用120小時后,可根據具體情況更換。 答:新安裝的琴弦有一個張力趨向穩定的過渡期,也就是琴弦需從原始狀態拉伸,當琴弦拉伸充分后,再進行調音,這樣音準就比較穩定。古箏在經過庫存、運輸、上架、銷售等環節,古箏出廠時定的音準會發生變化。所以,在新購買了古箏后,需要再進行調音,才能試音、彈奏。 答:琴弦扭曲了后使琴弦的振動產生異位,琴碼受力點不平衡,從而影響古箏的音質音準。所以在安裝琴弦時,一定要順著琴弦擰上,不能扭曲。 答:1、音高超過設計標準;2、琴碼離岳山距離過遠;3、琴碼擱弦點有毛刺;4、壓顫用力過猛;5、琴弦本身的毛病。 答:換弦的步驟是:1、首先去掉纏在弦釘上的斷弦,然后用校音扳手松開弦釘,以便新弦安裝時用作上緊的余地;2、弦尾從弦釘穿過,向里折,再用后纏上的琴弦壓住;3、安裝新弦時不要將弦擱在琴碼上,等絞緊琴弦后再勾起琴弦,安上琴碼;4、進行調音至標準音階。 答:現在常用白色尼龍包裹,在古箏上有白色綠色兩色琴弦。白色是普通弦,綠色弦是指每個音區中的簡譜5音。 答:1、不佳琴弦的相鄰音色均較好;2、琴弦表面凸凹不平,或尼龍絲上有明顯的松動;3、古箏上各處擱弦點均好,琴碼底部與面板吻合;4、琴弦振動狀態異常、聲音異常;5、手感松弛;6、裝弦型號錯誤。 答:從最近身體的高音弦為1號弦,依次至最遠處的為21弦。 答:為了減低在彈奏過程中鋼絲的聲音,設計弦的人在鋼絲外包裹上經特殊處理的尼龍絲。該尼龍絲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會自行老化。并且,擱弦點和義甲都會對弦造成損傷。 答:這里說的斑點是指尼龍絲表面泛出的淡黃色,是因為內芯因手汗,也有可能是因為鋼絲自然氧化而起的銹斑。對音質是有一定影響的,要注意預防并及時更換。 答:就演奏力度和使用頻率來說,一般較易損耗的是1-8號琴弦,9-16號弦是一般消耗弦,17-21弦因為比較粗,是為耐耗弦,所以,1-8號弦可以多配幾根,9-16號弦可略配幾根就可以了,而17-21弦就可以不用配弦。 答:這是絞弦工藝的問題,一般是為了區別工號,也有以顏色來區別弦號。 答:不會,側板在由箏體所組成的共鳴箱結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使古箏發聲共鳴的主要部件是面板,而且在紅木上的疤結基本是活疤結,即天然形成的疤結,并不影響音質音效。 答:側板的弧度是古箏制作的重要指標。弧度不夠,琴碼安裝后與中央部位的面板不能貼合,則安上的琴碼容易移位、彈出。其出現原因有多方面造成,即便是同種材料也可能因為區域木質的密度不同或含水率不同而出現弧度不一致,也有可能是因為加工中出現偏差或黏合劑等問題造成的,此外,不同松緊的面板受力不同,也會造成弧度不一致。 答:作為箏體共鳴箱中重要組成部分,底板不但是必要的整合部件,更具有吸收、反射振動與聲波的作用。反射可以增強聲波的作用,而吸收則可以及時的消除上一音的余音聲波,為確保下一音節的清晰起重要作用。所以,僅僅使用三合板是不夠。可使用泡桐板來制作底板。當然,泡桐板也必須經過特殊的加工工藝。 答:因為在古箏箏體形成共鳴箱,并振動傳聲后,底板就開始受到作用力。當作用力大于底板受力標準的時候,底板就會開裂。小的開裂可以使用502膠直接粘合即可,大的開裂,可用動物膠混合泡桐木屑來填補,再打磨、上漆。一般無明顯疤痕。(建議不會的不要輕易去動,以免越搞越不好) 答:古箏的底板上共有三個出音孔,從箏頭到箏尾分別是“S”型、長條型、扇面型。出音孔的大小和分布,對古箏音質影響很大。出音孔太大,則共鳴體中反射振動時間較短,余音較短。反之,出音孔小,則發射振動時間變長,余音時間也較長。 答:古箏表面穿弦孔是比較容易開裂的一個缺陷,大多發生在15弦至21弦之間,雖然不影響音質,但會使古箏外型受損,難以示人。為克服這一缺陷,不但要在穿弦孔木層下面,加上一層復合板貼層,更使用塑料穿弦環,套在穿弦孔上,更加降低了開裂的幾率。 答:為防止穿弦孔上木質貼層開裂,古箏特使用塑料穿弦環套在穿弦孔上,并以膠水固定,不易脫落,又方便了琴弦的安裝。 答:箏頭的裝飾是依附在箏體共鳴箱上的,從理論上說,任何依附于共鳴箱上的物件都有可能對音質音色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以人耳,似乎無法進行辨別,需要使用聲譜分析儀才能確定。 答:這是當然的。箏頭裝飾取用不同的材料與工藝制作而成,任何不同的材料、工藝在價格上都有一定的變化,即便是箏體共鳴箱也會因為材料的差異而有價格變化。(以上僅供大家:了解,非專業人士請勿操作。以免越搞越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