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的喪葬習俗:人死之后,一般要在堂屋之中停尸三天。
這三天時間,一來觀察亡人是否誤判為死亡,二來給木匠師傅時間做棺材。
人死后三天,該通知的親戚朋友都通知到了,棺材也已經準備好了,這時候就要把穿戴好壽衣的尸體放入棺材,民間俗稱“盛殮”或“人殮”。
“入殮”是喪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儀式,與亡人關系親密的孝子都要參加,而且必須有娘舅兄弟這些親戚家人在場,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舊時講究陪葬,現在都倡導薄葬,即便是依舊比較傳統的西北農村,也不會再給亡人的棺材或者墓穴之中放財物。那么,現在西北的土葬習俗中,棺材中除了放尸體,還會放些什么東西呢?
首先,尸體除了穿上老衣,也就是壽衣,還要有鋪有蓋。鋪蓋一般都是紅色,寓意紅紅火火,萬事吉利,鋪蓋有單有復,單的叫單被,復的叫復衾。
亡人的枕頭也有講究,喊山的家鄉習俗講究用牡丹花瓣給亡人裝枕頭。小時候看到奶奶收集了牡丹花瓣后晾曬收好,還傻傻的問為什么。
尸體放入棺材后,要穩正尸位,修飾面相。一般都由與亡人最親的人再次給尸體做修飾。除此之外,尸體與棺壁之間,還要放上用黃紙包好的松柏鋸末或者草木灰,用來固定尸體,防止尸體晃動。在民俗中,尸體晃動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一切安排妥當,這才能蓋棺,西北俗稱為“掩棺”。這時候,尸體的收殮才算完成,才能準備下一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