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2月16日,民族英雄于謙在北京崇文門外斬決,他的一腔熱血終于灑在這座他誓死保衛的城池。一時間,天地失色,天下冤之。
曾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大明朝的救國功臣,一生清正廉明,忠君愛國的于謙為什么慘遭殺害呢?
于謙死于皇位之爭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慘敗。明朝二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五十多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土木之變”消息傳來,舉國震動,朝廷上下人心惶恐。在此危難之際,是于謙挺身而出,鏟除奸黨,擁立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鈺為皇帝。臨危受命,組織軍民進行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了瓦剌的進攻,化解了明朝存亡的危局。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當時形勢下,只有擁立了皇帝,才能召兵勤王。從這點來看,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是形勢所迫,無可厚非的。
朱祁鈺登基后,改年號為景泰,立明英宗朱祁鎮兒子為皇太子,遙尊遠在蒙古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庶次子出身的朱祁鈺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當上皇帝,一開始,他還推辭。但當上幾天皇帝,嘗到滋味后,他就不想下來了。
當瓦剌要把明英宗朱祁鎮送回時,景泰帝朱祁鈺是這樣回答的:
前因朕兄不知存否,國家無主,又得指揮岳謙回傳大兄皇帝旨意,命朕嗣位,朕不得已,勉尊大命,即皇帝位,尊大兄為太上皇帝,尊居朕上,太師果送大兄回京,若大兄仍居皇帝之位,則降尊就卑,是罔天矣,這種罔天之事,朕豈敢為?——王世貞《鳳州雜編》
話里軟中帶硬,振振有詞。
景泰帝對于英宗回朝是不情愿、不高興的。于謙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景泰帝也只好說:“從汝,從汝”。于謙在逢迎英宗回朝一事也是立有大功的。
在于謙心中,擁立景泰帝和逢迎英宗回朝都是理所當然之事。沒想到此舉埋下禍根,導致自己“喋血街頭”。
明英宗朱祁鎮并沒有因此對于謙心懷感激,他記住的是于謙“始終不主合議”。
回到北京城的朱祁鎮,仍被尊為太上皇,移居南宮。這太上皇可不是像乾隆那樣大權在握,他這太上皇是被軟禁的。
這對于朱祁鎮來說就是失去了一切。他恨!他恨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恨那個擁立自己弟弟為帝、一直不肯和議的于謙。
“我要復仇!”“我要奪回我的皇位!”這樣的念頭他每天不知要在心里念叨多少遍,這一念叨就是七年。
于謙死于奸臣弄權
七年后,朱祁鎮終于等來了復辟的這一天。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為了立下不世之功,于正月十六晚,潛入南宮,擁立英宗朱祁鎮復辟。第二天凌晨朱祁鎮再次登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發動“奪門之變”為首的這三個人都和于謙“有仇”。
在“奪門之變”立首功的石亨,是員武將。他在正統十四年曾兵敗獲罪,是于謙推薦他掌管五軍大營,晉升為右都督的,于謙對他有推薦再造之恩。在北京保衛戰中兩人有攜手救難的戰斗情誼。
按情理石亨應該對于謙涌泉相報,但他因自己“總兵十營”卻受于謙節制而不滿;為了巴結于謙推薦于謙兒子于冕到京城做官,遭到于謙在朝廷嚴詞斥責,羞恨交加,從此由恩生怨,關系破裂。后來于謙又多次彈劾石亨、石彪叔侄貪污、冒領軍功等行為,“亨畏于少保,不敢動,然積狠于心。”(焦茲《國朝獻征錄》)
這徐有貞更是一個投機鉆營的小人。“土木之變”后,就是他力主南遷的,被于謙一句“言南遷者,可斬也”,嚇得再不敢發言。后來他看到景泰帝用人多取決于于謙的意見,就到于謙門下游說,想要當國子祭酒。于謙不計前錯向景泰帝推薦,景泰帝因他曾提議南遷,認為“為人傾危,將壞諸生之事”拒絕了。不知情的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從此也結下深怨。
曹吉祥本來是王振的手下,景泰帝登基后,又受到景泰帝的寵信,景泰帝讓他掌管京營。手握兵權的曹吉祥因手下太監的不法之事,多次被于謙壓制,也對于謙懷恨在心。
英宗復辟后,出手很快,一登基就下詔將于謙下獄,廢景泰帝為郕王。一個月后朱祁鈺就病死了(一說是英宗派太監勒死的)。
在石、徐、曹的策劃下,以“莫須有”的手法給于謙定下“坐以謀逆,處極刑”的最大罪名。《明史.于謙傳》曾記載:“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徐有貞說了句“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英宗才拿定主意。
為了證明“奪門之變”的正確性,為了證明復辟之君的政治合法性,于謙不得不死。
于謙死于文官集團
“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明史》的這處記載正應了中國的老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于謙太剛正不阿了,處事不夠圓滑,做官奉行的是“國法昭昭不爾私”原則,眼里不揉沙子,又應了古話“人至察則無徒”,導致“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的被動局面。
于謙雖被稱作“救時宰相”,但他并不是內閣成員,更談不上內閣首輔,他是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總領軍政的。
由于景泰帝的信任,景泰時期的中央政府是圍繞著于謙為中心運轉的,內閣制受到很大弱化。雖然這種做法在當時很高效,但在文官眼里于謙這是專權,無宰相之職而行宰相之權,是違反祖制的,是對文官體制的破壞。許多文官認為政府應該按照正常秩序運行,六部應個行其責,不能越俎代庖。
平心而論,這些官員的看法不無道理,一部分人也只是想叫于謙放權而已,而另一部分像徐有貞、楊善之流卻想扳倒于謙,取而代之。
于謙本可以不死
“奪門之變”是在武將、文官、宦官三股勢力內外勾結下完成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于謙的忽視和疏忽。那么于謙對此果真沒有察覺嗎?
明末著名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談到:“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方石、徐兵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半夜于謙就知道政變了,手握重兵的于謙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那么他為何沒有行動呢?
說來可笑,英宗復辟竟是解決當時時局的最佳出路。起初于謙等擁立景泰帝時,并不想奪走英宗一脈的皇位。沒想到景泰帝貪戀權位,違背協議,廢掉了朱見深,改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帝此舉,也失去了不少人心。一年后,朱見濟夭折,景泰帝身患疾病,在無子的情況下又不肯復立前太子。致使人心不穩,政局動蕩。
于謙以國家大局、國家社稷為重,寧可自己為國捐軀,也不愿危害社稷安全。“公蓋可以不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談遷《國榷》)
《明史》稱贊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這是中肯之語。
“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生于杭州的民族英雄于謙最終得以歸葬西湖旁三臺山麓。
最后還是錄上于謙在青少年時期創作的《石灰吟》,來表達我的敬仰之情。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