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村窯位于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九村,主產日用陶瓷,已有700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素有饒平陶瓷的發祥地和原發地之稱,是潮州古瓷都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九村窯”始于宋,盛于元,至明、清時饒平的“九村窯”和大埔的“高陂窯”青花瓷器在國內馳名遐邇,不僅行銷國內,更被眾多外國商販遠渡重洋運往歐洲、南洋一帶。
清代九村窯青花錐紋花果紋罐
此類瓷器為清代九村窯出口東南亞各地的產品,品種少見,是一件較為少見的廣東饒平縣九村窯出口瓷,俗稱“汕頭器”,罐內外繪青花,外壁堆紋繪青花花卉,上下端堆紋繪青花蕉葉紋,罐內繪“壽”字青花卷草紋,通體開片,接胎痕跡明顯,底足落青花“天”字款,器型紋飾等制作工藝有明末時期特征,胎質堅實,器型完整,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德化青花瓷屬釉下彩繪,以含鈷的礦物作為著色劑在瓷坯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入窯1300℃左右焙燒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榮期。青花發色常有暈散現象,呈色不一致,鮮亮的較少,大多發色灰藍,有的暗淡,這可能是使用含鈷的石墨作青料的緣故。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采用全器滿釉,足緣刮釉;澀圈削足;底足露胎,內外全釉等。前期青花色調比較肥厚滋潤,藍中泛紫,色彩濃艷,濃重處求鐵銹斑點;后期白釉質地白中發灰,青花色調稀薄光亮,藍中泛灰,色彩淡雅,縮釉處往往呈現崩裂紋。裝飾圖案,是最能反映青花瓷器特色的部分。德化青花瓷器的裝飾圖案,從表現社會活動的漁樵耕讀到描寫大自然風貌的山水木石,從充滿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龍瑞鳳,到司空見慣的花果魚鳥,都是陶瓷工匠們筆下涉及的題材。
清德化窯青花過墻龍紋盤
清德化窯青花冰梅紋罐
建窯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建窯青花瓷器胎質粗糙但質地堅硬,青花色澤發灰。
清建窯青花山水紋杯
磁州窯青花特征的青花瓷器,在灰白胎上施一層化妝土,再劃各種圖案,罩上釉人窯燒成。青料國產料。磁州窯的瓷器胎骨結構疏松粗糙,這種瓷器的胎骨顆粒空隙大,吸收釉料很多,為減少釉料的浪費和美觀,大部分的磁州窯口瓷器都施用化妝土。即使這樣還是不能完全彌合胎骨的空隙,瓷器施釉后在燒制過程中,釉面產生的氣泡大部分都被吸附于胎骨空隙之中,所以磁州窯器物的氣泡較為少見,而冰裂紋卻較為常見。我們都知道胎骨疏松,膨脹系數就大,瓷釉分子致密,膨脹系數小,于是遇到熱脹冷縮的時候在瓷器釉表上就會產生冰裂紋。
磁州窯青花瓷器
磁州窯青花瓷器底部
博山窯在歷代淄博窯產的陶瓷中,有一種可以與景德鎮相媲美的青花瓷,那就是淄博青花魚紋盤。成為淄博窯陶瓷收藏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淄博魚盤作為淄博窯口的一個獨有的青花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已經全面停產,現在存世的淄博魚盤盡管它的使用功能已經漸漸退去,但卻越來越彌足珍貴。
清代博山窯青花魚紋盤
清代博山窯青花釉里折枝花紋瓶
陜西渭北民間窯場晚清、民國時期曾燒造出大量青花瓷器,它們造型淳樸,裝飾題材多樣,青花發色發黑。涉及民眾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極具地方特色和韻味,近年來受到各路藏家極力追捧,其升值前景被十分看好。
民國澄城窯青花童子壺
藏友在收藏青花瓷的同時,也要稍稍留意安南窯青花瓷。也就是越南燒造的青花瓷器。十四世紀時,世界上能夠燒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國與越南兩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跡也早已透過貿易而遍及海內外各地。越南以元青花瓷為范本,在越南陳朝一邊應用釉下彩繪的技術,一邊在半瓷胎的胎土上施白色化妝土,生產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青花瓷。
越南青花荷花盤
越南青花加彩花卉罐
青花瓷器器窯口眾多,可能在收藏中遇到,收藏都有價值,不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