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藥物,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有大量的病人在應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現,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一般都有一個規律,就是使用的時間越長,使用的劑量越大,而血糖控制的水平卻不一定太好。
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因為是我們胰腺內的胰島細胞功能逐漸的減退,自身分泌的胰島素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所導致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于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問題。很多朋友會問,我了解這些知識有什么用。
如果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通過了解今天的知識,您可以在以后的胰島素應用中,提高警惕,如果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及早就醫,可以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如果您不是一名糖尿病病人,但您周圍有患類似疾病的朋友或親人,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他們,幫助他們減少并發癥發生的概率。
就算身邊沒有類似的病人,但是多一點醫學知識,沒準哪天能夠幫助到別人,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好了,書歸正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8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1.2%。隨著病程的進展,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逐漸衰減,分泌的胰島素越來越少,補充外源性胰島素,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
但是,由于我們注射的外源性胰島素,在結構上與體內真正的胰島素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可以有弱的免疫原性,部分病人在接受外源性胰島素治療后,可能會產生胰島素抗體。
胰島素抗體會跟胰島素結合,進而發生胰島素抵抗,引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波動。這種病情被醫生稱為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這類病人經常表現為對大劑量胰島素不敏感的血糖波動。對于這類病人,常需要調整降糖方案。
簡單來說,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就是糖尿病病人,在使用外源性胰島素后,產生的胰島素自身抗體,出現高胰島素血癥。
一般表現為血糖波動大,反復低血糖,明顯的胰島素抵抗等一系列的臨床綜合癥。這時一個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主要包括2個方面:
1.臨床表現為血糖波動和低血糖反應,血糖與胰島素劑量不吻合,大幅度波動,表現為白天及,餐后血糖較高,夜晚及空腹血糖較低,夜間可能出現低血糖,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降糖效果減弱。
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血糖持續升高,故然會給身體帶來諸多危害。但是血糖劇烈的波動,也會給身體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
2.臨床實驗室檢查提示,胰島素自身抗體升高,一般無胰島細胞抗體、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
血清胰島素水平顯著升高,部分病人甚至超出可測定的最高值。與人胰島素C-肽水平不匹配。
同時病人有外源性胰島素應用病史,無巰基藥物應用史,無活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還要除外胰島素瘤,B型胰島素抵抗綜合征,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低血糖。
雖然我們日常使用的胰島素和自身分泌的胰島素都被稱為胰島素。但是我們使用的胰島素制劑具有弱抗原性,容易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
所以,一些病人在使用外源性胰島素后,就會誘發機體產生胰島素自身抗體,進而發生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但是,朋友們需要知道的是,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癥不是每個使用胰島素的病人都會發生的。它的發生與一些因素有關。相關因素主要有:
胰島素氨基序列差異,胰島素制劑劑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雜質,使用劑量,給藥方式,給藥持續時間以及患者自身遺傳基因等相關。
更為要命的是,這類病人通常是病情較重,胰島功能欠佳,不能隨意停用胰島素。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呢?
一般醫生采取的治療策略是停用目前使用的胰島素,更換為基礎胰島素進行治療,同時加用降糖藥物改善胰島素抵抗,促進胰島素自身抗體消除。
一般采取這種方式治療后,血糖控制都可以好轉。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朋友,當長期使用胰島素出現類似癥狀的時候,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原外源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去醫院檢查便可以確診,及時的調整治療方案,以便以免血糖波動或者是持續高血糖,給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響。